樟冰散

樟冰散

ZHANG BING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39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極熱 (9.75)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9%
脾經 19%
胃經 10%
肺經 10%
肝經 10%
心包經 10%
腎經 10%
膀胱經 10%
心經
脾經
胃經
肺經
肝經
心包經
腎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樟冰散中加入花椒,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經散寒,止痛止癢:花椒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止癢的功效。樟冰散常用於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瘙癢等症狀,花椒的加入有助於溫陽散寒,減輕疼痛,緩解瘙癢。
  2.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花椒也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加速炎症消退,減輕疼痛。

樟冰散中包含樟腦,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止痛止癢: 樟腦具有清熱解毒、止痛止癢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因風熱、濕熱、蟲咬等引起的皮膚瘙癢、紅腫、疼痛等症狀。
  2. 開竅醒神,驅風止痛: 樟腦能開竅醒神、驅風止痛,可用於治療因風寒、濕邪、痰濁等引起的頭昏腦脹、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

因此,樟腦在樟冰散中起到清熱解毒、止痛止癢、開竅醒神、驅風止痛的功效,是方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樟冰散乃傳統中藥外用方劑,專治牙痛之疾。其方簡效專,以升煉白霜之法取藥性升華之氣,直達病所。茲分析如下: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明確記載主治「牙痛」,屬外治局部用法。古代醫家取其藥性辛竄、透達之效,以「納牙內」直接作用於患處。從製法觀之,透過水火昇華之法(碗扣炭火炙)取得「白霜」,強調「白色為妙」,推測其性輕清上浮,能滲透齒齦、散鬱火而止劇痛,符合中醫「火鬱發之」之理。若霜色轉紅,則示火候過猛,藥性燥烈,反失輕清之效。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配伍分析

  • 樟腦(樟冰)
    性辛熱香烈,有毒,外用能「通竅辟穢,殺蟲止痛」(《本草綱目》)。其氣香竄,可透入齒齦,散風火鬱結,迅速鎮痛,為方中君藥。
  • 川椒(開口者)
    辛溫,歸脾、胃、腎經,功能「散寒除濕,解鬱結,消宿食,通三焦」(《神農本草經》)。其性走竄,助樟腦開泄閉鬱,溫散齒寒濕或風火之滯,兼殺蟲(古稱蟲牙)。
  • 艾葉
    苦辛溫,能溫經散寒、芳香辟穢。本方用量最少,取其芳香助藥性滲透,並緩和樟腦、川椒之峻烈,防局部刺激過甚。

2. 製法與藥理關聯

  • 升煉白霜
    透過密閉炙烤,使藥物揮發成分(尤樟腦、川椒精油)凝華為「白霜」。此霜含樟腦昇華結晶與揮發油混合物,性更輕揚,直達齒齦黏膜,發揮速效止痛。
  • 炭火緩攻
    「佛香1寸為度」控制火候,避免高溫破壞藥性(紅霜燥烈),體現「文火取性」之製藥智慧。

3. 治療原理推論

  • 辛竄開鬱,透邪止痛
    三藥皆辛味,協同開泄齒齦氣血鬱滯,疏散風火或寒濕之邪。樟腦與川椒均具局部麻醉作用(現代藥理佐證),故能速效鎮痛。
  • 寒熱並調
    川椒溫散寒凝,樟腦清散火鬱,艾葉調和藥性,使本方對寒性牙痛(遇冷加重)或熱鬱牙痛(腫脹灼熱)皆有緩解之效,惟機轉在「通滞」而非清熱或溫補。

4. 變方之意

原書提及「一方川椒、樟冰、薄荷等分」:薄荷辛涼,增強散風熱、消腫之效,尤適風火牙痛,可見古人隨證加減之靈活。


三、總結

樟冰散以「外治通滯」為核心,透過辛香藥物升煉成霜,利用其穿透之性直達齒齦病所。其組方結合局部麻醉(樟腦、川椒)、辛溫散邪(川椒)、芳香引藥(艾葉),體現中醫「通則不痛」之治則,而製法之精妙更強化藥效。此方雖簡,然理法兼備,足見古人外治法之匠心。

傳統服藥法


艾5分,川椒7粒(開口者),樟腦3錢。
上藥盛碗內,上用1碗對合扣緊,用紙封固,下以炭火如雞子大1塊炙之,佛香1寸為度,冷定開取升上碗內白霜。
取少許納牙內。
霜以白色為妙,若火猛則色紅。一方川椒、樟冰、薄荷等分,升如上法亦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樟冰散, 出處:《惠直堂方》卷二。 組成:艾5分,川椒7粒(開口者),樟腦3錢。 主治:牙痛。

樟冰散, 出處:《青囊秘傳》。 組成:樟冰1錢,月石3錢,大泥1分,薄荷1錢,僵蠶1錢。 主治:牙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