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吳茱萸煎」方劑中包含「吳茱萸」,主要原因如下:
- 溫中散寒止痛: 吳茱萸性溫,味辛苦,歸脾、胃、肝經。其辛溫之性,可溫中散寒,止痛,適用於寒邪客胃,脾胃虛寒所致的胃脘疼痛、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
- 降逆止嘔: 吳茱萸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可治療寒邪犯胃,氣逆上衝所致的嘔吐、呃逆等症狀。
因此,吳茱萸煎以吳茱萸為君藥,可發揮其溫中散寒、止痛降逆之效,針對寒邪客胃、脾胃虛寒所致的胃脘疼痛、嘔吐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吳茱萸煎中加入寒水石,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瀉火止痛: 吳茱萸性溫,善於溫中散寒、止痛,但若脾胃虛寒者服用,容易出現胃火上炎、口乾舌燥等症狀。寒水石性寒,入心、胃經,能清熱瀉火、止痛,可協同吳茱萸溫中散寒的作用,避免因溫熱之性過於猛烈而傷及脾胃。
- 降逆止嘔: 吳茱萸煎常用於治療寒邪客胃引起的脘腹冷痛、嘔吐等症狀。寒水石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可以抑制胃氣上逆,配合吳茱萸溫中散寒,更有效地緩解嘔吐症狀。
吳茱萸煎中加入黃柏,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1. 相輔相成,增強療效:吳茱萸性溫,善於溫中散寒止痛,而黃柏性寒,善於清熱燥濕止瀉。兩者合用,寒溫並濟,既能溫中散寒,又能清熱燥濕,對於寒濕凝滯所致的腹痛、泄瀉等症,療效更佳。
2. 制約藥性,避免副作用:吳茱萸性溫燥,過量易傷陰,而黃柏性寒,能制約吳茱萸的燥性,避免其過度傷陰,使得藥物更安全有效。
吳茱萸煎中添加樟腦,主要是基於其溫通止痛,開竅醒神的作用。
吳茱萸本身辛溫散寒,主治寒邪客於中焦,而樟腦則具有芳香開竅,行氣止痛的功效。二者相伍,可增強散寒止痛的力度,同時樟腦的辛香之氣可引導藥力直達病竈,使寒邪散去,疼痛緩解。
此外,樟腦亦可起到醒神止暈的作用,對於寒邪凝滯所致的頭暈、胸悶、腹痛等症狀有較好的緩解效果。因此,吳茱萸煎中加入樟腦,可以更好地發揮其藥效,達到治病救人的目的。
吳茱萸煎方中加入蛇牀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陽散寒,祛除寒濕:吳茱萸性溫,善於溫中散寒,蛇牀子亦溫性,且具有燥濕止癢之效。兩者合用,可溫陽散寒、祛除寒濕,對於寒濕凝滯所致的腹痛、嘔吐、泄瀉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 溫腎壯陽,止瀉固精:蛇牀子入腎經,具有溫腎壯陽、固精止瀉之功效。與吳茱萸配伍,可加強溫腎壯陽之效,對於腎陽虛寒、命門火衰所致的腰膝痠軟、陽痿早洩等症狀,亦有輔助治療作用。
吳茱萸煎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用於治療肝胃虛寒、嘔吐酸水、脹滿疼痛等症狀。其組成中包含吳茱萸、生薑、大棗等多種草藥,以及輕粉。輕粉,即水銀化合物氯化亞汞,古時因其色白如霜而得名。在吳茱萸煎中加入輕粉,主要目的在於其收斂止瀉、殺蟲解毒之效。輕粉性寒,能清熱解毒,對某些消化道寄生蟲有良好驅除效果,並可減緩消化道炎症反應,對於因寒濕內盛所致的腹瀉有輔助療效。然而,現代醫學認為輕粉含重金屬,長期或過量使用可能引發中毒,造成腎臟、神經系統損害,故臨床應用時應極度謹慎,不宜久服,且應遵從專業醫師指導。
吳茱萸煎方中加入白礬,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增強止瀉作用: 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瀉之效。與吳茱萸配伍,可增強其溫中散寒、止瀉止痛的作用,對於寒邪客胃、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痛、腹瀉效果更佳。
