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椒榼藤子丸

蜀椒榼藤子丸

SHU JIAO KE TENG ZI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38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極熱 (6.33)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2%
膀胱經 12%
心包經 12%
腎經 12%
脾經 12%
肝經 12%
肺經 12%
胃經 12%
心經
膀胱經
心包經
腎經
脾經
肝經
肺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蜀椒榼藤子丸方劑中包含花椒,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經散寒,止痛止癢: 花椒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止癢之效。蜀椒榼藤子丸主治寒濕凝滯、經絡不通所致的風濕痹痛、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花椒的溫散之性可有效驅散寒濕,緩解疼痛,改善肢體麻木。
  2. 協同其他藥物: 花椒與方劑中的其他藥物如榼藤子、羌活、獨活等配合,可起到增強藥效的作用。例如,花椒與榼藤子均具有溫經散寒、止痛之效,兩者相輔相成,可更有效地治療風寒濕痺。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蜀椒榼藤子丸]主治「痔痰」,其症狀描述為「不限年月深淺,腫痛穿穴,膿血不止」。古代中醫所稱「痔痰」並非單純指現代醫學的痔瘡,而是泛指肛周病變(如痔瘡、肛瘻、膿瘍等)伴有痰濕瘀阻的證候,特徵為局部腫痛、潰瘍穿破、膿血淋漓、病程遷延。此方可視為針對濕熱夾瘀、久病氣血壅滯的肛門疾患而設。


組成邏輯推理及治療原理

1. 君藥:蜀椒(花椒)

  • 性味歸經:辛熱,入脾、胃、腎經。
  • 作用
    • 溫通散寒止痛:通過辛熱之性疏散局部寒濕凝滯,改善氣血不通所致的腫痛。
    • 殺蟲止癢:古代認為痔瘡與「蟲蝕」有關(如《外科正宗》提及蟲痔),蜀椒具殺蟲之效。
    • 炒出汗後取紅:炒製後增強溫散之力,紅為椒目之部分,能行水消腫,助除濕濁。

2. 臣藥:榼藤子

  • 基原與性味:為豆科植物榼藤的種子,苦辛平,有小毒。
  • 作用
    • 活血消腫:針對「膿血不止」,破血逐瘀以排膿。
    • 通絡止痛:其「劈破炙用」的炮製法增強走竄之性,疏通經絡阻滯。
    • 解毒斂瘡:古方常用於瘡瘍潰爛,助收口生肌。

3. 佐藥:棗肉

  • 調和藥性:緩和蜀椒之辛烈與榼藤子之毒性。
  • 補益脾胃:久病膿血易耗氣血,以大棗甘潤補中,防攻伐傷正。

4. 酒送服

  • 溫經活血:酒助藥力直達下焦,增強行散之效。

全方配伍邏輯

  • 溫通+活血+解毒:蜀椒溫散寒濕,榼藤子活血解毒,兩者協同解決「濕、熱、瘀」交結之病機。
  • 標本兼顧:蜀椒治本(散寒濕),榼藤子治標(排膿血),大棗扶正防傷胃氣。
  • 局部與整體兼調:針對肛門局部腫痛膿血,同時通過溫通脾胃陽氣(蜀椒入脾胃經)改善整體氣化功能,間接除濕。

此方體現了「寒熱並調、通補並施」的思路,適用於寒濕凝滯日久化熱成膿的複雜痔瘻病症。

傳統服藥法


蜀椒(去目並閉口,炒出汗,木杵輕搗,取紅)4兩,榼藤子大者1個(劈破,炙)。
上為末,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5-20丸,空心溫酒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蜀椒榼藤子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三。 組成:蜀椒(去目并閉口,炒出汗,木杵輕搗,取紅)4兩,榼藤子大者1個(劈破,炙)。 主治:痔痰。不限年月深淺,腫痛穿穴,膿血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