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錢子

馬錢子

MA QIAN ZI

  • 英文名稱: STRYCHNINE
  • 別名:番木鱉,大方八,馬前子,苦實把豆兒,火失刻把都,馬前,牛銀,苦實
  • 來源:為馬錢科植物馬錢、長籽馬錢的種子。採收和儲藏:秋、冬季果實成熟時摘下,取出種子,洗淨附著的果肉,曬乾。
  • 道地藥材:雲南, 海南, 廣東, 廣西, 福建, 台灣
  • 生長環境:山坡, 山谷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全國中草藥彙編

最後更新日:2024-11-18

馬錢子的傳統功效


1. 清熱解毒

馬錢子,雖為劇毒之物,卻在古代中醫典籍中偶見其「清熱解毒」之記載,此功效並非其主要用途,需謹慎理解。其「清熱解毒」之說,主要體現在針對特定熱毒病症的局部應用,而非內服整體清熱解毒。

《本草綱目》記載馬錢子能「治傷寒熱病,咽喉痹痛,消痞塊」,並建議「含之咽汁,或磨水噙咽」。此處所指的「清熱解毒」,並非針對全身性的熱毒感染,而是針對局部炎症。傷寒熱病中的咽喉痹痛,以及痞塊,皆為局部病竈,馬錢子通過局部應用,其成分可能對炎症產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從而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此處的「治」字,也並非指單獨使用馬錢子即可痊癒,更可能是配合其他藥物,作為輔助療法。 「含之咽汁」或「磨水噙咽」的用法,也明確指出其應用方式的侷限性,僅限於局部作用。

《中藥志》則記載馬錢子能「散血熱,消腫毒。治癰疽,惡瘡」。這與《本草綱目》的記載有所呼應,同樣著重於其對局部「血熱」和「腫毒」的治療作用。癰疽、惡瘡等都是局部的感染性疾病,馬錢子在此處的作用,可能也是通過其某些成分,抑制炎症反應,促進傷口癒合。但需強調的是,由於馬錢子毒性較強,此種用法必須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且劑量必須嚴格控制,絕不可自行嘗試。

總而言之,古代典籍中關於馬錢子「清熱解毒」的記載,多指其在局部應用上的消炎止痛作用,而非全身性的清熱解毒功效。其毒性極強,任何使用都必須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進行,切勿輕易嘗試。

2. 解毒

馬錢子,性味苦寒,雖毒性強烈,卻在古代醫籍中記載著其獨特的解毒功效,其解毒機制並非直接中和毒素,而是透過刺激機體,達到間接解毒的目的。這與現代醫學中的刺激療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本草綱目》中記載馬錢子能「治傷寒熱病,咽喉痹痛,消痞塊」,這與其刺激性及興奮神經系統的作用有關。傷寒熱病往往伴隨著體內毒素積聚,馬錢子刺激機體,促進新陳代謝,加速毒素排出,從而達到「解毒」的效果。而咽喉痹痛及痞塊,則可能因感染或瘀滯造成,馬錢子刺激性成分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消散炎症,達到消腫止痛的功效。書中更提到「並含之咽汁,或磨水噙咽」,說明古人已認識到其局部應用的解毒作用。

《中藥志》則進一步指出馬錢子具有「散血熱,消腫毒。治癰疽,惡瘡」的功效。癰疽惡瘡皆為局部感染,伴有明顯的紅腫熱痛,馬錢子能透過其刺激作用,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炎症消退,並抑制感染的擴散,達到解毒消腫的效果。然而,此處的「解毒」並非直接作用於病原體,而是促進機體自身免疫系統的反應,間接達到消滅病原體的目的。

總而言之,古籍中記載的馬錢子解毒功效,並非指其直接與毒素結合,而是藉由其刺激性,間接促進機體的自我修復能力,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馬錢子毒性劇烈,需慎用。 其應用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切勿自行服用。

3. 散結消腫

馬錢子,一味峻猛之藥,其「散結消腫」之效,古籍多有記載,然非泛泛之用,需謹慎斟酌。

《本草綱目》中提及馬錢子可「治傷寒熱病,咽喉痹痛,消痞塊」,並說明可「含之咽汁,或磨水噙咽」。此處所言「消痞塊」,並非指所有腫塊,而是針對由熱邪、實邪所致之痞塊,其機理應與馬錢子之苦寒洩熱、攻毒散結之性相關。咽喉痹痛,亦屬熱邪壅塞,馬錢子以其峻猛之性,可快速通利,消散腫痛。其用法「含之咽汁,或磨水噙咽」,更顯示其藥性直接作用於患處,力求快速見效。

