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除濕巡經丸中加入花椒,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溫經散寒,祛除濕邪:花椒性溫,具有溫經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濕邪阻滯經絡,容易導致寒凝血瘀,而花椒能溫通經絡,驅散寒濕,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運,有助於消除濕邪。
- 辛散止痛,緩解疼痛:花椒味辛,具有辛散止痛的效果。濕邪侵襲經絡,常伴隨疼痛,而花椒能溫通經絡,疏散寒濕,緩解疼痛,達到止痛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除濕巡經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一切腳氣」。古代所謂「腳氣」,泛指下肢濕腫、疼痛、麻木、無力之症,多由濕邪流注經絡,或寒濕鬱阻氣血所致。其病機包含寒濕痹阻、經絡不通、腎水不足等,而本方設計以「祛寒治濕」、「生腎水」、「輕腰腳」為核心,能緩解濕邪下注引起的下肢腫痛、關節拘攣等症狀。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
1. 藥物組成與性味歸經
- 川椒(花椒):辛熱,入脾、胃、腎經。具散寒除濕、溫通經絡、止痛之效。其辛熱之性能驅散寒濕之邪,促進氣血運行,緩解寒濕痹痛。
- 木瓜:酸溫,入肝、脾經。有舒筋活絡、化濕和胃之功。其酸味能收斂濕濁,溫性可助川椒散寒,特別適用於濕邪留滯經絡所致的關節不利、腳氣腫滿。
2. 配伍邏輯
- 川椒為主,散寒除濕:川椒辛熱走竄,能溫通經絡、驅散寒濕,針對「寒濕痹阻」之病機,直接緩解疼痛。
- 木瓜為輔,化濕舒筋:木瓜酸溫,能化濕濁、舒筋脈,尤其適合濕邪下注導致的下肢腫脹、筋脈拘急。其柔潤之性亦可制約川椒之燥烈,避免過於辛散傷陰。
- 蒸製工藝,協同藥效:木瓜蒸爛後與川椒共研為膏,使兩藥充分融合,木瓜之酸味滲入川椒,增強其「生腎水」(滋養陰液)之效,以緩解腳氣日久可能伴隨的陰虧筋萎。
3. 治療原理
- 祛寒除濕:川椒辛熱,直接溫散寒濕,解決「痹阻」之根本。
- 舒筋活絡:木瓜舒緩筋脈,改善濕邪鬱滯引起的關節僵硬、腫痛。
- 標本兼顧:川椒治本(散寒濕),木瓜治標(化濕舒筋),二者結合既能緩解症狀,亦調理體內濕濁環境。
- 溫酒送服,助藥力行經:酒性溫通,可增強藥效達於下肢,促進氣血運行。
三、總結
此方以川椒、木瓜為核心,一溫一潤,共奏祛寒濕、通經絡之效。其設計針對「寒濕下注」之腳氣病機,通過散寒、化濕、舒筋三者協同,改善下肢腫痛無力。而蒸製工藝使藥性溫和,適合長期調理,體現古代「外治內調」的用藥智慧。
傳統服藥法
好川椒。
祛寒治濕,生腎水,輕腰腳,尋痛定疼。
用大木瓜1個,切一頂蓋,去子及瓤,將椒末實填於內,再以前頂合定,外以紙封縫,於飯上蒸令爛熟,去外皮,將藥並此木瓜一並研細如膏為丸,如梧桐子大,焙乾。
每服30-50丸,加至70-80丸,空心以溫酒送下,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腳氣病
相同名稱方劑
除濕巡經丸,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八。 組成:好川椒。 主治:祛寒治濕,生腎水,輕腰腳,尋痛定疼。主治:一切腳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