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油

如意油

RU YI YOU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偏熱 (1.8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8%
脾經 18%
肝經 16%
心經 12%
胃經 10%
腎經 6%
膽經 4%
大腸經 4%
三焦經 4%
膀胱經 2%
心包經 1%
小腸經 1%
肺經
脾經
肝經
心經
胃經
腎經
膽經
大腸經
三焦經
膀胱經
心包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如意油中包含防己,主要源於其祛風除濕的藥效。防己味苦寒,入膀胱、肝經,具有利水消腫、祛風止痛之效。

對於如意油治療的風濕痹痛、筋骨疼痛等症狀,防己能夠疏通經絡、活血化瘀,同時去除體內濕氣,從而達到緩解疼痛、改善症狀的效果。此外,防己還能消腫止痛,對於如意油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也起到重要作用。

如意油中添加荊芥,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疏風散寒,止痛止癢: 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的功效。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瘙癢、腫脹等症狀,荊芥能有效改善。如意油主要用於跌打損傷、風濕骨痛、蚊蟲叮咬等,荊芥的疏風止痛功效能有效緩解疼痛,並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
  2.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荊芥除了疏風散寒外,還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功效。對於跌打損傷引起的瘀血腫痛,荊芥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減輕疼痛。

如意油中加入香附,主要原因有二:

  1. 行氣止痛:香附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解鬱、止痛消腫之效。其能疏肝理氣,緩解因氣滯血瘀導致的疼痛,對於如意油所針對的跌打損傷、肌肉痠痛等症狀,起到輔助止痛的作用。
  2. 活血化瘀:香附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夠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利於消除瘀血腫痛,促進傷口癒合。因此,香附的加入能增強如意油的活血化瘀功效,加速傷勢的恢復。

如意油中添加細辛,主要是基於其溫經散寒、通竅止痛的功效。

細辛性溫,味辛,歸肺、腎經,具有溫經散寒、通竅止痛的作用。對於外感風寒引起的頭痛、鼻塞、流涕、肢體疼痛等症狀,細辛能有效溫經散寒,改善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此外,細辛也具有開竅的作用,能通利鼻竅,緩解鼻塞、嗅覺失靈等症狀,對風寒引起的鼻炎、鼻竇炎等疾病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細辛的加入,使如意油具有溫經散寒、通竅止痛的功效,對於風寒引起的疼痛、鼻塞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如意油中加入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潤肺止咳: 杏仁性味苦甘,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降氣平喘的功效。對於風寒咳嗽、燥咳、肺燥傷津等症狀,能起到緩解作用。如意油主要用於跌打損傷、風濕骨痛等,而一些患者可能伴隨咳嗽等症狀,杏仁的加入有助於緩解咳嗽,提高藥效。
  2. 消腫止痛: 杏仁具有消腫止痛之效。如意油主要用於跌打損傷、骨折等外傷,杏仁的加入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減輕疼痛,加速傷口癒合。

如意油中添加沉香,主要源於其獨特的藥理作用:

1. 行氣止痛:沉香性溫,入脾、胃、腎經,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如意油常用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而沉香能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有助於消腫散瘀。

2. 溫陽散寒:沉香亦具溫陽散寒之效。如意油中加入沉香,可有效抵禦風寒濕邪侵襲,對於寒性疼痛有更好的治療效果。

總之,沉香在如意油中發揮行氣止痛、溫陽散寒的功效,能有效改善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是該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如意油中添加藿香,主要源於其以下兩大作用:

  1. 解表散寒:藿香性辛溫,具有解表散寒、化濕止嘔之功效。在如意油中,藿香可幫助驅散風寒,緩解因風寒引起的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同時亦能改善因濕邪侵襲引起的脘腹脹滿、嘔吐等症狀。
  2. 消腫止痛:藿香具有消腫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在如意油中,藿香可配合其他藥材,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減輕疼痛,加速傷口癒合。

如意油中加入桂枝,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經通絡: 桂枝性溫,味辛,入膀胱、心包經,具有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可有效緩解因寒邪入侵或氣血瘀滯導致的疼痛、麻木、腫脹等症狀。
  2. 活血化瘀: 桂枝還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進而減輕炎症反應,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桂枝在如意油中起到溫經通絡、活血化瘀的作用,可有效緩解各種疼痛、腫脹等症狀。

