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樟腦酊
ZHANG NAO DI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中醫皮膚病學簡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熱 (6.4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樟腦酊是一種常見的中藥外用藥物,主要用於止痛、殺菌和消炎。在樟腦酊的組成中加入羅漢松根皮,是因為羅漢松根皮具有多種藥理作用,能有效增強樟腦酊的功效。根據傳統中醫理論,羅漢松根皮性溫味苦,歸肝經與腎經,具有祛風除濕、活血通絡的作用,可用於治療關節疼痛、跌打損傷等症狀。此外,現代藥理研究也顯示,羅漢松根皮含有豐富的生物鹼、黃酮類等活性成分,這些成分具有良好的抗炎、抗菌效果,能夠促進傷口愈合,減輕局部紅腫熱痛的症狀。因此,在樟腦酊中加入羅漢松根皮,不僅可以提高其止痛效果,還能增強其對皮膚病變的治療能力,達到更好的臨床療效。
樟腦酊中含有樟腦,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藥理作用:樟腦具備溫經散寒、止痛消腫的功效,能有效緩解風寒引起的頭痛、關節疼痛、肌肉痠痛等症狀。此外,樟腦還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對於皮膚病、傷口感染等疾病也有治療效果。
- 製劑特性:樟腦易溶於酒精,可製成酊劑,方便外用塗抹。酊劑的揮發性強,能快速滲透皮膚,使藥效迅速發揮。
因此,樟腦酊的組成中包含樟腦,正是基於其藥理作用及製劑特性,才能發揮良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劑[樟腦酊]的組成中,包含[斑蝥],主要是因為斑蝥具有強效的解毒和消腫作用。斑蝥能夠有效地清除體內的毒素,並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幫助消除腫脹和炎症。此外,它的破血散瘀作用也有助於改善因血瘀引起的症狀。在[樟腦酊]中加入斑蝥,能夠強化其解毒、消腫和活血的效果,使其更有效地緩解由於毒素或血瘀引起的問題。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樟腦酊為傳統治療皮膚疾患之外用方劑,其主要功效與組成邏輯如下: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神經性皮炎」,屬中醫「牛皮癬」「頑癬」範疇,多由風濕熱邪鬱結肌膚、氣血凝滯所致。其特徵為皮膚粗糙肥厚、劇烈搔癢,反覆難愈。樟腦酊以「發皰療法」引邪外透,透過藥物刺激局部皮膚,促使水皰生成後結痂脫落,從而達到祛風除濕、破瘀散結之效。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土槿皮(主藥)
- 性味苦辛溫,善殺蟲止癢。
- 作用機理:所含土槿皮酸能抑制真菌,直接作用於皮膚表層,緩解癬瘡濕疹之瘙癢滲出。
樟腦(佐藥)
- 性味辛熱,通竅辟穢,滲透力強。
- 作用機理:揮發性成分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協同土槿皮增強藥物透皮吸收,兼有輕度麻醉止癢之效。
斑蝥(使藥)
- 性味辛熱有大毒,為發皰要藥。
- 作用機理:斑蝥素刺激皮膚組織,引發水皰以「以毒攻毒」,破除深層濕毒瘀滯,推動局部病灶代謝更新。
酒精(溶媒)
- 具揮發散邪、殺菌防腐之用,同時提取藥物有效成分,助藥力直達病所。
三、整體治療邏輯
此方以「攻邪外出」為核心:
- 殺蟲袪濕(土槿皮)+ 通絡止癢(樟腦)為基礎,抑制表層病邪;
- 發皰拔毒(斑蝥)為關鍵,通過局部可控性刺激,破除頑固鬱結,促使病竈脫落新生。
- 全方利用酒精之辛散特性,協同諸藥深入皮裡,針對「風濕熱毒膠結」之病機,體現中醫「給邪出路」的治療思維。
傳統服藥法
土槿皮6克,樟腦6克,斑蝥1.5克,酒精60毫升。
先將土槿皮、斑蝥研成粉,加入酒精浸三天。過濾後,濾液加樟腦備用。
每日外搽1次,用消毒紗布包,以起水皰結痂自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慎用。
- 對本品過敏者禁用。
- 本品性味辛溫,有小毒,不宜長期大量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樟腦酊, 出處:《中醫皮膚病學簡編》。 組成:土槿皮6g,樟腦6g,斑蝥1.5g,酒精60ml。 主治:神經性皮炎。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