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雄樟散
XIONG ZHA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外科證治全書》卷三
熱性指數
30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極熱 (7.50)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40%
脾經 20%
肝經 20%
胃經 20%
心經
脾經
肝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雄樟散中包含雄黃,其原因如下:
- 驅蟲止癢: 雄黃性溫,味辛,具有殺蟲止癢之效。可用於治療皮膚病,如濕疹、疥瘡等,與方中其他藥物共同作用,可有效消滅病原,止癢止痛。
- 清熱解毒: 雄黃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可用於治療熱毒熾盛所致的瘡瘍腫毒、口舌生瘡等。在雄樟散中,雄黃與樟腦等藥物配合,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達到治療目的。
雄樟散方中加入樟腦,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項功效:
1. 驅風止痛: 樟腦具有辛溫通竅之性,能驅散寒邪,止痛消腫。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例如風濕痺痛、跌打損傷等,樟腦能起到溫經散寒、止痛消腫的作用。
2. 開竅醒神: 樟腦能通達經絡,開竅醒神。對於中風昏迷、神志不清等症狀,樟腦能起到開竅醒神,恢復神志的作用。
因此,雄樟散方中加入樟腦,是為了發揮其驅風止痛、開竅醒神之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分析雄樟散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雄樟散主治「瘰癧潰爛,延至肩胸脅下,不堪之極,4-5年不能癒者」。瘰癧為古代對頸部淋巴結結核潰瘍的稱呼,其特點為病程遷延、潰瘍深廣、膿水淋漓且難斂。此方針對久病潰爛、範圍擴散至軀幹的嚴重狀況,顯示其用於腐肉未脫、瘡面晦暗的頑固性潰瘍,意在提膿祛腐、促進瘡面轉為「紅活」(血液循環恢復、新肌漸生之象)。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雄黃(主藥)
- 性辛溫,有毒,傳統用於殺蟲解毒、燥濕祛腐。《本草綱目》載其能「殺百毒,破血瘀」,適用於惡瘡死肌。
- 現代研究顯示,雄黃含砷化物,可抑菌(如結核桿菌)、消炎,局部使用能刺激瘡面壞死組織脫落,但需控制劑量避免毒性。
樟腦(輔藥)
- 性辛熱,具竄透之性,能散濕止痛、殺蟲止癢。《本草正》言其「除濕穢,治瘡癢」。
- 揮發性強,可擴張局部血管,改善瘡周微循環,與雄黃協同增強藥力滲透,促進腐肉代謝。
配伍邏輯
- 雄黃「破腐」為主,樟腦「通竅引藥」為輔,兩者等分研粉,以麻油調和:
- 麻油潤膚緩衝雄黃燥烈,防止直接刺激潰瘍;同時其黏附性延長藥效,符合「頻掃患處」的持續治療需求。
- 原書結合內服洞天救苦丹(解毒消腫)、犀黃丸(清熱散結),加荊芥根煎湯外洗(祛風止癢、清潔瘡面),形成內外合治體系:
- 先洗後敷,確保藥物直接作用於瘡面;待腐去新生(孔內紅活),轉用生肌藥,符合中醫「祛腐生肌」的潰瘍治療層次。
推論可能功效與原理
- 抗菌消炎:雄黃對結核桿菌、化膿性病菌有抑制作用,樟腦輔助抑菌並減輕瘡周炎性水腫。
- 祛腐生新:雄黃加速壞死組織脫落,樟腦改善局部血運,為後續生肌創造條件。
- 止痛止癢:樟腦的輕度麻醉作用可緩解潰瘍疼痛與瘙癢,提高患者耐受性。
此方體現中醫「以毒攻毒」與「通竅透邪」的結合,針對久病邪深、正虛不斂的複雜潰瘍,通過外治直接扭轉瘡面病理狀態。
傳統服藥法
雄黃、樟腦各等分。
上研粉。
麻油調,頻掃患處。
原書治上症,內用洞天救苦丹三服,犀黃丸六服,外用荊芥根下一段,剪碎煎湯,溫洗良久,再敷本方。數日後,待孔內紅活,肌肉漸長,用生肌藥收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肩中部肩痛
相同名稱方劑
雄樟散, 出處:《外科證治全書》卷三。 組成:雄黃、樟腦各等分。 主治:瘰癧潰爛,延至肩胸脅下,不堪之極,4-5年不能癒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