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邪散

逐邪散

ZHU XIE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博濟》卷五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41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41.0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33%
肝經 33%
腎經 33%
胃經
肝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逐邪散是一種著名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驅除體內的邪氣,促進健康。其中,斑蝥作為方劑的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藥理作用。斑蝥在中醫中被視為一種重要的驅蟲藥,能夠有效排除體內的寄生蟲和邪氣。它含有多種生物活性成分,尤其是蝥毒素,能夠刺激免疫系統,提高機體抵抗力,從而有助於清除病邪。

此外,斑蝥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能夠改善由邪氣引起的炎症反應。因此,在逐邪散中加入斑蝥,不僅能增強方劑的驅邪效果,還能促進全身的血液循環,減輕疼痛症狀。斑蝥的加入,使得逐邪散在處理各類病症時更加有效,特別是對於一些慢性疾病和由邪氣引起的急性症狀,均有良好的療效。綜合以上原因,斑蝥在逐邪散中的應用,顯示了中醫在治療上的獨特見解和深厚的理論基礎。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逐邪散主治「瘰疬」,其病機為「風邪毒氣客于肌肉,隨虛而停」,結於皮肉間形成如李、梅、棗核大小之硬結,初期伴隨寒熱,久則潰膿,纏綿難癒。此描述符合中醫「瘰癧」(類似現代淋巴結結核或慢性淋巴結炎)之特徵,屬痰毒瘀滯、風火結聚之證。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組成分析

  1. 皂子(經特殊炮製)

    • 製法:皂莢子以絹袋盛裝,懸於廁中浸21日,取出洗淨後埋地坑去毒,再焙乾為末。此炮製法可能借穢濁之氣(廁所)強化其攻毒泄濁之效,地坑退毒則減其暴烈之性。
    • 功效:皂莢子性辛溫,能「搜風逐痰」「散結消腫」,古代用於頑痰壅塞、癰疽瘰疬。經炮製後,推測其透達痰毒、開竅逐邪之力更甚。
  2. 斑蝥(去頭翅,麩炒)

    • 炮製:麩炒減其毒性,緩和藥性。
    • 功效:斑蝥辛熱大毒,破血逐瘀、攻毒散結,為治瘰癧頑瘡要藥。其成分斑蝥素能刺激局部充血,促進病理產物排除。
  3. 水銀粉(輕粉)

    • 功效:辛冷有毒,能殺蟲攻毒、祛腐生肌,傳統用於癰疽潰爛、痰核積滯。
  4. 生雞卵白

    • 功效:甘涼潤燥,可緩和諸藥毒性,兼能滋陰解毒。《本草綱目》載其「解熱毒」「消腫」。
  5. 飯飲(米湯)

    • 功效:甘平和中,護胃氣以減藥毒。

(二)組方邏輯

  1. 攻毒逐邪:斑蝥、水銀粉直攻痰毒瘀滯,皂子透達經絡,三者協力破除結核。
  2. 特殊炮製增效:皂子經穢濁浸漬配伍斑蝥,增強「以毒攻毒」之效;地坑退毒則平衡其峻烈。
  3. 緩毒護正:雞子白、米湯制約藥毒,避免傷正。

(三)治療原理

此方以「毒藥攻毒」為核心,結合:

  • 發泡療效:斑蝥刺激皮膚黏膜,引毒外透;
  • 滌痰通絡:皂子開痰結、通腑氣,使毒從二便出;
  • 局部與整體兼治:水銀粉局部腐蝕瘡核,斑蝥系統性活血破結。

三、綜合評價

逐邪散為古代峻劑,體現「結者散之」「留者攻之」之法,針對瘰癧痰毒深伏、久治不癒之證,以毒藥突破病勢。然其配伍嚴謹,攻邪不捨中和,符合「霸道中有王道」的古代方劑思維。

傳統服藥法


皂子不計多少(以絹袋盛,入廁中浸三七日,取出淨洗,安地坑中,剜蓋出毒1宿,焙乾,搗為末),斑蝥50個(去頭翅,麩慢火炒黃色,去卻麩後搗為末)。
上用皂子末二錢匕,斑蝥末一錢匕,水銀粉二錢,生雞卵一個,取白傾盞內,更入飯飲半盞,並藥一處打勻。
四更初服。至五更取下毒物,或從小便中下出,如有些小澀痛,不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逐邪散, 出處:《博濟》卷五。 組成:皂子不計多少(以絹袋盛,入廁中浸3-7日,取出淨洗,安地坑中,剜蓋出毒1宿,焙乾,搗爲末),斑蝥50個(去頭翅,麸慢火炒黃色,去卻麸後搗爲末)。 主治:瘰癧。由風邪毒氣客於肌肉,隨虛而停,結爲瘡,如李梅棗核大小,兩三相連皮肉間,時發寒熱,久則潰膿,連屬而生,久不癒者。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