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濕巡經丸

除濕巡經丸

CHU SHI XUN JING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38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極熱 (6.33)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2%
肺經 12%
肝經 12%
心經 12%
心包經 12%
腎經 12%
脾經 12%
膀胱經 12%
胃經
肺經
肝經
心經
心包經
腎經
脾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除濕巡經丸中加入花椒,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溫經散寒,祛除濕邪:花椒性溫,具有溫經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濕邪阻滯經絡,容易導致寒凝血瘀,而花椒能溫通經絡,驅散寒濕,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運,有助於消除濕邪。
  2. 辛散止痛,緩解疼痛:花椒味辛,具有辛散止痛的效果。濕邪侵襲經絡,常伴隨疼痛,而花椒能溫通經絡,疏散寒濕,緩解疼痛,達到止痛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除濕巡經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一切腳氣」。古代所謂「腳氣」,泛指下肢濕腫、疼痛、麻木、無力之症,多由濕邪流注經絡,或寒濕鬱阻氣血所致。其病機包含寒濕痹阻、經絡不通、腎水不足等,而本方設計以「祛寒治濕」、「生腎水」、「輕腰腳」為核心,能緩解濕邪下注引起的下肢腫痛、關節拘攣等症狀。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

1. 藥物組成與性味歸經

  • 川椒(花椒):辛熱,入脾、胃、腎經。具散寒除濕、溫通經絡、止痛之效。其辛熱之性能驅散寒濕之邪,促進氣血運行,緩解寒濕痹痛。
  • 木瓜:酸溫,入肝、脾經。有舒筋活絡、化濕和胃之功。其酸味能收斂濕濁,溫性可助川椒散寒,特別適用於濕邪留滯經絡所致的關節不利、腳氣腫滿。

2. 配伍邏輯

  • 川椒為主,散寒除濕:川椒辛熱走竄,能溫通經絡、驅散寒濕,針對「寒濕痹阻」之病機,直接緩解疼痛。
  • 木瓜為輔,化濕舒筋:木瓜酸溫,能化濕濁、舒筋脈,尤其適合濕邪下注導致的下肢腫脹、筋脈拘急。其柔潤之性亦可制約川椒之燥烈,避免過於辛散傷陰。
  • 蒸製工藝,協同藥效:木瓜蒸爛後與川椒共研為膏,使兩藥充分融合,木瓜之酸味滲入川椒,增強其「生腎水」(滋養陰液)之效,以緩解腳氣日久可能伴隨的陰虧筋萎。

3. 治療原理

  • 祛寒除濕:川椒辛熱,直接溫散寒濕,解決「痹阻」之根本。
  • 舒筋活絡:木瓜舒緩筋脈,改善濕邪鬱滯引起的關節僵硬、腫痛。
  • 標本兼顧:川椒治本(散寒濕),木瓜治標(化濕舒筋),二者結合既能緩解症狀,亦調理體內濕濁環境。
  • 溫酒送服,助藥力行經:酒性溫通,可增強藥效達於下肢,促進氣血運行。

三、總結

此方以川椒、木瓜為核心,一溫一潤,共奏祛寒濕、通經絡之效。其設計針對「寒濕下注」之腳氣病機,通過散寒、化濕、舒筋三者協同,改善下肢腫痛無力。而蒸製工藝使藥性溫和,適合長期調理,體現古代「外治內調」的用藥智慧。

傳統服藥法


好川椒。
祛寒治濕,生腎水,輕腰腳,尋痛定疼。
用大木瓜1個,切一頂蓋,去子及瓤,將椒末實填於內,再以前頂合定,外以紙封縫,於飯上蒸令爛熟,去外皮,將藥並此木瓜一並研細如膏為丸,如梧桐子大,焙乾。
每服30-50丸,加至70-80丸,空心以溫酒送下,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腳氣病

相同名稱方劑


除濕巡經丸,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八。 組成:好川椒。 主治:祛寒治濕,生腎水,輕腰腳,尋痛定疼。主治:一切腳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