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掌風浸劑

鵝掌風浸劑

E ZHANG FENG JIN JI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2

寒性指數

18

熱/寒比例

偏熱 (1.22)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3%
胃經 18%
脾經 15%
肺經 11%
心經 8%
大腸經 7%
心包經 4%
小腸經 4%
三焦經 4%
腎經 2%
肝經
胃經
脾經
肺經
心經
大腸經
心包經
小腸經
三焦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鵝掌風浸劑中包含斑蝥,主要是因為斑蝥具有一定的藥理作用,能夠有效地治療皮膚病和增強局部血液循環。斑蝥含有的有效成分,如蝥毒素,能促使血液流通,促進新陳代謝,從而幫助改善因風濕或血瘀引起的皮膚病變,對於鵝掌風這一病症的治療具有一定的針對性。

此外,斑蝥具有驅風散寒的作用,可以幫助緩解該病症所引起的疼痛和不適。因此,將斑蝥納入鵝掌風浸劑的組成中,能夠增強其療效,使之更為全面,對於合併風、寒、濕等不同病因的情況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然而,由於斑蝥的毒性,使用時需格外注意劑量和禁忌,應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服用,以確保用藥安全。

鵝掌風浸劑中包含蜈蚣,主要是利用其祛風止痛的功效。蜈蚣性寒,味辛,具有通絡止痛、解毒散結的功效,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痺痛、麻木、僵硬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鵝掌風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其症狀包括手足掌部出現紅斑、丘疹、水皰、糜爛、結痂等,伴有瘙癢、疼痛等。蜈蚣在方劑中可以起到疏通經絡、祛除風寒濕邪、消炎止癢的作用,幫助緩解鵝掌風的症狀。

鵝掌風浸劑是一種傳統中醫用於治療皮膚病,尤其是真菌感染如足癬的方劑。在古代,由於對藥物成分及作用機制的了解有限,許多方劑會採用具有強烈刺激性的成分,如砒霜(信石)。砒霜的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砷,其具有劇毒,但在微量下卻有殺菌、抗寄生蟲和抗癌等效果,因而被古人視為一種強效的殺菌劑。在鵝掌風浸劑中添加砒霜,主要是利用其殺菌特性來抑制或消滅導致足癬的真菌,達到治療目的。然而,現代醫學認為使用砒霜風險極高,因為其毒性可能造成嚴重的副作用,甚至危及生命。因此,當今臨床治療已極少使用含砒霜的藥物,轉而尋求更安全有效的療法。在應用傳統方劑時,必須謹慎評估其安全性,並結合現代醫學知識進行適當調整。

鵝掌風浸劑中加入樟腦,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一、消腫止痛:樟腦具有良好的消炎止痛功效,可有效緩解鵝掌風帶來的疼痛和腫脹,促進患處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代謝。

二、止癢殺菌:樟腦能有效抑制細菌和真菌的生長,有助於抑制鵝掌風的病原菌,減輕瘙癢症狀,並預防感染的發生。

因此,樟腦在鵝掌風浸劑中發揮著重要的輔助作用,有助於緩解症狀,促進康復。

鵝掌風浸劑中加入白笈,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白笈性寒,味苦,入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鵝掌風為一種皮膚病,多因濕熱蘊結,毒邪侵犯所致,而白笈能清熱解毒,消散濕熱,從而減輕鵝掌風的症狀。
  2. 活血化瘀,止癢止痛:白笈亦具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利於消散瘀血,緩解疼痛。同時,白笈還能止癢止痛,緩解鵝掌風帶來的瘙癢和疼痛感。

鵝掌風浸劑中加入羅漢松根皮,主要是由於其具有祛風止痛、活血消腫的功效。

羅漢松根皮性味苦寒,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的功效。鵝掌風,又稱手足口病,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常伴隨發熱、口瘡、手足疼痛等症狀。羅漢松根皮能有效清熱解毒,緩解炎症,同時也能止痛消腫,促進傷口癒合,對於治療鵝掌風具有較好的輔助作用。

