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椒湯

蜀椒湯

SHU JIAO T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38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極熱 (6.33)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2%
膀胱經 12%
心包經 12%
腎經 12%
脾經 12%
肝經 12%
肺經 12%
胃經 12%
心經
膀胱經
心包經
腎經
脾經
肝經
肺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蜀椒湯方中使用花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止痛止瀉: 花椒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瀉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寒、寒邪內侵所致的脘腹冷痛、食少便溏等症,花椒可溫中散寒,緩解疼痛,改善腹瀉。
  2. 祛風除濕,止癢: 花椒亦具有祛風除濕、止癢的功效。對於風濕痺痛、皮膚瘙癢等症,花椒可驅散風寒濕邪,止癢消腫。

蜀椒湯中花椒的應用,充分體現了中藥配伍的精妙,以其溫散寒邪、止痛止癢之效,有效治療相關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蜀椒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腳氣腫攣」,即因濕邪壅滯、氣血不通所致的下肢腫脹、筋脈拘攣。腳氣病在傳統中醫理論中多與風寒濕三氣雜至相關,臨床表現為足脛浮腫、麻木疼痛,甚則攣急難伸。蜀椒湯以「消赤腫」為明確目標,其用法強調外用熏蒸,結合熱力與藥性,直達病所。

組成與治療原理探析

  1. 主藥蜀椒(4升,大劑量):

    • 性味辛熱,歸脾、胃、腎經,古代視其具「散寒除濕、溫經通絡」之效。
    • 重用蜀椒,取其辛散之力開腠理,熱性助陽行氣,推動水濕代謝。其揮發成分可透過蒸汽滲透肌表,改善局部氣血瘀滯,緩解攣急。
  2. 煎煮與用法特點

    • 以水4鬥煎煮,濃縮為3鬥半藥液,高濃度提取有效成分。
    • 熏蒸療法:將藥液置甕中加溫,患者足踏懸板,使蒸汽持續作用患處。此法結合「熱療」與「藥透」,利用熱力擴張下肢毛細血管,促進蜀椒辛溫藥性滲入,鬆解肌肉拘攣,加速水腫消散。
    • 「棉絮密塞」形成密閉環境,防止藥氣外泄,增強局部藥效濃度。
  3. 輔助操作加強療效

    • 「以粉摩之」:熏蒸後配合粉劑外擦(可能為滑石粉或溫通類藥粉),既防蒸汽濕滯皮膚,又助藥性殘留。
    • 「下火不絕」:保持恒溫,避免寒濕復侵,符合「寒者熱之」的治療原則。

邏輯推導與整體作用
此方設計緊扣「腳氣腫攣」病機,以「溫通」為核心:

  • 溫陽化濕:蜀椒辛熱燥濕,解下肢寒濕凝滯。
  • 通絡消腫:熱蒸汽迫藥入絡,鬆解攣急,改善微循環。
  • 局部重點施治:熏蒸直接作用患處,避免內服辛熱傷中之弊。

全方體現古代「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思維,針對濕滯筋脈之證,以簡峻之藥,施以巧法,為典型的外治經驗方。

傳統服藥法


蜀椒4升。
消赤腫。
以水4鬥,煮取3鬥半,甕盛,下著火暖之,懸板為橋,去湯上2寸許,以腳蹋板柱腳坐,四周以棉絮密塞,勿令泄氣,若天冷即出入被,以粉摩之一食久,更入甕,下火不絕,勿使湯冷。如此消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心絞痛腳氣病霍亂鼻塞慢性肝硬化胃及十二指腸炎心肌梗塞肺性心臟病心包炎心肌炎細菌性食物中毒鼻咽腫瘤鼻咽惡性腫瘤(鼻咽癌)風濕性心臟病鼻息肉下肢水腫牙齒痛上吐下瀉睪丸疼痛腫脹牙齒浮動

相同名稱方劑


蜀椒湯, 出處:《腳氣治法總要》卷下。 組成:蜀椒4升。 主治:消赤腫。主治:腳氣腫攣。

蜀椒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 組成:蜀椒(去目并閉口者,炒出汗)1分,烏梅7枚(去核,熬)。 主治:霍亂轉筋。

蜀椒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 組成:蜀椒(去目并閉口者)1兩,桂(去粗皮)1兩,白礬(燒灰)半兩。 主治:牙齒蟲疼痛。

蜀椒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二。 組成:蜀椒(去目并閉口,炒出汗)2兩,鹽2兩。 主治:小兒凍瘡,手皺折痛,及腳(疒豕)腫硬。

蜀椒湯, 出處:《普濟方》卷六十九。 組成:蜀椒2兩,莽草2兩,雀李根2兩,獨活2兩,細辛1兩,川芎1兩,防風1兩。 主治:頭面風,口齒疼痛不可忍。

蜀椒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 組成:蜀椒(去閉口及目,炒出汗)30粒,莽草(炙)半兩,細辛(去苗葉)半兩,菖蒲半兩,牛膝(去苗,焙)半兩,枳殼根皮(銼,焙)半兩。 主治:風齒痛不可忍;及牙齒動搖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