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疳雞肝散
XIAO GAN JI GAN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仙拈集》卷三引《集驗》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熱 (2.13)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33%
肝經 33%
胃經 33%
心經
肝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消疳雞肝散是一種傳統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因脾胃虛弱導致的消化不良和腹脹問題。雄黃作為此方劑的組成之一,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物,具有解毒、消腫和抗菌的特性。在古代醫學中,雄黃常被用於治療各類病症,包括疳證。
首先,雄黃具有較強的殺菌作用,能夠有效清除消化道內的病原微生物,幫助改善消化功能。其次,雄黃的解毒作用對於脾胃虛弱、食積腹脹的患者而言,能夠減輕病痛,促進腑氣的通順。此外,雄黃還具有一定的燥濕作用,這對於痰濕內生造成的消化不良也有幫助。因此,在消疳雞肝散中加入雄黃,可以綜合提高方劑的療效,使其在治療消化問題時更為全面和有效。然而,需注意的是,雄黃屬於重金屬成分,使用時需謹慎,以避免不良反應。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消疳雞肝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小兒五疳」,為中醫兒科常見病症。五疳泛指因飲食不節、蟲積或臟腑虛弱導致的小兒慢性營養不良證候,臨床表現多見形體消瘦、面色萎黃、毛髮焦枯、腹大青筋、食欲異常(或嗜食異物,或厭食)、精神倦怠等。古人認為五臟皆可成疳(如肝疳、心疳、脾疳、肺疳、腎疳),病機多與脾胃受損、氣血生化不足或蟲積內擾有關。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1. 方劑組成解析
- 雞肝(君藥):
性甘微溫,歸肝、脾經。古代醫家認為「以臟補臟」,雞肝能養肝血、明目,改善肝疳導致的目暗、夜盲;其富含營養(如維生素A、鐵質),可緩解氣血虧虛。 - 雄黃(臣藥):
辛溫有毒,歸肝、胃經,具殺蟲解毒之效。《本草綱目》記載其能「殺百毒,辟百邪」,推測用於驅除腸道寄生蟲(蟲積致疳的常見病因)。 - 好酒(佐使):
酒性溫通,可助藥力透達,促進氣血運行,同時溶解雄黃的有效成分,增強殺蟲功效。 - 加減(谷精草、海粉):
- 谷精草:清肝明目,用於肝疳目赤翳障。
- 海粉(海產貝類製粉):清熱化痰散結,或針對痰熱積滯。
2.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 標本兼治:
- 治標(驅蟲消積):雄黃殺蟲,酒助藥力,直接針對蟲積病因。
- 治本(補養氣血):雞肝補肝脾,改善營養不良狀態。
- 臟腑調和:
五疳多責之脾胃,而肝主疏泄,與脾胃運化相關。方中以雞肝養肝體,雄黃疏肝氣(辛散),間接助脾胃運化。 - 給藥設計:
蒸熟食用的製法,符合小兒服藥習慣,雞肝易於消化吸收,佐酒少量可激發藥性而不傷正。
3. 推測適用證型
本方可能適用於:
- 蟲積型疳證:腹痛嗜異、面有蟲斑。
- 肝脾兩虛型疳證:目暗消瘦、肢體乏力。
(臨床需結合具體脈證辨證使用)
傳統服藥法
雞肝1具(不落水),雄黃2分(研末)(一方加谷精草、海粉)。
瓷碗盛之,搞搗。好酒2盞入肝內,飯上蒸熟食。3-4次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消疳雞肝散, 出處:《仙拈集》卷三引《集驗》。 組成:雞肝1具(不落水),雄黃2分(研末)(1方加谷精草、海粉)。 主治:小兒五疳。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