鵝掌風浸劑中加入大黃,主要是利用其 瀉熱解毒、涼血止痛 的功效。

鵝掌風,又稱掌蹠膿皰病,是一種慢性皮膚病,表現為手掌或足底出現膿皰、紅腫、疼痛等症狀。中醫認爲,本病多因溼熱蘊結、血燥生風而致。

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破瘀通便的功效。其寒涼之性可清熱解毒,散瘀消腫,緩解鵝掌風的紅腫、疼痛等症狀;其苦寒之性可涼血止痛,抑制炎症反應,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鵝掌風浸劑中加入大黃,有助於清熱解毒、涼血止痛,改善鵝掌風的症狀。

鵝掌風浸劑中加入馬錢子,主要是利用其強烈的興奮神經作用。馬錢子含有的士的寧,可以刺激脊髓運動神經元,增強肌肉的收縮力,達到舒筋活絡、止痛消腫的效果。

鵝掌風,又稱手足徐緩症,是一種以手足麻木、疼痛、無力為主要症狀的疾病。馬錢子在方劑中與其他藥物配合,可以改善血液循環緩解肌肉痙攣,進而達到治療鵝掌風的目的。

然而,馬錢子性寒,且毒性較強,需要嚴格控制用量,避免出現中毒現象。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鵝掌風浸劑之傳統功效與主治

此方主治「手癬」(古稱「鵝掌風」),症見手掌皮膚粗糙、皸裂、脫屑,偶伴瘙癢或水皰,多因風濕熱毒蘊結肌膚,或接觸染毒所致。傳統中醫認為,此類皮膚疾患與「蟲毒」「濕癬」相關,故方中以殺蟲止癢、祛風燥濕為核心治法。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殺蟲攻毒,直祛病根

    • 斑蝥、蜈蚣、砒霜:三藥毒性峻烈,古人用以「以毒攻毒」。斑蝥破血逐瘀,發泡殺蟲;蜈蚣搜風通絡,攻毒散結;砒霜(三氧化二砷)腐蝕瘡毒,傳統用於頑癬惡瘡。此類藥物直接作用於患處,破壞真菌寄生環境。
    • 土槿皮:專治皮膚疥癬,現代研究證實其抗真菌作用顯著。
  2. 燥濕止癢,緩解症狀

    • 樟腦:辛香走竄,能除濕殺蟲、鎮痛止癢,局部使用可改善瘙癢不適。
    • 大黃:苦寒清熱,瀉火解毒,兼能活血,輔助清除濕熱蘊結之病理產物。
  3. 修復肌膚,兼防刺激

    • 白及:收斂生肌,保護潰爛皮膚,緩解他藥峻烈之性。
    • 馬錢子:通絡散結,止痛消腫,助藥力深入病所。

整體配伍思路
本方以「攻邪為主」,結合「局部浸漬」之法,令藥力直達病所。米醋為溶媒,既能增強藥物滲透(《本草綱目》載醋「散瘀解毒」),又可協同殺蟲(酸性環境抑制真菌)。初時短時浸泡,後漸延長,意在減輕刺激性,逐步起效,符合古人「漸消緩散」之治則。

潛在藥理推測
現代觀之,方中斑蝥、砒霜等雖具毒性,但外用低濃度可能通過抑制皮膚角質增生、干擾真菌代謝(如砒霜干擾硫基酶活性)發揮療效;土槿皮、樟腦等則具明確抗真菌作用,而白及多糖或能促進皮膚修復。全方側重「局部腐蝕+抗菌+修復」之多靶點作用。

總結
此方體現傳統「峻藥緩攻」之法,針對頑固性手癬,以毒藥拔毒、蟲藥搜風,配伍護膚之品,外治與內病機理相合。然須注意,古今用藥環境有異,現代應用需進一步驗證其安全性與劑量控制。

傳統服藥法


斑蝥1克,蜈蚣4條,砒霜3克,樟腦9克,白及9克,土槿皮9克,大黃9克,馬錢子9克。
上為細末,用米醋1000克,浸泡四十二小時後,即可應用。
將患手(足)浸入藥液,初次每日浸5-10分鐘,2-3天後逐漸延長,每日浸1-2小時,連用2-15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應遵醫囑。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使用。
  • 本方不宜長期使用。

相關疾病


皮膚癬菌病(手)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

相同名稱方劑


鵝掌風浸劑, 出處:《中醫皮膚病學簡編》。 組成:斑蝥1g,蜈蚣4條,砒霜3g,樟腦9g,白及9g,土槿皮9g,大黃9g,馬錢子9g。 主治:手癬。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