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全丸

SHI QUAN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3

熱/寒比例

中性 (1.08)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4%
胃經 18%
脾經 13%
心經 11%
肺經 7%
大腸經 4%
膽經 4%
三焦經 4%
腎經 3%
肝經
胃經
脾經
心經
肺經
大腸經
膽經
三焦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十全丸中包含麝香,其原因如下:

  1. 活血化瘀: 麝香性溫通開竅,能活血化瘀,通經止痛。十全丸中以黃芪、黨參等補氣,但久服易致氣滯血瘀,加入麝香可有效緩解此弊端。
  2. 引藥入絡: 麝香氣味芳香,能引藥入絡,促進其他藥材更好地發揮作用。十全丸中補氣藥材較多,加入麝香可幫助藥物更好地滲透到經絡,提高療效。

因此,麝香在十全丸中起到活血化瘀、引藥入絡的作用,是方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十全丸方劑中包含穿山甲,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1. 通經活絡:穿山甲性味辛、微寒,入肝、胃經,具有通經活絡、消腫止痛的功效。十全丸中,穿山甲可助其他藥物活血化瘀,改善氣血循環,有助於治療氣血運行不暢引起的各種疾病。
  2. 散結消腫:穿山甲亦具有散結消腫之效,可促進膿腫、積聚等病竈的消散。十全丸主要用於治療氣血虛弱、精血不足、臟腑功能失調等症狀,穿山甲的散結消腫功效可以促進身體恢復,減少病竈的形成。

十全丸中加入木香,主要是基於其理氣健脾、燥濕止瀉的功效。

  1. 理氣健脾:十全丸補益氣血,但過於滋膩易造成脾胃濕困。木香辛溫,能行氣解鬱,疏通脾胃氣機,促進脾胃運化,避免藥物過於滋膩而損傷脾胃。
  2. 燥濕止瀉:十全丸補中益氣,對於脾虛濕困引起的泄瀉,木香能燥濕止瀉,與藥性相輔相成,提升藥效。

因此,加入木香可使十全丸補而不滯,溫而不燥,更適合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的患者使用。

十全丸中加入血竭,主要是因為其活血化瘀、止痛生肌的功效。血竭為棕櫚科植物麒麟血藤的樹脂,性溫,味苦,入心、肝、腎經。其活血化瘀功效顯著,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流,並有止痛生肌的作用,有利於傷口癒合。

此外,十全丸本身以補氣養血為主,加入血竭能起到活血化瘀的輔助作用,促進藥物吸收,增強療效。

在中藥方劑「十全丸」中,雄黃的加入是因為其具有解毒殺蟲、消腫止痛的功效。雄黃性溫味甘,能夠解毒殺蟲、消腫止痛,適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皮膚癬癥、腫痛等問題。與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雄黃能夠增強方劑的解毒殺蟲作用,對改善皮膚問題非常有益。

在中藥方劑「十全丸」中,馬錢子的使用是因為其具有散寒止痛、消腫散結的功效。馬錢子性溫味甘,能夠散寒止痛、消腫散結,適用於治療寒凝氣滯所致的關節疼痛、腫塊等問題。與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馬錢子能夠增強方劑的散寒止痛作用,對改善寒性疾病非常有益。

在中藥方劑「十全丸」中,自然銅的加入是因為其具有散寒止痛、溫經通絡的作用。自然銅性溫味甘,能夠散寒止痛、溫經通絡,適用於治療寒凝氣滯所致的關節疼痛、肢體麻木等問題。與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自然銅能夠增強方劑的溫經散寒作用,對改善寒性疾病非常有益。

在中藥方劑「十全丸」中,白僵蠶的使用是因為其具有祛風解毒、止癢止痛的功效。白僵蠶性溫味甘,能夠祛風解毒、止癢止痛,適用於治療風濕痹痛、皮膚瘙癢等問題。與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白僵蠶能夠增強方劑的祛風解毒作用,對改善風濕性疾病和皮膚問題非常有益。

在中藥方劑「十全丸」中,蜈蚣的加入是因為其具有祛風解毒、止癢止痛的功效。蜈蚣性溫味甘,能夠祛風解毒、止癢止痛,適用於治療風濕痹痛、皮膚瘙癢等問題。與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蜈蚣能夠增強方劑的祛風解毒作用,對改善風濕性疾病和皮膚問題非常有益。

十全丸中包含木鱉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木鱉子味苦性寒,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功效。十全丸作為補氣養血、活血化瘀的方劑,加入木鱉子可以增強其活血化瘀的作用,改善氣血循環,促進瘀血消散,減輕疼痛。
  2. 增強補益效果: 十全丸以補氣養血為主,而木鱉子性寒,可緩解補益藥物的燥熱之性,平衡藥性,增強補益效果。同時,木鱉子還能促進脾胃消化吸收,提高藥物利用率,更有效地發揮補益作用。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十全丸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現存古籍記載,「十全丸」並非單指一方,而是根據不同典籍記載,至少有三種不同的「十全丸」配方,其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亦有所差異,以下分別論述:

