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瘡踏袋

SHI CHUANG TA DAI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38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極熱 (6.33)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2%
肺經 12%
肝經 12%
心經 12%
心包經 12%
腎經 12%
脾經 12%
膀胱經 12%
胃經
肺經
肝經
心經
心包經
腎經
脾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濕瘡踏袋」方劑中加入花椒,主要原因有二:

  1. 殺菌止癢: 花椒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殺蟲止癢的功效。濕瘡常因濕熱蘊結,蟲毒侵襲而生,花椒可直接作用於病竈,殺滅病菌,減輕瘙癢症狀,促進瘡瘍癒合。
  2. 活血化瘀: 花椒能促進血液循環,活血化瘀,有助於消散濕熱鬱結,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循環,加速瘡瘍的消退。

因此,花椒在「濕瘡踏袋」方劑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能有效治療濕瘡,改善患者的症狀。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濕瘡踏袋」主治功效分析

「濕瘡踏袋」一方,出自清代醫家趙學敏所著《串雅內外編》及《串雅外編》,其組成極為簡潔,僅以川椒一味為主藥。此方雖看似單純,其功效卻甚為顯著,主要針對寒濕所致的皮膚疾患,如寒濕瘡及腳氣等。

治療原理分析

本方的治療原理核心在於「溫散寒濕,通經活絡」。具體分析如下:

  1. 川椒的辛熱之性: 川椒,即花椒,性辛熱,入脾、胃、腎經,具有溫中散寒、除濕止痛的功效。《本草綱目》載其「散寒除濕,解鬱結,闢惡氣」,可見其溫散寒濕的藥性。

  2. 火烘之助,溫陽祛寒: 方中「放火踏上,下用火烘」的做法,更進一步增強了川椒的溫熱之性。透過火的加持,使藥性直達病所,溫煦經脈,驅散體內的寒邪。

  3. 外用之法,直達病竈: 將川椒盛於粗布袋中,令患者跣足踏其上,此為外治之法,使藥力直接作用於患處。透過足部經絡,可達全身,有效疏通經絡氣血,加速寒濕之邪的排出。

  4. 祛寒除濕,緩解病症: 寒濕之邪,阻滯經脈,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易形成瘡瘍、水腫、瘙癢等症狀。本方利用川椒的辛溫之性,配合火的溫熱之力,能有效溫散寒濕,使經脈暢通,氣血調和,從而達到止癢、消腫、止痛的功效,並使瘡瘍逐漸癒合。

  5. 針對寒濕瘡、腳氣: 《串雅外編》明確指出本方「治寒濕瘡並腳氣」,可見此方主要針對因寒濕之邪侵襲肌膚而引起的皮膚病。無論是皮膚表面的濕疹、瘡瘍,還是腳氣等病症,多與寒濕相關,因此本方具有良好的針對性。

  6. 綜合功效: 總結來看,濕瘡踏袋主要藉由川椒的溫散作用,搭配火熱之氣,共同發揮溫陽祛寒、除濕止痛的功效。不僅能針對寒濕瘡和腳氣等皮膚問題,同時亦有促進血液循環,活絡氣血的益處。此方看似簡單,實則充分運用了中醫「溫者散之」的原則,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川椒1斤。
上盛於粗布袋中,下用火烘,跣足踏其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腳氣病

相同名稱方劑


濕瘡踏袋, 出處:《串雅外編》卷二。 組成:川椒1斤。 主治:寒濕瘡,腳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