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一掃光瘡藥」中加入苦參,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清熱燥濕: 苦參味苦性寒,善於清熱燥濕,能有效抑制因濕熱蘊結而導致的瘡瘍、腫毒等皮膚病。對於濕熱型瘡瘍,苦參能清熱利濕,消腫止痛,促進瘡瘍癒合。
2. 抗菌消炎: 苦參具有抗菌消炎作用,能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等常見致病菌的生長,從而減少感染,促進瘡瘍的癒合。
因此,苦參在「一掃光瘡藥」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能有效清熱燥濕、抗菌消炎,幫助治療瘡瘍,達到快速消退的效果。
「一掃光瘡藥」中包含黃柏,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 清熱燥濕: 黃柏性寒,味苦,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瘡瘍,如濕疹、膿皰瘡等,黃柏能有效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促進傷口癒合。
二、 殺菌止癢: 黃柏中含有黃柏素等有效成分,具有抗菌、抗真菌作用,能抑制細菌和真菌的生長繁殖,從而減少感染,減輕瘙癢。對於因感染引起的瘡瘍,黃柏能起到抑菌止癢的作用,加速傷口癒合。
「一掃光瘡藥」中加入木鱉子,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消腫止痛:木鱉子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瘡瘍初起,紅腫熱痛者,可藉由木鱉子清熱散毒,消腫止痛,加速傷口癒合。
- 殺蟲止癢:木鱉子亦具有殺蟲止癢之效。對於因蟲咬、感染等引起之瘡瘍,可利用其殺蟲止癢作用,減輕瘙癢不適,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木鱉子在「一掃光瘡藥」中扮演著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殺蟲止癢的重要角色,有助於快速治癒瘡瘍。
「一掃光瘡藥」中包含蛇牀子,主要原因有二:
- 殺菌消炎:蛇牀子性溫,味辛,具有殺菌消炎之效。其揮髮油成分能抑制多種致病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等,對於外用治療瘡瘍、濕疹等症狀效果顯著。
- 燥濕止癢:蛇牀子性燥,能燥濕止癢,對於因濕熱或濕毒引起的皮膚病,如濕疹、皮膚瘙癢、膿皰瘡等,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因此,蛇牀子在「一掃光瘡藥」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殺菌消炎和燥濕止癢的功效,可以有效治療外用瘡瘍、濕疹等皮膚病。
「一掃光瘡藥」中加入白礬,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 燥濕殺蟲: 白礬性寒燥,具有收斂、殺蟲之效。可有效抑制瘡瘍的濕熱之邪,並殺滅病菌,從而達到消炎止癢、促進傷口癒合的作用。
- 止血生肌: 白礬能收斂血管,止血止痛,同時還具有促進組織再生、加速傷口癒合的作用,對於瘡瘍造成的傷口,能起到修復和保護作用。
綜上,白礬在「一掃光瘡藥」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其寒燥、收斂、殺蟲、止血生肌等特性,使其成為治療瘡瘍的有效成分。
「一掃光瘡藥」中含有硫磺,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殺菌消炎: 硫磺具有強烈的殺菌作用,可以抑制引起瘡瘍的細菌、真菌等微生物的生長,從而減輕炎症反應,促進傷口癒合。
- 燥濕止癢: 硫磺性燥,可以有效地去除瘡瘍處的濕氣,並抑制病菌繁殖,減輕皮膚瘙癢症狀。
總之,硫磺在「一掃光瘡藥」中發揮著重要的殺菌消炎、燥濕止癢作用,有助於快速消退瘡瘍,恢復皮膚健康。
「一掃光瘡藥」中加入大風子油,主要是基於其強烈的抗菌消炎作用。大風子油富含大風子素,具有抑菌、抗炎、殺蟲等功效,能有效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等常見致病菌,並可減輕炎症反應。此外,大風子油還有促進組織修復、改善皮膚營養的作用,有助於加速傷口癒合,並防止留下疤痕。因此,在治療瘡瘍時,加入大風子油能有效控制感染,促進傷口癒合,達到快速治癒的效果。
「一掃光瘡藥」中包含樟腦,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樟腦具有辛溫芳香之性,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對於膿瘡、疔瘡、濕疹等皮膚疾病有較好療效。其揮發性強,可促進血液循環,加快炎症消退。