如意油中加入乳香,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腫止痛:乳香性溫,味辛,歸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其揮發油成分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供應,從而減輕炎症反應,緩解疼痛。
  2. 促進癒合:乳香的抗菌消炎作用,能抑制細菌生長,減少感染風險,有利於傷口癒合。此外,乳香還具有促進組織再生、修復損傷的作用,加速創傷修復過程。

因此,乳香作爲如意油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有效緩解跌打損傷、風溼疼痛、皮膚損傷等症狀,促進傷患恢復。

如意油中添加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疼痛、消炎止癢: 甘草性味甘平,具有清熱解毒、止痛消腫之功效。它能有效緩解由外傷、蟲咬、濕疹等引起的疼痛和炎症,同時也能止癢,配合其他藥材發揮協同作用。
  2. 調和藥性: 甘草在中藥配伍中常作為「君藥」或「臣藥」,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減低毒副作用的作用。在如意油中,甘草能調節其他藥材的藥性,使其更安全有效地發揮藥效。

總而言之,甘草的加入不僅能直接緩解疼痛、消炎止癢,還能協調藥性,提升如意油的整體療效。

如意油中添加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行氣止痛: 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肝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燥溼的功效。如意油用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木香可幫助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緩解疼痛。
  2. 消腫止癢: 木香亦有消腫止癢的作用,可用於治療皮膚瘙癢、風疹等症。如意油中加入木香,可協同其他藥物,增強消腫止癢效果,緩解皮膚病症狀。

綜上所述,木香在如意油中,發揮着行氣止痛、消腫止癢的功效,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如意油中加入丁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通止痛: 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消腫的功效。對於因寒凝血瘀導致的疼痛,例如風寒濕痹、跌打損傷、關節疼痛等,丁香可起到溫通經絡、散寒止痛的作用。
  2. 芳香闢穢: 丁香氣味芳香,能闢穢濁之氣,有助於驅散濕氣、止癢消腫。對於因風濕、濕熱等原因引起的皮膚瘙癢、腫脹等症狀,丁香可起到芳香闢穢、消腫止癢的作用。

如意油中含有大黃,主要是利用其瀉熱通便的功效。大黃性寒,味苦,歸脾、胃、大腸經,具有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通便的作用。

如意油主要用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筋肉疼痛等症。大黃在此方中起着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有助於清除瘀血,促進傷口癒合。此外,大黃也能消炎止痛,緩解疼痛不適。

如意油中包含血竭,主要原因如下:

  1.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血竭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能有效改善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與如意油中其他藥材的功效相輔相成,提高藥效。
  2. 促進傷口癒合: 血竭也具有促進傷口癒合的作用,能加速傷口組織的修復,減少感染的風險,對於外傷引起的疼痛和炎症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總而言之,血竭的加入,能使如意油的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和促進傷口癒合的效果更顯著,提高治療效果。

如意油中加入冰片,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止痛: 冰片性涼,具有清熱解毒、止痛消腫之效。如意油多用於跌打損傷、筋肉疼痛、蚊蟲叮咬等,冰片的清熱止痛作用能有效緩解局部炎症反應,舒緩疼痛不適。
  2. 通竅開竅: 冰片具有芳香開竅之效,能通經活絡,促進血液循環。對於因外傷或疾病引起的瘀血腫痛,冰片能透過通竅作用,促進瘀血消散,加速傷口癒合。

總而言之,冰片在如意油中扮演著清熱止痛、通竅開竅的角色,有助於消炎止痛,促進組織修復。

如意油中含有樟腦,主要原因有二:

  1. 消炎止痛: 樟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跌打損傷、風濕骨痛等症狀,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如意油中加入樟腦,可以加強其消炎止痛的效果,達到快速緩解疼痛的作用。
  2. 促進血液循環: 樟腦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供血,有利於傷口癒合和疼痛緩解。此外,樟腦還能刺激皮膚的神經末梢,產生溫熱感,有助於舒緩肌肉緊張,促進血液循環。

如意油中添加薄荷,主要基於其清涼止痛、消腫止癢的功效。

薄荷性涼,味辛,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止痛止癢的功效。其揮發油中的薄荷醇能刺激皮膚的冷覺感受器,產生清涼感,並可抑制神經末梢的興奮性,達到止痛的效果。同時,薄荷的抗炎作用也能減輕局部腫脹,並抑制細菌生長,有助於消腫止癢。

因此,如意油中加入薄荷,可以有效緩解因外傷、蚊蟲叮咬、皮膚炎症等引起的疼痛、腫脹、瘙癢等症狀。

如意油中加入檀香,主要有兩大原因:

