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烏雄散
WU XIO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三六一引《經驗良方》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熱 (2.13)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33%
肝經 33%
胃經 33%
心經
肝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烏雄散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主要成分之一為雄黃。雄黃的化學成分主要是二硫化鉀,具有一定的毒性,但在中醫理論中,它有著獨特的藥理作用。
首先,雄黃在中醫上被認為有助於解毒和驅邪,能有效對抗多種毒素及病邪。它的燥濕作用可以改善由於濕氣所引起的病症,因此在方劑中加入雄黃,有助於整體療效的提升。
其次,雄黃還具有殺菌和抗菌的特性,能夠加強方劑對於感染性疾病的療效。這對於某些引起腫脹、炎症的情況尤為重要。
然而,由於雄黃具有毒性,在使用時必須謹慎掌握劑量,並且需要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進行使用,以確保安全性。綜合來看,雄黃在烏雄散中的使用是出於其良好的藥理作用及效果,但需謹慎應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烏雄散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 本方主治「小兒胎風瘡」,即嬰幼兒因胎毒或風熱濕邪蘊結肌膚所致的皮膚瘡瘍,常見於頭面、肢體,表現為紅腫、瘙癢或滲液。古代認為此病與母體胎毒或外感風邪相關,需以外治法清熱解毒、祛風燥濕。
組成邏輯與可能功效
烏桕根(水邊者,曬乾為末)
- 性味苦涼,歸肝、脾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之功。水邊生者得濕氣而長,可能增強其滲濕斂瘡之效,曬乾後研末可減緩寒烈之性,適合小兒嬌嫩肌膚。
- 外用作用:能緩解皮膚熱毒瘡瘍,減輕紅腫滲液。
雄黃(生用)
- 性辛溫,有毒,歸肝、胃經,傳統以解毒殺蟲、燥濕祛風見長。生用藥性較峻烈,對濕瘡、疥癬等皮膚病有顯著效果。
- 外用作用:抑制瘡面濕毒,殺蟲止癢,與烏桕根配伍可中和其寒性,增強祛風燥濕之力。
油調敷之
- 以油(如麻油或茶油)調和,能滋潤肌膚、緩解藥物刺激性,同時助藥力滲透,形成保護層,促進瘡面修復。
治療原理
- 清熱解毒:烏桕根涼血解毒,針對胎毒或熱邪所致瘡瘍。
- 燥濕祛風:雄黃辛溫燥濕,化解濕毒風邪,抑制瘙癢。
- 協同增效:兩藥一涼一溫,共奏解毒消腫之效,且油調外敷降低毒性,適合小兒局部應用。
傳統服藥法
烏桕根(水邊者,曬乾為末)、雄黃(生用)。
油調敷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烏雄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六一引《經驗良方》。 組成:烏桕根(水邊者,曬乾爲末)、雄黃(生用)。 主治:小兒胎風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