《中藥志》則著重其「散血熱,消腫毒」之功效,並指出可「治癰疽,惡瘡」。癰疽、惡瘡皆為毒邪侵犯肌膚所致之腫痛,馬錢子能散血熱,消腫毒,正符合其攻毒破邪之特性。此處的「散結消腫」,側重於清除致病的邪氣,從而達到消腫的目的,而非針對所有種類的腫脹。

綜上所述,馬錢子「散結消腫」之效,主要針對由熱邪、實邪、毒邪所致之腫塊、癰疽、惡瘡等。其藥性峻猛,非溫和之品,故使用時需嚴格遵醫囑,不可自行使用。 古代醫家對馬錢子的使用皆極其謹慎,其功效雖顯著,但風險亦不容忽視。 現代臨牀已較少單用馬錢子,多用於複方中,發揮其獨特的攻毒散結作用。

4. 通絡止痛

馬錢子,一味峻猛之藥,其通絡止痛之效,古籍多有記載,然非輕易可施。其功效主要體現在對經絡阻滯、疼痛所致的病症的治療。

《本草綱目》記載馬錢子可治「傷寒熱病,咽喉痹痛,消痞塊」。此處的「通絡止痛」並非直接點明,而是體現在其治療病症的過程中。傷寒熱病往往伴隨經絡氣血阻滯,咽喉痹痛則為局部經絡受阻,痞塊則為氣血瘀滯凝聚。馬錢子入藥,或含之咽汁,或磨水噙咽,能夠疏通經絡,消除阻塞,從而達到止痛的效果。其作用機理,應當是通過刺激經絡氣血運行,打通阻滯,使氣血得以暢通,疼痛自然得以緩解。此處的「通絡」,更偏向於溫通經絡,而非直接的活血化瘀。

《中藥志》(應為《中華本草》或其他類似藥典,因無明確「本草書名」此書)則強調其「散血熱,消腫毒,治癰疽,惡瘡」的功效。癰疽、惡瘡的形成,也往往與經絡不通,氣血瘀滯有關。熱毒壅滯於經絡,則導致腫痛,馬錢子散血熱,消腫毒,亦是間接達到通絡止痛的作用。此處的「通絡」,則更偏向於疏通因熱毒瘀滯而阻礙的經絡。

總而言之,馬錢子通絡止痛的功效,並非直接作用於經絡,而是通過其散寒熱、消腫毒等作用,間接疏通經絡,從而達到止痛的目的。其藥性峻猛,使用需謹慎,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應用。 需注意的是,古代典籍所記,需結合現代醫學理論綜合考量。

5. 外用

馬錢子,性味苦寒,雖毒性甚烈,內服風險高,但古籍記載其外用則另有功效,主要體現在消腫止痛、散瘀解毒方面。

《本草綱目》中提及馬錢子可「治傷寒熱病,咽喉痹痛,消痞塊」,並建議「含之咽汁,或磨水噙咽」。這說明古代醫家已認識到馬錢子局部應用於咽喉腫痛、炎症等病症的可能性。其藥效可能通過直接作用於患處,發揮消炎、止痛的作用。 「消痞塊」則暗示其可能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功效,但需注意劑量及使用方式,切勿內服。

另一本古籍《中藥志》則著重其外用於皮膚疾病的療效,「散血熱,消腫毒。治癰疽,惡瘡」。這與《本草綱目》的記載相互補充,更明確地指出馬錢子外用可治療癰疽、惡瘡等化膿性皮膚感染。其「散血熱,消腫毒」的功效,可能與其成分中某些成分具有抗菌、消炎作用相關。 古代醫師運用馬錢子外用治療皮膚病,可能利用其刺激性來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炎症消退。

綜上所述,古籍記載馬錢子外用主要針對咽喉腫痛及皮膚感染,其作用機制可能與消炎、止痛、活血化瘀等相關。但因其毒性,外用時也需謹慎,並遵循專業醫囑,切勿自行嘗試。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醫學的觀察與現代醫學體系存在差異,這些記載僅供參考,不可作為現代醫療的直接依據。