一、《本草綱目拾遺》等記載之十全丸

  • 組成: 麝香、穿山甲(土炒)、廣木香、血竭、雄黃(水飛)、山芝麻(酒炒)、番木鱉(黃土炒焦)、自然銅(醋煅淬九次)、殭蠶(去頭足炒去絲)、蜈蚣(去足尾炙)。
  • 主治功效: 風痹,跌撲,癰疽初起。
  • 治療原理: 此方以攻毒散結,活血止痛為主要治療原則。方中麝香開竅醒腦,穿山甲、自然銅消癥散結,活血通絡;木香行氣止痛;血竭止血生肌,消腫止痛;雄黃解毒殺蟲;馬錢子、木鱉子散瘀止痛,通絡散結;白僵蠶、蜈蚣解毒散風,攻毒止痛。諸藥合用,共奏祛風除濕,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解毒散結之功,適用於風寒濕痹,跌打損傷,以及癰疽初起,紅腫熱痛等症。此方藥性峻猛,故有「惟虛弱人須先補,而後用此攻之」的警示。

二、《奇效良方》、《御藥院方》等記載之十全丸

  • 組成: 丁香、木香、枳殼(麩炒)、京三稜(煨)、莪朮、青皮、陳皮、縮砂仁、檳榔、香附子(炒)。
  • 主治功效: 心腹痞悶,脅肋脹滿,食少多傷。
  • 治療原理: 此方以行氣導滯,健脾和胃為主要治療原則。方中丁香、木香溫中行氣,消脹止痛;枳殼、青皮、陳皮理氣寬中,消積化滯;京三稜、莪朮破血行氣,消癥散結;縮砂仁、檳榔行氣消食,降逆化濕;香附子疏肝理氣,調經止痛。諸藥合用,共奏行氣解鬱,健脾和胃,消食導滯之功,適用於肝脾不和,氣機鬱滯所致的心腹痞悶,脅肋脹滿,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

三、《醫略十三篇》等記載之十全丸

  • 組成: 即十全大補湯(人參、白朮、茯苓、炙甘草、熟地黃、當歸、白芍、川芎、黃耆、肉桂)為丸。
  • 主治功效: 氣血雙補,用於年老體虛,風邪易襲等症。
  • 治療原理: 此方以峻補氣血為主要治療原則。方中人參、黃耆大補元氣;白朮、茯苓、甘草健脾益氣,滲濕利水;熟地黃、當歸、白芍、川芎滋陰養血,活血化瘀;肉桂溫補陽氣,引火歸元。諸藥合用,共奏氣血雙補之功,適用於氣血虧虛所致的面色萎黃,神疲乏力,心悸氣短,頭暈目眩,失眠多夢,食少便溏等症。年老體虛者,氣血不足,易感風邪,故用此方峻補氣血,扶正祛邪,以杜絕後患。

結論

綜上所述,「十全丸」並非單一固定方劑,而是根據不同醫籍記載,至少存在以上三種不同配伍和主治的方劑。臨牀應用時,需根據具體病情,辨證施治,選擇合適的「十全丸」配方,方能取得良好療效。

傳統服藥法


麝香3錢,穿山甲(土炒脆)1兩,廣木香(生研)1兩,血竭(另研)1兩,雄黃(水飛)1兩,山芝麻(酒炒)1兩,番木鱉(黃土炒,焦黃為度,不可太枯,篩取淨末)1兩,自然銅(火煅醋淬9次,研細,水飛)1兩,僵蠶(炒去絲,去頭足)1兩,川蜈蚣(去足尾,酒炙)21條(一方去木鱉子,加風茄花5錢,山芝麻亦用5錢)。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以朱砂為衣,金箔裹之,蠟丸封固。
每用1丸,至重者再進1丸,用羌活、紫蘇,酒煎化服。取汗避風,否則發戰傷人。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十全丸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因此孕婦、哺乳期婦女、出血性疾病患者、過敏體質者慎用。

相關疾病


坐骨神經痛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癤和癰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身體消瘦多痰膝部腫大疼痛半身或下肢麻木臍突

相同名稱方劑


十全丸, 出處:《禦藥院方》卷三。 組成:檳榔2兩,枳殼(面炒,去瓤)2兩,青皮2兩,陳皮(去白)2兩,京三棱2兩,蓬朮(炮)2兩,縮砂仁2兩,丁香1兩,木香1兩,香附子(炒)4兩。 主治:心腹痞悶,脅肋脹滿,食少。

十全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五八引《衛生家寶》。 組成:南星1兩(炮),半夏1兩(薑制),真珠粉1兩,石膏1兩(煅),白礬1兩(飛),桑白皮1兩(炙),冬花半兩(焙),罂粟殼1兩(炙),生薑1兩(焙)。 主治:痰嗽。

十全丸, 出處:《幼科指掌》卷四。 組成:人參5錢,當歸5錢,胡連5錢,青皮5錢,陳皮5錢,三棱5錢,蓬朮5錢,川芎5錢,木香3錢,白豆蔻3錢,雞心檳榔3錢,砂仁3錢,使君子3錢,蘆薈1錢,黃連1錢,香附子7錢,地骨皮7錢,蝦蟆灰1兩。 主治:丁奚疳。脾胃虛弱,哺食不化,肌肉消瘦,面黃腹大,手足極細,項小骨高,臍突胸陷,骨瘦如柴,體作寒熱等。

十全丸, 出處:《綱目拾遺》卷三引《綠竹堂方》。 組成:麝香3錢,穿山甲(土炒脆)1兩,廣木香(生研)1兩,血竭(另研)1兩,雄黃(水飛)1兩,山芝麻(酒炒)1兩,番木鱉(黃土炒,焦黃爲度,不可太枯,篩取淨末)1兩,自然銅(火煅醋淬9次,研細,水飛)1兩,僵蠶(炒去絲,去頭足)1兩,川蜈蚣(去足尾,酒炙)21條(一方去木鱉子,加風茄花5錢,山芝麻亦用5錢)。 主治:風痹,跌撲,癰疽初起。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