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槿皮酊

土槿皮酊

TU JIN PI DI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1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極熱 (7.75)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33%
肝經 33%
腎經 16%
肺經 16%
胃經
肝經
腎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土槿皮酊中包含羅漢松根皮,主要原因如下:

  1. 抗菌消炎作用: 羅漢松根皮具有抗菌消炎功效,可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等常見病菌,與土槿皮中的抗菌成分相輔相成,增強藥效。
  2. 止癢止痛作用: 羅漢松根皮可緩解皮膚瘙癢、疼痛,與土槿皮共同發揮止癢止痛作用,適用於治療濕疹、皮炎等皮膚病。

羅漢松根皮的加入,使得土槿皮酊的療效更為全面,更能有效治療皮膚疾病。

土槿皮酊為一種常見的外用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皮膚瘙癢、濕疹等症狀。其組成成分中包含了斑蝥,斑蝥是一種具有強烈刺激性的昆蟲,經加工後可作為藥材使用。在中醫理論中,斑蝥性味辛、溫,有毒,歸肝、腎、大腸經,具有攻毒消腫、逐瘀止痛的功效。加入土槿皮酊中的斑蝥,主要是利用其強烈的刺激作用,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病變部位的新陳代謝,從而達到治療效果。

由於斑蝥含有強烈的發紅素及斑蝥素,這些成分能對皮膚產生刺激,促使局部血管擴張,有助於改善皮膚病變處的微循環,對於某些皮膚病症有著獨特的療效。然而,由於斑蝥毒性較強,使用時必須嚴格控制劑量,以免造成過敏反應或其它不良後果。因此,在配製及使用土槿皮酊時,應由專業醫師指導,確保安全有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土槿皮酊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劑主要用於治療「體癬」。
體癬在中醫理論中屬「癬症」範疇,多因風濕熱邪侵襲皮膚,或接觸染毒所致。臨床表現為皮膚紅斑、丘疹、脫屑、邊界清晰,伴隨搔癢。中醫傳統外治法強調以祛風燥濕、殺蟲止癢為原則,此方外用直接作用於患處,針對癬症的病機進行治療。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土槿皮(君藥)

    • 性味苦辛,具有殺蟲止癢、燥濕解毒之效,為治癬要藥。現代研究顯示其含土槿皮酸,對多種真菌(如皮膚癬菌)有抑制作用。
  2. 斑蝥(臣藥)

    • 性味辛熱,有大毒,外用可攻毒蝕瘡、破血逐瘀。其有效成分斑蝥素能刺激皮膚發泡,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增強藥物滲透,間接抑制真菌。
  3. 高粱酒(佐使)

    • 作為溶劑,可提取土槿皮及斑蝥的有效成分,同時酒精本身具殺菌、促進藥效滲透的作用,增強方劑整體療效。
  4. 昇華硫黃(佐藥)

    • 性溫,外用能殺蟲療癬、燥濕止癢。硫黃與皮膚接觸後生成硫化氫,對癬菌有直接殺滅效果,傳統廣泛用於疥瘡、癬症。
  5. 樟腦(佐藥)

    • 性味辛熱,能除濕殺蟲、溫散止痛。其揮發性成分可局部刺激,改善搔癢,並輔助抑制真菌生長。

方劑治療原理綜述

此方以「殺蟲止癢」為核心,結合「燥濕解毒」與「局部刺激」三種作用:

  • 殺蟲:土槿皮、硫黃直接破壞真菌結構。
  • 燥濕:土槿皮、硫黃減少皮損滲出,改善濕熱環境。
  • 刺激透藥:斑蝥、樟腦促使局部充血,助藥力深入,同時緩解搔癢。

全方通過多途徑協同作用,針對癬症的病機(風濕熱毒)及局部病理變化(真菌感染、皮膚炎性反應),體現中醫外治「以毒攻毒」「就近祛邪」的思維。

傳統服藥法


土槿皮30克,斑蝥10克,高粱酒100毫升。
浸出過濾,再加昇華硫黃5克及樟腦5克混合。
外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

相同名稱方劑


土槿皮酊, 出處:《中醫皮膚病學簡編》。 組成:土槿皮30g,斑蝥10g,高粱酒100ml。 主治:體癬。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