6. 通經絡

馬錢子,在古代醫籍中記載具有通經絡的功效,雖然並非其主要用途,但從其相關記載中,我們可以窺見其作用機理。

《本草綱目》記載馬錢子能治「傷寒熱病,咽喉痹痛,消痞塊」,這些症狀的出現,往往與經絡不通,氣血瘀滯相關。傷寒熱病,多由外邪侵襲,導致經絡閉阻,氣血運行不暢;咽喉痹痛,則可能是經絡不通,導致局部氣血瘀滯,不通則痛;而痞塊的形成,更是氣血凝滯的結果。馬錢子能治療這些病症,暗示其具有一定的疏通經絡作用。文中提到的「含之咽汁,或磨水噙咽」的用法,也暗示其作用方式可能與直接作用於經絡相關的局部組織有關。 藥物作用於咽喉局部,改善氣血運行,從而緩解疼痛和腫脹。

《中藥志》則指出馬錢子「散血熱,消腫毒」,這與經絡理論中的「血行則痛止,氣行則腫消」相吻合。「散血熱」意味著可以疏通因血熱瘀滯而導致的經絡阻塞;「消腫毒」則說明它能消除因經絡不通而引起的局部腫脹。癰疽、惡瘡等疾病,也往往與經絡不通,氣血瘀滯有關,馬錢子能治療這些疾病,進一步佐證了其通經絡的功效。

綜上所述,雖然古代醫籍並未直接明確指出馬錢子的「通經絡」功效,但從其治療的病症及藥理作用分析,可以推斷馬錢子可能通過疏通氣血,消除瘀滯,從而間接達到通經絡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這僅是基於古代典籍的分析和推測,並不能作為現代臨牀應用的依據。 馬錢子毒性較強,臨牀應用需謹慎。

7. 利水消腫

馬錢子,毒性猛烈,非專業人士切勿擅自使用。其利水消腫之效,古籍記載並不多見,且多非其主要功效,多與其其他藥理作用相關聯。現從古代典籍分析其「利水消腫」功效的可能機制:

《本草綱目》記載馬錢子可「治傷寒熱病,咽喉痹痛,消痞塊」。 傷寒熱病常伴有水腫,而馬錢子能清熱解毒,此處的「消痞塊」可理解為消除因水濕停滯導致的腫塊。 咽喉痹痛也可能與水濕痰濁有關,馬錢子能消散這些病邪,間接達到利水消腫的效果。 然而,這並非馬錢子直接作用於利水系統,而是通過清除導致水腫的病因來實現。 其「消痞塊」的功效可能與其興奮中樞神經系統,促進代謝,加速體液循環等藥理作用有關,從而間接達到消腫效果。

《中藥志》則提及馬錢子「散血熱,消腫毒。治癰疽,惡瘡」。 癰疽惡瘡常常伴有紅腫熱痛,馬錢子具有散血熱的功效,能夠清除導致腫毒的熱邪,因此能消腫。 這也屬於間接的利水消腫作用,而非直接利尿排水的功效。 腫毒的消退,部分原因是炎症消退,體液循環恢復正常,間接的消除了水腫。

綜上所述,馬錢子利水消腫的功效並非其主要功能,而是其清熱解毒、散血消腫等作用的間接結果。 古籍中記載的利水消腫功效,往往是其治療其他疾病的附帶效果,需謹慎理解。 需強調的是,馬錢子毒性極強,任何使用都必須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8. 散結

馬錢子,一味峻猛之藥,其散結功效多見於古代醫籍,然需謹慎運用。從上述典籍記載可見,其散結作用並非針對所有腫塊,而是具有特定指向性。

《本草綱目》中提及馬錢子可「消痞塊」,此處的「痞塊」應指氣滯血瘀所致之胸腹脹滿、硬塊等症狀,而非實證腫瘤。其治療方法是「含之咽汁,或磨水噙咽」,說明古人已認識到馬錢子毒性較強,需少量使用,並以局部作用為主,減輕全身毒副作用。此法主要利用馬錢子成分的刺激作用,促進局部血液循環,達到消散氣滯血瘀之效,而非直接破除腫塊組織。

《中藥志》則強調馬錢子「散血熱,消腫毒」,著眼於其清熱解毒的功效。此處的「腫毒」多指感染性腫脹,如癰疽、惡瘡等,其散結機制可能與其殺菌消炎作用有關,通過清除致病因素來消散腫塊。值得注意的是,此處的散結並非針對深層或實質性腫塊,而是針對由炎症引起的淺表性腫脹。

