煨棗方

煨棗方

WEI ZAO F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直指》卷十八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41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41.0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33%
肝經 33%
腎經 33%
胃經
肝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煨棗方中包含斑蝥,其原因如下:

  1. 破瘀通絡,消腫止痛:斑蝥性溫燥,具有破瘀通絡、消腫止痛的功效,能有效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
  2. 配合棗仁,緩解毒性:煨棗方中加入棗仁,能緩解斑蝥的毒性,使其毒性減弱,並能滋陰養血,避免斑蝥燥熱傷陰。

因此,煨棗方中加入斑蝥,旨在利用其破瘀通絡、消腫止痛的功效,同時配合棗仁,減輕毒性,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煨棗方] 主治「小腸氣痛,不可忍」。此處「小腸氣痛」屬中醫「疝氣」範疇,多因寒凝肝脈、氣滯不通或濕熱下注所致,表現為少腹或睪丸劇痛、牽引作脹。古代醫家以斑蝥配伍大棗,外用內服結合,旨在破結行氣、溫通止痛。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斑蝥(去頭足翅)

    • 性味辛熱,大毒,歸肝、胃經。傳統用其猛烈走竄之性,破血逐瘀、攻毒散結。
    • 本方取其「外透內攻」特性,煨製後毒性稍減,然辛熱之性仍可溫通經脈、破散寒凝。
  2. 臣藥:大棗

    • 甘溫補中,緩和斑蝥毒性,保護脾胃。煨製後吸附斑蝥部分藥性,使藥效緩釋於腸道。
    • 大棗與斑蝥形成「峻藥緩攻」配伍,既制毒性,又助藥力直達下焦。
  3. 佐使藥:桂心、蓽澄茄煎湯

    • 桂心辛甘大熱,溫腎陽、散寒凝;蓽澄茄辛溫,行氣止痛、暖肝散寒。
    • 二者煎湯送服,增強溫通下焦、行氣止痛之效,協同斑蝥解散寒滯氣結。

治療機推論

此方從「寒凝氣滯」病機出發:

  • 外用煨製:斑蝥透過煨法減毒,其辛熱藥性滲入大棗,內服後逐步釋放,避免過猛傷正。
  • 內服協同:桂心、蓽澄茄引藥入肝經,溫散少腹寒濕,與斑蝥共奏「破結—溫通—行氣」之效。
  • 推測古人觀察到斑蝥對局部組織的刺激作用,藉其「發泡」原理(類似現代透皮給藥),激發經氣流通,緩解內臟痙攣疼痛。

特點:以毒攻痛、內外兼治,體現中醫「通則不痛」與「反佐制毒」的配伍智慧。

傳統服藥法


斑蝥(去頭足翅)1個。
將斑蝥入大棗中,線系,濕紙包,置慢火中煨令香熟,去蝥。
空腹食棗,以桂心、蓽澄茄煎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煨棗方, 出處:《直指》卷十八。 組成:斑蝥(去頭足翅)1個。 主治:小腸氣痛,不可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