- 止癢止痛: 樟腦可使皮膚血管收縮,減輕炎症反應,緩解瘙癢和疼痛。同時,其具有刺激作用,可使皮膚局部血液循環加速,促進炎症消散。
總體而言,樟腦在「一掃光瘡藥」中發揮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止癢止痛等作用,有助於改善皮膚疾病症狀。
一掃光瘡藥為傳統中醫用於治療皮膚病變,如濕疹、瘡癬等的經典方劑。其配方精妙,多種草藥相輔相成,其中輕粉(水銀化合物)的使用,是基於中醫理論中的解毒殺蟲、燥濕收斂之效。輕粉性寒,味甘辛,入心、肝、腎經,能迅速穿透肌膚,對多種皮膚病原微生物有強烈的抑制作用,且能促進傷口愈合,減少炎癥。然而,現代醫學指出,輕粉含汞,長期或過量使用可能引發汞中毒,影響神經、消化、泌尿系統,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使用一掃光瘡藥時,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嚴格控制劑量和使用頻率,避免不必要的健康風險。現代中醫也傾向於尋找更安全的替代成分,以減輕潛在的副作用。
「一掃光瘡藥」中包含雄黃,主要基於其殺菌消炎與解毒止癢的功效。雄黃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較強的抗菌作用,能抑制多種致病菌,有效控制瘡瘍感染。同時,雄黃還可解毒消腫,針對瘡瘍引起的紅腫熱痛,具有明顯的緩解效果。此外,雄黃還具有止癢的作用,能有效緩解瘡瘍引起的瘙癢症狀。因此,在「一掃光瘡藥」中加入雄黃,可以發揮其多重功效,達到消炎止癢、促進傷口癒合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一掃光瘡藥」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一掃光瘡藥」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皮膚疾患:
- 疥瘡濕毒:疥瘡由疥蟲寄生引起,伴隨劇烈瘙癢及濕性滲出;「濕毒」則指濕熱毒邪蘊結皮膚,導致紅腫、潰爛或流膿。
- 皮膚癩癬:泛指慢性頑固性皮膚病,如癬症(真菌感染)或類似麻風的皮膚損害(古代稱「癩」),表現為脫屑、粗糙、瘙癢。
- 癢多痛少,抓破蔓延:以瘙癢為主,搔抓後病灶擴散,顯示病情具傳染性或濕熱毒邪向外發散的特點。
二、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此方以殺蟲解毒、燥濕止癢為核心,分為四類藥物協同作用:
(1) 殺蟲攻毒
- 硫黃、雄黃、輕粉:直接殺滅疥蟲、真菌,解毒斂瘡。
- 木鱉子、大風子油:具毒性,能攻毒殺蟲,尤適用於頑癬、麻風類皮膚病。
(2) 燥濕清熱
- 苦參、黃柏:清熱燥濕,抑制濕熱引起的紅腫滲液。
- 明礬、枯礬:收斂燥濕,減少皮膚滲出,防止潰爛蔓延。
(3) 祛風止癢
- 蛇床子、川椒:溫散風邪,抑制瘙癢(“癢自風來”)。
- 白樟腦:局部刺激藥,透過清涼感緩解癢感,並助藥力滲透。
(4) 修復保護
- 煙膠(煙囪灰製成):古法用於收濕生肌,保護瘡面。
- 豬油為基質:潤膚防裂,緩和諸藥峻烈之性。
三、方劑邏輯與配伍特點
內外兼治:
- 外用藥直達病所,殺蟲(疥蟎、真菌)為主,輔以清熱燥濕止癢。
- 豬油調和既能潤膚,又能減輕硫黃、雄黃等藥的刺激性。
動靜結合:
- 大風子油、樟腦藥性走竄,助藥力滲透;
- 枯礬、煙膠靜態收斂,防止毒邪擴散。
標本兼顧:
- 急則治標:殺蟲止癢,控制搔抓與感染;
- 緩則治本:燥濕解毒,改善內在濕熱環境。
四、可能功效推論
- 抗菌止癢:方中硫黃、輕粉、雄黃對細菌、真菌均有抑制作用,配合苦參、黃柏增強抗炎效果。
- 抑制滲出:明礬、枯礬收斂,減少瘡面滲液,適用於濕疹類病症。
- 角質剝脫:木鱉子、硫黃可軟化角質,促進藥物吸收,對厚痂型癬症有效。
此方設計嚴謹,集殺蟲、解毒、燥濕、止癢於一體,符合古人對頑固性皮膚病「毒邪纏繞」的病機認識。
傳統服藥法
苦參5兩,川黃柏5兩,煙膠5兩,木鱉子1兩,蛇床子1兩,川紅椒1兩,明礬1兩,枯礬1兩,硫黃1兩5錢,大風子油1兩5錢,白樟腦1兩5錢,輕粉1兩,雄黃1兩。
殺蟲解毒。
上為細末,將大風子油拌勻研和,用豬油攪勻,將藥用稀布包裹,在開水內略浸,藥從布眼內溢出,即擦患處。
外搽。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一掃光瘡藥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應注意用量,並遵醫囑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一掃光瘡藥,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杭州方)。 組成:苦參5兩,川黃柏5兩,煙膠5兩,木鱉子1兩,蛇床子1兩,川紅椒1兩,明礬1兩,枯礬1兩,硫黃1兩5錢,大風子油1兩5錢,白樟腦1兩5錢,輕粉1兩,雄黃1兩。 主治:殺蟲解毒。主治:疥瘡濕毒,皮膚癩癬,癢多痛少,抓破蔓延。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