總而言之,馬錢子散結功效主要體現在疏通氣血、清熱解毒方面,針對的對象是氣滯血瘀型痞塊和感染性腫脹。其藥性峻猛,使用時需嚴格掌握劑量和方法,切勿輕易嘗試。古代醫家多採用局部外用或少量內服的方式,正是基於對其毒性的充分認識。 其散結機制與現代醫學尚需進一步研究驗證。

9. 消食化積

馬錢子,雖毒性劇烈,然古籍中亦記載其具有消食化積的功效,但此功效並非其主要作用,且使用風險極高,需謹慎看待。其消食化積的作用機理,從現有古籍記載中並不能得到明確的解釋,更多的是通過觀察其臨牀效果來推論。

《本草綱目》中提及馬錢子可「消痞塊」。「痞塊」在古代醫學中,常指因食積、氣滯等導致的腹部脹滿、疼痛等症狀。馬錢子能消痞塊,推測其作用機制可能與其某些成分具有的刺激性有關,這些成分或許能促進腸胃蠕動,幫助食物消化吸收,從而緩解食積引起的症狀。然而,此功效並未得到現代藥理學的充分證實,且其毒性遠大於其消食化積的潛在療效。

《中藥志》則著重於馬錢子的散血熱、消腫毒功效,並未直接提及其消食化積的作用。其記載的「治癰疽,惡瘡」等,皆為其毒性作用的另類表現,說明其強烈的刺激性,能促使局部組織的反應,從而達到消腫散毒的效果。 這種刺激性,或許在某些特殊情況下,能間接地促進腸胃蠕動,但風險極高,絕非其主要或推薦的用途。

綜上所述,馬錢子消食化積的功效在古代文獻中僅有片斷記載,且缺乏現代科學驗證。其強烈的毒性使其臨牀應用需極為謹慎,絕不能自行服用,應在專業中醫師的指導下使用,切勿輕易嘗試。 其消食化積的功效,更多應視為其毒性作用的間接結果,而非其主要藥效。

10. 活血化瘀

馬錢子,雖毒性劇烈,然古籍中亦記載其具有活血化瘀之效,然此功效非其主要作用,且使用需極其謹慎。其活血化瘀之說,主要體現在其破瘀散結的能力上,而非直接針對瘀血。

《本草綱目》記載馬錢子可治「傷寒熱病,咽喉痹痛,消痞塊」,這些病症的成因,往往伴隨氣血凝滯、經絡不通。 「消痞塊」更直接點明其破除積聚之效。文中提到「含之咽汁,或磨水噙咽」,此法顯示古人已知其藥力強勁,需少量使用,並藉由局部作用來達到活血化瘀的目的。 其作用機理應是透過刺激局部組織,促進血液循環,從而緩解因瘀血引起的腫痛、阻塞等症狀。 箇中原理,並非現代醫學所理解的直接溶解或排除瘀血,而是透過刺激性作用間接達到活血的效果。

《中藥志》則指出馬錢子「散血熱,消腫毒,治癰疽,惡瘡」。 「血熱」往往是瘀血形成的誘因之一,馬錢子能散血熱,便間接減少了瘀血的產生。而「消腫毒」、「治癰疽,惡瘡」也與其破除積聚、促進局部血液循環的能力相符。這些癰疽、惡瘡的形成,也常與氣血凝滯、局部循環不良有關。

綜上所述,馬錢子活血化瘀之效,並非其主要功效,且作用機制並非直接作用於瘀血本身,而是通過其強烈的刺激性,間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達到消腫散結的目的。 其使用需格外小心,非專業人士切勿自行使用。

11. 止血

馬錢子,作為一味峻猛的毒性中藥,其止血功效並非主流應用,古籍記載中也較少直接提及其具有顯著的止血作用。從現有資料來看,其「止血」功效的理解,應從其其他藥理作用間接推導。

《本草綱目》記載馬錢子能「治傷寒熱病,咽喉痹痛,消痞塊」,此處的止血作用可能與其消腫止痛的功效相關聯。傷寒熱病過程中,若伴有出血症狀,例如吐血、便血等,而馬錢子能清熱解毒,則間接地能減輕炎症反應,從而緩解出血情況。咽喉痹痛亦然,若因炎症導致咽喉腫痛出血,則馬錢子消腫止痛後,出血症狀亦可能減輕。 這並非直接止血,而是通過消除病因來間接達到緩解出血的目的。

《中藥志》則指出馬錢子「散血熱,消腫毒」,此處的「散血熱」可能被誤解為「止血」。然而,更準確的理解應是「散瘀血」,即清除體內淤積的血液,而非直接止住新鮮出血。 癰疽、惡瘡等疾病常伴有局部充血、腫脹,甚至破潰出血,馬錢子通過消腫解毒,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減少出血或促進癒合,但這仍是間接作用而非直接止血。

