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雅外編
清朝醫學家趙學敏所著的《串雅外編》,是一部中醫古代典籍,其書名中的「串雅」二字,或可理解為串連、匯集民間或非主流的奇方異術、僻經隱訣;而「外編」則明確指出其內容性質,有別於主流醫學經典的系統論述,更傾向於收集、記錄那些流傳於民間、江湖郎中、甚至帶有神秘色彩的驗方、禁術與雜說。這使得《串雅外編》不僅僅是一部醫書,更是一份反映清代社會醫學實踐多元面向、醫學知識邊界與民間信仰交融的珍貴文獻。
根據基本信息,本書作者為趙學敏,成書於清代。簡介中提到《串雅外編》分為上、下兩卷,共一百篇。上卷據稱涵蓋了中醫基礎理論,如陰陽五行、四氣五味、經絡穴位等;下卷則介紹了治療方法,包括內服、外用、針灸、推拿等。若僅從這段簡介看,本書似乎是一部體系完整的傳統醫學著作,對後世醫學研究產生了影響,並被《醫林改錯》、《溫病條辨》等著作引用。然而,這段簡介所描述的內容與《串雅外編》的實際內容,特別是其聞名後世的特色部分,存在顯著差異。
從提供的卷一「禁藥門」部分內容可見,《串雅外編》的實際風格與其「外編」之名極為契合。卷一開篇即為「禁藥門」,其中記錄的條目,如「李子建殺鬼丸」(闢瘟疫,殺一切鬼魅魍魎)、「闢疫」(塗麻油、探鼻嚏、水缸投黑豆)、「截瘧」(粽尖蒜、雄黃巴霜塞鼻、眉心貼膏藥;香附草烏含舌下)、「嫁腋氣」(枸桔樹汁、青木香、東桃西柳、七姓婦人乳、五月五日雞叫時洗、十字路速回弗顧)、「斷酒不飲」(酒浸硃砂安豬圈)、「取蛇牙」(荇葉覆蓋)、「禁蛙鳴」(野菊花、牛膝塗紙)、「貓鬼野道」(相思子、蓖麻子、巴豆、硃砂、蠟丸服、灰圍畫十字)、「化金蠶」(雷丸、白礬化蟲、空中灑藥負心而去)、「闢水毒」(蛇莓根)、「除蟲蟻」(石灰、樟腦、茅朮、石菖蒲、芥菜子、辣蓼、硫黃、棉花子、楝樹根灰、臘月鱖魚/豬脂懸廁)、「闢痘入目」(獨女胭脂、牛蒡子貼囟門)、「嗜茶成癖」(新鞋盛茶食盡)、「斷蜒蚰」(白礬水、酒腳糊窗)、「驅馬蟥」(二麥稈)、「闢漆氣」(川椒塗口鼻)、「禁鬼」(埋瓦石、捶桃核)、「令病不復」(女中下裳帶燒研米飯),等等,無不充滿了奇特、偏頗甚至帶有巫術、迷信色彩的內容。
這些條目許多與現代醫學觀念大相逕庭,其藥物組成、用量、用法、施治時機、地點乃至所附帶的儀式性行為(如七姓人家、十字路、雞叫時、安豬圈、空中灑藥、畫十字、埋瓦石、使用個人貼身物品等),都顯示出與主流經方、驗方的顯著區別。這些內容不僅僅是醫藥知識,更是古代社會對於疾病、災害、困擾(包括生理、心理甚至被認為是超自然現象)的一種應對方式的記錄,體現了醫學與風俗、信仰的複雜交織。
因此,《串雅外編》的真正價值和獨特之處,並不在於它對中醫基礎理論或經典治療方法的系統闡述(儘管書中可能確實包含這些內容,但這並非其特色),而在於它廣泛收集了那些不為正統醫學所載,卻在民間流傳、被實際運用(無論效果如何)的非主流療法、偏方、禁方、祝由術、辟邪驅鬼之法,乃至生活中的各種奇特解決方案(如止蛙鳴、化金蠶等)。這些內容往往簡略,缺乏理論分析,更偏重於實用性和速效性,常常是「某方治某病」,甚至帶有強烈的經驗性、地域性和個人性色彩。
趙學敏作為一位博學的醫家,不僅鑽研經典,更廣泛涉獵和記錄這些「野語」、「僻說」。這種兼容並蓄的態度,使得《串雅外編》成為研究中國古代醫學史、藥物學史、民俗學、社會史乃至文化史的寶貴資料。它揭示了在正統醫學體系之外,存在著一個龐大而多樣的民間醫療世界,這個世界充滿了實用智慧、經驗積累,同時也夾雜著對未知力量的敬畏與利用嘗試。書中所載的許多藥物(如雷丸、蛇莓、牛蒡子、相思子、蓖麻子、巴豆、草烏等)至今仍被認識或使用,但書中對其的運用方式和目的,很多已超出傳統的藥物療效範疇。
概括而言,《串雅外編》是一部極具特色的中醫典籍,其核心價值在於其「外編」性質所代表的內容:廣泛收集、記錄了大量流傳於民间的非主流、非正統的醫藥知識、療法、禁方、習俗,以及一些解決日常困擾的奇特方法。它打破了主流醫學經典的框架,提供了一個窗口,讓我們得以窺見古代中國社會更為豐富、駁雜、充滿民間智慧與神秘色彩的醫療圖景。儘管其中許多內容從現代視角看來匪夷所思,甚至可能危險,但它們真實地反映了特定歷史時期人們面對疾病與困境時的知識、信念與實踐,是研究中國醫學史、民俗文化史不可繞過的重要文獻。本書對後世的影響,或許不僅在於提供了某些具體方藥的啟發,更在於其開放的收集態度,為後人保留了這些瀕臨失傳的民間智慧與文化遺產。它是一部值得深入研究,但需批判性看待其中內容的珍貴醫學文獻。
卷一 (1)
卷一 (2)
卷一 (3)
卷一 (4)
卷一 (5)
卷一 (6)
卷一 (7)
卷二 (1)
卷一 (8)
卷二 (2)
卷二 (3)
卷一 (9)
卷二 (4)
卷二 (5)
卷二 (6)
卷二 (7)
卷一 (10)
卷一 (11)
卷二 (8)
卷三 (1)
卷一 (12)
卷三 (2)
卷一 (13)
卷三 (3)
卷三 (4)
卷三 (5)
卷一 (14)
卷三 (6)
卷三 (7)
卷三 (8)
卷三 (9)
卷三 (10)
卷一 (15)
卷四 (1)
卷一 (16)
卷四 (2)
卷一 (17)
卷四 (3)
卷一 (18)
卷四 (4)
卷一 (19)
卷四 (5)
- 鱗介門
- 魚病
- 魚生蝨
- 金魚生蝨
- 龜病
- 醫蟲門
- 蟋蟀病
- 冷病嚼牙
- 熱病
- 鬥後糞結
- 鬥傷
- 牙傷
- 咬傷
- 並翎
- 中秋不上食者
- 牙損
- 深秋老蛩受傷不上食者
- 早秋蛩受熱
- 蛩因缺水而色昏者
- 蛩魚嬌嫩者
- 蠶病
- 救蠅溺死
- 花木門
- 花遲不發
- 毒蛀
- 落毛蟲
- 建蘭生蝨
- 竹生稗
- 茉莉花生蟻
- 薔薇腦生莠
- 菖蒲無力萎黃
- 皂角無實
- 果樹生蟲
- 樹生癩
- 解樹藥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