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斑蝥酊
BAN MOU DI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中醫皮膚病學簡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41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41.00)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33%
肝經 33%
腎經 33%
胃經
肝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斑蝥酊的組成中含有斑蝥,其原因主要有二:
- 藥性: 斑蝥性燥熱,具有破血逐瘀、攻毒散結、通經止痛之效。其毒性成分斑蝥素可刺激皮膚和粘膜,並能促進血液循環,故可用於治療某些頑固性疾病,如跌打損傷、腫瘤等。
- 配伍: 斑蝥酊中常配合其他藥材,如麝香、乳香等,以增強藥效,並減緩其毒性。
然而,由於斑蝥毒性較強,使用時需謹慎,應遵醫囑,嚴格控制劑量,避免過量使用,以免造成身體損害。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斑蝥酊在古代中醫典籍中主要用於治療「神經性皮炎」(又稱「牛皮癬」或「頑癬」)。此類皮膚病症的特徵為局部皮膚增厚、粗糙、瘙癢難忍,且反覆發作,屬「風濕熱毒」蘊結於肌膚所致。斑蝥性辛熱、有大毒,古代醫家取其「以毒攻毒」之性,外用可破血逐瘀、攻毒散結,刺激局部皮膚,引發水皰,從而達到「發泡療法」的效果,稱為「天灸」或「冷灸」。此療法旨在通過局部刺激,引邪外透,改善氣血瘀滯,最終使患處結痂脫落,新生皮膚。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斑蝥:
- 性味歸經:辛、熱,有大毒,歸肝、胃、腎經。
- 核心功效:傳統用於攻毒蝕瘡、破血散結。其成分「斑蝥素」具有強烈刺激性,可穿透皮膚角質層,導致局部充血、水皰形成,從而促進病灶處的代謝與修復。現代藥理研究顯示,斑蝥素能抑制表皮細胞過度增生,可能對神經性皮炎的苔蘚樣變有直接調控作用。
70%酒精:
- 作為溶劑,能有效提取斑蝥中的脂溶性成分(如斑蝥素),同時兼具消毒作用,避免浸泡過程中的黴菌污染。酒精揮發後,藥液濃縮於患處,增強滲透性。
發泡療法的中醫原理:
- 通過人為引發水皰,局部「瀉毒」以疏通經絡氣血。《醫宗金鑒》提到「癬瘡作癢,宜外發之」,此法類似「瘡瘍托毒外出」的思路。水皰刺破後,濕毒隨液排出,結痂過程則促使肌膚新生,打破原有皮膚增厚的病理循環。
潛在作用機制推論
- 局部免疫調節:斑蝥素刺激可能誘發局部輕度炎症反應,激活免疫細胞(如巨噬細胞),進而清除異常增生的角質細胞。
- 神經調節:神經性皮炎與神經末梢過度敏感相關,斑蝥的強刺激可能暫時阻斷瘙癢訊號傳導,減少搔抓行為,中斷「瘙癢-搔抓-皮損」惡性循環。
此方體現中醫「峻藥緩用」的外治智慧,以少量毒性藥物針對性解決頑固病灶。其邏輯在於「藥猛則邪易去,邪去則正自安」。
傳統服藥法
斑蝥15克,70%酒精100毫升。
上藥浸泡一周。
用棉簽塗病灶。數小時後,即起水皰,用消毒針頭刺破,敷料包扎,歷3-4天結痂而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斑蝥酊, 出處:《中醫皮膚病學簡編》。 組成:斑蝥15g,70%酒精100ml。 主治:神經性皮炎。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