綜上所述,馬錢子雖在某些病症中可能表現出一定的止血相關作用,但這並非其主要功效,且其作用機制並非直接止血,而是通過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等作用,間接地改善出血相關的病理狀態。 需要強調的是,馬錢子毒性極強,臨牀應用必須謹慎,切勿自行使用。

馬錢子的古代典籍


馬錢子的現代功效


1. 促進消化

馬錢子具有苦味健胃的作用。此作用機制是透過其苦味成分刺激味覺感受器,進而反射性地增加胃液的分泌。胃液中的鹽酸和消化酶能幫助分解食物,因此胃液分泌增加能有效促進消化機能。此外,胃液分泌的增加也能提升食慾。

2. 抗腫瘤

  • 對小鼠瘤S180的抑制作用: 馬錢子成分能夠抑制小鼠S180肉瘤的生長,暗示其可能具有直接或間接抑制腫瘤細胞增殖的能力。具體機制可能涉及影響腫瘤細胞的細胞週期、誘導細胞凋亡、或抑制腫瘤血管生成等。後續研究需要進一步探討馬錢子中的哪些具體成分,以及通過哪些分子途徑實現對S180肉瘤的抑制作用。

3. 其他功效

中樞神經系統興奮作用:

  • 馬錢子中的主要活性成分番木鱉鹼,口服後能迅速被身體吸收,並對整個中樞神經系統產生廣泛的興奮作用。
  • 番木鱉鹼首先作用於脊髓,增強神經衝動在脊髓內的傳導能力,使反射活動增強,反射所需時間縮短。同時,它也能提高骨骼肌的緊張度。
  • 此外,番木鱉鹼還能興奮延腦的呼吸中樞和心血管運動中樞,以及大腦皮層和視、聽分析器,從而導致呼吸加快和血壓升高。

對淋巴細胞有絲分裂的影響:

  • 高濃度的馬錢子煎劑具有抑制淋巴細胞有絲分裂的作用。
  • 然而,低濃度的馬錢子煎劑卻能促進淋巴細胞的有絲分裂。
  • 具體而言,濃度為0.025mg/ml的馬錢子煎劑能顯著提高淋巴細胞進入有絲分裂週期(Ⅰ、Ⅱ、Ⅲ週期中期相)的頻率。

4. 鎮痛

現代藥理研究顯示,中藥馬錢子中的主要活性成分馬錢子鹼,具有顯著的鎮痛效果。具體而言,動物實驗,包括小鼠扭體法和熱板法,皆證明了馬錢子鹼能夠有效地減輕疼痛。 這表明馬錢子鹼具有潛在的止痛機制,可能是透過影響中樞神經系統或周邊神經系統的疼痛傳遞路徑來實現鎮痛效果。

5. 消炎抗菌

現代藥理分析顯示中藥馬錢子煎劑展現出以下消炎抗菌功效:

  • 對細菌的抑制作用: 馬錢子煎劑能有效抑制多種常見的致病菌,包括:

    • 嗜血流感桿菌
    • 肺炎雙球菌
    • 甲型鏈球菌
    • 卡他球菌
  • 對皮膚真菌的抑制作用: 馬錢子煎劑對某些皮膚真菌也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例如:

    • 許蘭黃癬菌
    • 奧氏小芽胞癬菌

6. 鎮咳作用

馬錢子鹼以50mg/kg的劑量灌胃給小鼠,展現出明顯的鎮咳及祛痰作用。同時,當用藥時間延長或用量增加時,馬錢子鹼能增強家兔體內對抗組織胺的作用。 然而,其平喘作用相對較弱。

7. 止痛功效

馬錢子,其止痛功效主要歸結於其核心活性成分馬錢子鹼 (strychnine)。從現代藥理學角度,馬錢子鹼的止痛機制可詳細闡釋如下:

