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斑癬特靈

花斑癬特靈

HUA BAN XUAN TE LI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22

熱/寒比例

偏寒 (0.82)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7%
脾經 19%
腎經 16%
大腸經 12%
肺經 7%
心經 4%
胃經 4%
膀胱經 3%
小腸經 3%
肝經
脾經
腎經
大腸經
肺經
心經
胃經
膀胱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花斑癬特靈中加入雄黃是因其擁有強效的抗菌和消毒能力。雄黃能夠抑制病菌的生長,清除皮膚上的病原體,對於治療各種皮膚感染尤其有效。它的抗炎特性也能夠減少癬病引起的紅腫和不適,幫助皮膚更快恢復健康。

花斑癬特靈方劑中加入硫磺,主要原因如下:

  1. 殺菌作用: 硫磺具有強烈的殺菌作用,能有效抑制引起花斑癬的糠秕孢子菌,減少其生長繁殖,從而控制病情發展。
  2. 去角質作用: 硫磺能軟化角質,促進角質脫落,幫助清除受感染的角質層,減少病菌的滋生,並有利於藥物滲透至真皮層,發揮更佳的治療效果。

花斑癬特靈方劑中加入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殺蟲: 白礬性寒,味苦澀,入肺、脾經,具有燥濕殺蟲之功效。花斑癬為真菌感染,白礬可抑制真菌生長,並去除其滋生所需的濕氣,達到治療花斑癬的目的。
  2. 收斂止癢: 白礬具有一定的收斂作用,可收斂皮膚,減輕因真菌感染引起的瘙癢症狀。同時,白礬還具有消炎止痛的效果,可緩解花斑癬引起的炎症和疼痛。

花斑癬特靈方劑中包含密陀僧,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殺菌消炎: 密陀僧,即氧化鋅,具備抗菌、消炎功效,可抑制花斑癬真菌的生長,減輕發炎反應,有助於控制病竈擴散。
  2. 收斂乾燥: 密陀僧具有收斂作用,能吸收皮膚分泌物,減少潮濕環境,不利於真菌滋生,同時幫助患處乾燥,減少搔癢不適。

因此,花斑癬特靈方劑中加入密陀僧,可發揮其殺菌、消炎、收斂功效,達到治療花斑癬的目的。

花斑癬特靈方劑中加入輕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殺菌作用:輕粉具有強烈的殺菌作用,可有效抑制引起花斑癬的糠秕孢子菌生長繁殖。輕粉中的氯化汞,能破壞真菌細胞膜,使之失去活性,達到治療目的。
  2. 收斂止癢:花斑癬常伴有瘙癢症狀,輕粉具有收斂止癢的作用,能減輕病竈處的瘙癢,改善患者的症狀。

然而,輕粉屬於重金屬化合物,毒性較大,使用需慎重,且應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花斑癬特靈方劑中包含蛇牀子,主要原因如下:

  1. 殺菌止癢: 蛇牀子性溫,味辛,具有殺菌止癢的功效。其含有的蛇牀子素、蛇牀子醇等成分,對馬拉色菌等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可有效治療花斑癬引起的皮疹、瘙癢等症狀。
  2. 燥濕止癢: 花斑癬多由濕熱蘊結,或氣血虧虛導致。蛇牀子具有燥濕止癢之效,可改善皮膚濕疹、瘙癢,有助於清除致病菌,促進皮膚恢復。

「花斑癬特靈」方劑中使用「海浮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1. 清熱解毒,燥濕止癢: 海浮石性寒,味甘鹹,歸肺、肝經。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可有效抑制花斑癬的致病菌生長,並消除其引起的皮膚炎症,緩解瘙癢症狀。
  2. 收斂生肌,促進癒合: 海浮石具有一定的收斂作用,可以收斂患處皮膚,促進傷口癒合,防止花斑癬的反覆發作。

因此,海浮石在「花斑癬特靈」方劑中起到清熱解毒、燥濕止癢和收斂生肌的作用,有助於治療花斑癬。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花斑癬特靈」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專治「花斑癬」(又稱汗斑),為風濕熱邪鬱於肌膚,或暑濕浸漬毛孔所致。症見皮膚出現淡褐或淡白色斑點,狀如花瓣,患處或癢或無自覺症狀。傳統認為其病機與「蟲毒鬱結」「濕熱蘊蒸」相關,故以殺蟲、燥濕、解毒為治療核心。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殺蟲解毒

    • 雄黃(雌黃代)硫黃:殺蟲之力峻烈,直攻皮膚寄生之真菌,且硫黃能疏泄毛孔鬱熱。
    • 紅砒石輕粉:以毒攻毒,砒石蝕瘡去腐,輕粉透皮殺蟲,但毒性較強,故用量極輕。
  2. 燥濕斂瘡

    • 煅明礬蜜陀僧:收濕止癢,蜜陀僧兼能防腐,明礬煅後斂瘡功效增,可縮小患處滲出。
    • 海浮石:質輕利毛孔,助滲濕邪,同時緩解礦石藥之峻烈。
  3. 引藥透表

    • 蛇床子:辛溫散風,助藥性滲入肌腠,兼能止癢。
    • 煤油調敷:具穿透性,輔助藥物深入毛孔,強化殺蟲效果。
    • 生薑搓擦:刺激皮膚充血,開泄毛孔,使藥力直達病所。

三、治療原理推衍

此方以「外治殺蟲」為主軸,結合「開竅透邪」之法:

  1. 先以熱敷、生薑搓擦,令毛竅開張,氣血壅滯於表,既助藥力滲透,又使蟲毒無所遁形。
  2. 礦物藥(雄黃、硫黃、砒石等)直接作用於患處,破壞真菌生存環境;輕粉、蜜陀僧抑制表皮菌群滋生。
  3. 明礬、海浮石收濕,防止濕濁再度鬱結,標本兼顧。

此方設計反映「以毒攻毒,開竅祛濕」的傳統外治思路,通過局部強效殺蟲與調整皮膚微環境並行,契合花斑癬「濕熱鬱表」的病機特點。

傳統服藥法


雌黃(雄黃代亦可)9克,石硫黃9克,煅明礬4克,蜜陀僧6~15克,紅砒石2克,輕粉3克,蛇床子6克,海浮石4克。
上為細末。
分5-7次外用。用時藥末以煤油調勻,以鴨毛沾藥液外塗,患部先熱敷,次用老生薑搓皮膚呈紅色,自覺有熱感,使毛孔開竅後,依上法塗藥,6小時後用熱水洗掉。
忌用生水,禁入口內。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

相同名稱方劑


花斑癬特靈, 出處:《中醫皮膚病學簡編》。 組成:雌黃(雄黃代亦可)9g,石硫黃9g,煅明礬4g,蜜陀僧6-15g,紅砒石2g,輕粉3g,蛇床子6g,海浮石4g。 主治:花斑癬。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