- 緩解嘔吐: 白礬能降逆止嘔,與吳茱萸配伍,可有效緩解因寒邪客胃引起的嘔吐,並改善胃部不適。
因此,吳茱萸煎方中加入白礬,可起到增強止瀉和緩解嘔吐的作用,使治療效果更加顯著。
吳茱萸煎方劑中加入硫磺,其原因主要有二:
- 增強溫經散寒之效: 硫磺性溫,善於溫經散寒,與吳茱萸、川椒等藥物相伍,可加強其溫經散寒之力,有助於治療寒邪客於經脈、肢體疼痛等症。
- 祛風止癢: 硫磺具有祛風止癢的作用,可輔助治療因寒邪客於肌膚引起的瘙癢症。吳茱萸本身亦有止癢功效,二者合用,可更有效地止癢。
吳茱萸煎中加入檳榔,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降逆止嘔: 檳榔性溫,味辛,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可與吳茱萸相輔相成,加強其止嘔的作用。尤其對於胃寒嘔吐、食慾不振等症狀,檳榔能溫中散寒,促進消化,起到更好的緩解作用。
- 行氣消積: 檳榔能行氣消積,對於脘腹脹滿、食積不消等症狀,可與吳茱萸一起,溫中散寒,消食化積,使氣機通暢,症狀緩解。
總而言之,吳茱萸煎中加入檳榔,是為了加強其降逆止嘔和行氣消積的功效,使其更能有效治療相關疾病。
吳茱萸煎方中加入白芷,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 協同增效: 吳茱萸性溫,善於溫中散寒、止痛止嘔。白芷性溫,具有祛風散寒、通鼻竅、止痛的功效。兩者搭配,溫中散寒之力更強,且白芷能通鼻竅,可使吳茱萸的溫熱之氣更好地發揮作用,從而增強止痛效果。
- 調和藥性: 吳茱萸辛溫燥烈,容易傷陰耗氣。白芷性溫偏涼,能起到緩和吳茱萸燥熱之性,避免其過度傷陰,使藥性更爲平和,更易於患者接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吳茱萸煎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腎囊濕瘡」,即現代所稱陰囊濕疹或會陰部濕疹瘙癢之症,屬中醫「濕瘡」「繡球風」範疇。多因肝經濕熱下注,或外感濕毒,蘊結肌膚所致,表現為皮膚紅腫、糜爛、滲液、劇烈瘙癢等。
組成與用藥邏輯
吳茱萸(半兩)
- 性溫味辛苦,主入肝經,能散寒燥濕、止痛止癢。
- 本方以其為君藥,煎湯外洗可引藥直達病所,開腠理以祛濕毒。
寒水石(3錢)、黃柏(2錢)
- 寒水石清熱瀉火,解毒斂瘡;黃柏苦寒,清下焦濕熱,二藥共助清解濕熱。
樟腦(半兩)、硫黃(2錢)、輕粉(1錢)
- 樟腦辛熱,殺蟲止癢;硫黃溫燥,殺疥蟲、療頑癬;輕粉(外用)攻毒斂瘡。此類藥多具毒性,但外用能強效抑制皮膚寄生蟲與黴菌。
蛇床子(半兩)、白礬(3錢)
- 蛇床子燥濕祛風、殺蟲止癢;白礬收濕斂瘡,針對滲液糜爛。
檳榔(3錢)、白芷(3錢)
- 檳榔破氣行滯,助化濕毒;白芷辛溫,散風除濕,兼能排膿生肌。
治療原理
- 清熱燥濕:寒水石、黃柏清熱,吳茱萸、白芷、蛇床子燥濕,共解濕熱互結之病機。
- 殺蟲止癢:樟腦、硫黃、輕粉針對蟲毒濕癢,直搗病標。
- 收斂生肌:白礬斂瘡,白芷生肌,促進皮膚修復。
- 外用給藥:麻油調敷能潤澤皮膚,緩解燥烈藥性,使藥力滲透。
配伍特點
- 溫寒並用:吳茱萸、硫黃溫燥,配寒水石、黃柏清熱,防過燥助熱。
- 攻補兼施:殺蟲解毒(樟腦、輕粉)與斂瘡生肌(白礬、白芷)並行,標本兼顧。
此方體現中醫外治「辨證與辨病結合」思路,針對濕熱蟲毒蘊膚之證,以多層次藥效協同取效。
傳統服藥法
吳茱萸半兩,寒水石3錢,黃柏2錢,樟腦半兩,蛇床子半兩,輕粉1錢,白礬3錢,硫黃2錢,檳榔3錢,白芷3錢。
上為末。
先用吳茱萸煎湯洗,麻油調搽。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較強的燥濕殺蟲作用,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吳茱萸煎, 出處:《丹溪心法》卷四。 組成:吳茱萸半兩,寒水石3錢,黃柏2錢,樟腦半兩,蛇床子半兩,輕粉1錢,白礬3錢,硫黃2錢,檳榔3錢,白芷3錢。 主治:腎囊濕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