  1. 鎮痛作用: 馬錢子鹼能直接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影響痛覺的生成與傳導,可能透過調控某些神經遞質或其受體,從而提升疼痛閾值,顯著減輕痛覺。這對於緩解如風濕骨痛、腰膝疼痛及神經性疼痛等深層疼痛具備實質效果。
  2. 抗炎作用: 研究顯示,馬錢子鹼具有顯著的抗炎活性。它能夠抑制炎症介質(如前列腺素、細胞因子)的釋放與其活性,從而降低組織的炎症反應,減輕因炎症引起的紅、腫、熱、痛等症狀,對慢性或急性炎症性疼痛尤其有效。
  3. 解痙作用: 馬錢子鹼還可表現出緩解肌肉痙攣的效用。通過放鬆過度緊張或痙攣的骨骼肌,它能有效解除因肌肉勞損、扭傷或其他原因導致的疼痛。解除肌肉痙攣不僅直接減輕不適,更有助於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疼痛部位的恢復。

馬錢子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炮製後入丸、散、,每次0.2-0.6g。大劑量0.9g。外用:適量,研末撒,浸水,醋磨、煎油塗敷或熬膏攤貼。內服,如按其成分番鱉鹼(士的寧)計算,一次量控制在6mg為宜。內服一般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加量,加至患都感覺肌肉有一過性輕微顫動為取佳有效量,此反應也表明不可再加量。

馬錢子的炮製


馬錢子製備方法

  1. 馬錢子粉:
    • 取沙子置鍋內炒熱。
    • 加入揀淨的馬錢子,炒至呈深黃色並鼓起。
    • 取出,篩去砂子,刮去毛。
    • 研粉。
  2. 油馬錢子:
    • 取揀淨的馬錢子,加水煮沸。
    • 取出,再用水浸泡。
    • 撈出,刮去皮毛,微晾。
    • 切成薄片。
    • 取麻油少許,置鍋內燒熱。
    • 加入馬錢子片,炒至微黃色。
    • 取出,放涼。
  3. 其他:
    • 《綱目》記載,亦可使用豆腐處理馬錢子。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馬錢子的注意事項

  1. 孕婦及體虛者忌服:馬錢子性劇烈,孕婦服用可能導致流產,體虛者服用可能加重病情。
  2. 氣血虛弱、脾胃不實者慎用:馬錢子耗氣傷津,氣血虛弱、脾胃不實者服用後可能出現體倦乏力、腹瀉等症狀。
  3. 毒性極強:馬錢子含有番木鱉鹼,成人服用 5-10mg 即可能發生中毒,30mg 可致死亡。
  4. 病例報道:有病例報道服用馬錢子 50.54mg 治療白喉後中毒;也有服用九轉回生丹(主要成分為馬錢子與地龍)中毒的病例;甚至有服用 7 粒馬錢子中毒致死的案例。

馬錢子相關的方劑


馬錢子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扁桃腺炎腮腺炎乳腺炎子宮崩漏胃及十二指腸炎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痢疾志賀桿菌病阿米巴病痲風 [漢生氏病]鏈球菌性咽喉炎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胃腸出血咳嗽牙齒痛吐血四肢肌膚麻木月經不調半身不遂癱瘓損傷腹痛疼痛胎漏肌肉痙攣濕疹瘧疾

馬錢子含有的化學成分


番木鱉鹼(Strychnine), 馬錢子鹼(Brucine), 異番木鱉鹼(Isostrychnine), 異馬錢子鹼(Isobrucine), 番木鱉鹼N-氧化物(Strychnine N-oxide), 馬錢子鹼N-氧化物(Brucine N-oxide), β-可魯勃林(β-Colubrine), 16-羥基-β-可魯勃林(16-Hydroxy-β-colubrine), 16-羥基-α-可魯勃林(16-Hydroxy-α-colubrine), 偽番木鱉鹼(Pseudostrychnine), 偽馬錢子鹼(Pseudobrucine), N-甲基-斷-偽番木鱉鹼(I-Cajine), 番木鱉次鹼(Vomicine), N-甲基-斷-偽馬錢子鹼(Novacine), 4-羥基番木鱉鹼(4-Hydroxystrychnine), 4-羥基-3-甲氧基-番木鱉鹼(4-Hydroxy-3-methoxystrychnine), α-可魯勃林(α-Colubrine), 4-羥基-3-甲氧基-N-甲基-斷-偽番木鱉鹼(4-Hydroxy-3-methoxy-N-methyl-sec-pseudostrychnine), N-氰基-斷-偽番木鱉鹼(N-cyano-sec-pseudostrychnine), N-氰基-斷-偽馬錢子鹼(N-cyano-sec-pseudobrucine), 馬錢子甙(loganin), 馬錢子甙酸(Loganic acid), 去氧馬錢子甙(Deoxyloganin), 馬錢子酮甙(Ketolologanin), 開鏈馬錢子甙(Secologanin)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