  1. 芳香止痛: 檀香具備獨特的芳香氣味,能舒緩精神壓力,並具有一定的止痛功效,有助於緩解因跌打損傷、風濕痛等引起的疼痛不適。
  2. 驅風散寒: 檀香性溫,具有驅風散寒的作用,可有效緩解因寒氣入侵引起的風寒感冒、咳嗽等症狀,配合其他藥材,增強如意油的整體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如意油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如意油為外用油劑,少可內服,主要針對「風濕頭痛、關節痛、腹痛」三類病症。其功效特點如下:

  1. 祛風除濕:針對風濕侵襲頭部、關節所致疼痛,其辛溫透散之性可驅散風寒濕邪,緩解僵痛。
  2. 行氣活血:通過芳香走竄之品,疏通氣機瘀滯,改善氣血不暢引起的腹痛或關節腫痛。
  3. 散寒止痛:重用細辛、桂枝等溫藥,能散寒邪、止冷痛,尤適寒凝經絡或中焦虛寒之症。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組方結構與藥性配伍

  1. 辛溫透表藥群(祛邪外透)

    • 荊芥、桂枝、細辛:開腠理、散風寒,通絡止痛,為風濕頭痛、關節痛之核心。
    • 薄荷油、樟腦油:外用清涼透皮,內服少量可疏風醒神,助藥力速達病所。
  2. 理氣活血藥群(調暢氣血)

    • 香附、木香、丁香、沉香:疏解氣機鬱滯,治腹痛、脹滿;沉香兼納氣溫腎,防氣逆上衝。
    • 乳香、血竭:活血化瘀,針對關節痛久病入絡之瘀血,外用直接消腫定痛。
  3. 芳香化濕藥群(醒脾辟穢)

    • 藿香、檀香油:化濕濁、和中焦,輔助緩解濕阻氣滯之腹痛或頭重如裹。
  4. 佐使藥群(調和輔助)

    • 大黃:少量瀉熱防溫燥過度,且活血通絡;甘草緩和藥性,調和諸藥。
    • 冰片、丁香油:走竄引藥滲透,增強局部藥效,尤利外用。

(二)治療機理推論

  1. 外用為主,透皮速效

    • 以「樟腦油、薄荷油」為溶劑載體,具揮發性,助藥物穿透皮膚,直達肌肉關節,發揮溫通散寒、活血消腫之效。
    • 冰片、丁香油的刺激性可擴張局部毛細血管,促進藥物吸收與氣血循環。
  2. 內服少量,調氣止痛

    • 群藥協同,辛溫行氣力強,能暖中散寒(如細辛、桂枝),開鬱止痛(如香附、木香),故對寒性腹痛有效;然需謹慎用量,防辛燥傷陰。

(三)藥對協同舉例

  • 細辛+桂枝:增強溫經散寒之力,針對風濕冷痛。
  • 乳香+血竭:化瘀生新,改善關節僵腫。
  • 沉香+丁香:降氣溫中,协同緩解寒凝腹痛。

結論
此方設計體現「外治內效」思路,以大量辛香溫通之品配伍活血滲透劑,達祛風濕、行氣滯、消瘀血之效,符合中醫「通則不痛」之理。

傳統服藥法


防己6兩,荊芥8兩,香附4兩,細辛10兩,苦杏仁4兩,沈香4兩,藿香4兩,桂枝10兩,乳香6兩,甘草8兩,木香4兩,丁香8兩,大黃2兩,血竭8兩,冰片10兩,棉油2斤半,樟腦油10斤,薄荷油6斤,檀香油1斤半,丁香油1斤。
先取棉油、樟腦油,合群藥浸一星期後,再用蒸汽加溫至七十度,經十八小時,冷後過濾去滓,再加薄荷油、檀香油、丁香油混合搖勻,成油17斤13兩。
外用搽塗患處,少量可以內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如意油具有祛風散寒、通經活絡的功效,但是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以及過敏體質者慎用。

相關疾病


頭痛腹痛胰臟炎原發性高血壓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

相同名稱方劑


如意油,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武漢方)。 組成:防己6兩,荊芥8兩,香附4兩,細辛10兩,苦杏仁4兩,沉香4兩,藿香4兩,桂枝10兩,乳香6兩,甘草8兩,木香4兩,丁香8兩,大黃2兩,血竭8兩,冰片10兩,棉油2斤半,樟腦油10斤,薄荷油6斤,檀香油1斤半,丁香油1斤。 主治:風濕頭痛,關節痛,以及腹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