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內消散

HONG NEI XIAO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偏熱 (1.18)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8%
肝經 28%
脾經 16%
胃經 8%
腎經 8%
肺經 8%
心經
肝經
脾經
胃經
腎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紅內消散方劑中包含蜈蚣,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通絡止痛: 蜈蚣性寒,具有通經活絡、散瘀止痛的功效。對於因血瘀阻絡而引起的疼痛,例如跌打損傷、風濕痺痛等,蜈蚣能起到疏通經絡、消腫止痛的作用。
  2. 清熱解毒: 蜈蚣亦有清熱解毒之效,能治療因熱毒內蘊而引起的瘡瘍腫毒、蛇蟲咬傷等。其毒性較強,但經炮製後可減輕毒性,並發揮更強的藥效。

因此,紅內消散方劑中使用蜈蚣,旨在通過其通絡止痛、清熱解毒的特性,治療相關疾病。

「紅內消散」方劑中加入「乳香」,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活血化瘀:乳香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紅內消散所針對的瘀血阻滯、經絡不通等病症,乳香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減輕腫脹和疼痛。
  2. 消腫止痛:乳香能活血化瘀,並具有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紅內消散所針對的紅腫熱痛等症狀,乳香能有效緩解疼痛,促進組織修復,幫助消腫退熱。

紅內消散方中加入血竭,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活血化瘀止痛:血竭性溫,入血分,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對於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可起到很好的治療作用。
  2. 生肌斂瘡:血竭亦有生肌斂瘡之效,能促進傷口癒合,對於外傷出血、潰瘍、燒傷等症狀,亦具有一定的療效。

因此,紅內消散方中加入血竭,可起到活血化瘀止痛、生肌斂瘡的功效,有助於治療相關疾病。

「紅內消散」方劑中包含「雄黃」,乃因其具有以下兩點重要作用:

  1. 解毒殺蟲: 雄黃性溫,味辛,入肝經,具解毒殺蟲之效。對於因濕熱、蟲毒所致的瘡瘍、疥癬、濕疹等皮膚病,能有效驅除病邪,消腫止癢。
  2. 活血止痛: 雄黃亦能活血化瘀,止痛消腫。對於紅腫疼痛的瘡瘍,可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

因此,「紅內消散」方劑中添加雄黃,可發揮其解毒殺蟲、活血止痛的功效,達到治療皮膚病之目的。

紅內消散方中包含川貝母,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化痰: 川貝母性寒,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紅內消散方主要針對熱證引起的咽喉腫痛、咳痰黃稠等症狀,川貝母可清熱化痰,緩解咽喉炎症,促進痰液排出。
  2. 潤肺止咳: 川貝母可潤肺止咳,緩解肺熱引起的咳嗽、痰多等症狀。紅內消散方中常與其他潤肺止咳藥物配伍使用,以達到更好的止咳化痰效果。

「紅內消散」方劑中包含穿山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通絡活血: 穿山甲性味辛、微寒,入肝、胃經,具有通絡活血、消腫止痛的功效。其能疏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消散瘀血,減輕疼痛。
  2. 化痰散結: 穿山甲亦具化痰散結之效,能軟堅散結,排除體內積聚的痰濕,有助於消散炎症,改善病患狀況。

因此,「紅內消散」方劑中加入穿山甲,旨在發揮其通絡活血、化痰散結之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紅內消散」方劑中含有沒藥,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活血化瘀:沒藥性溫,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紅內消散所治療的瘀血阻滯、經絡不通等症狀,沒藥能有效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循環。
  2. 生肌止痛:沒藥亦具有生肌止痛的作用,能促進創傷的癒合,減少局部炎症反應,對於紅內消散治療的瘡瘍潰爛、疼痛難忍等症狀,具有一定的緩解和修復作用。

「紅內消散」方劑中包含硃砂,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解毒: 硃砂性寒,味甘鹹,入心經,能清心火、解毒,對於熱毒內蘊、心煩不寧、神志恍惚等症狀有一定的療效。
  2. 鎮心安神: 硃砂具有鎮靜安神的作用,能平息心神、安神定志,對於失眠、心悸、癲癇等症狀有一定緩解效果。

然而,硃砂含有汞元素,具有一定的毒性,長期服用或過量服用可能造成汞中毒,因此,使用「紅內消散」需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不可自行服用。

「紅內消散」方劑中加入麝香,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麝香性溫,氣味芳香,具有開竅醒神、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功效。對於紅腫疼痛之症狀,麝香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瘀血消散,減輕疼痛。
  2. 引藥入內,增強療效:麝香氣味濃烈,可引導其他藥物深入病竈,發揮更強的治療作用。同時,麝香也具有溫通經絡的作用,有助於藥力迅速滲透,改善血液循環,加快療效。

因此,「紅內消散」方劑中加入麝香,旨在發揮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並引導其他藥物深入病竈,增強整體療效。

主治功效


紅內消散主治功效分析

紅內消散,綜觀古籍記載,其主治範疇廣泛,涵蓋咽喉諸證、無名腫毒以及癰疽等病症。此方劑能「解毒收瘡,救病神妙」,其治療原理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方中蜈蚣、雄黃、紅硃砂均具解毒之功,其中蜈蚣善於息風止痙,亦有殺蟲療傷之效,而雄黃則擅長燥濕解毒、殺蟲止癢,紅硃砂則能清熱解毒、安神定志。乳香、沒藥則能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生肌,共同作用下,能有效清除體內毒邪,緩解腫痛,促進瘡瘍癒合。

二、活血化瘀、散結消癥:

血竭、穿山甲、麝香均為活血化瘀之藥。血竭能活血散瘀、止痛生肌,穿山甲則能通經活絡、消癥散結,麝香則具開竅醒腦、活血散結之效。三藥合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消除瘀血,散開結聚之腫塊,有效治療因氣滯血瘀所致之癰疽腫痛。

三、潤肺化痰、清咽利喉:

方中川貝母具有潤肺止咳、化痰散結之效,能有效緩解咽喉腫痛、咳嗽痰多等症狀。此與其他解毒散結之藥合用,可針對咽喉腫痛,無名腫毒,已潰未潰皆能有效。

四、綜合治療,內外兼治:

根據《仁齋直指方論》所述,「紅內消散,癰疽內蘊熱、外發熱用此」,說明此方劑具有內外兼治之效。方中藥物不僅可以口服,還可以研末外敷,通過內服外敷雙管齊下,加速毒素排出,促進瘡瘍癒合。

五、針對不同病因,靈活運用:

《醫學入門》中提及,丹毒之病因多樣,因此治療方法亦需靈活變通。當毒氣深入裏,腹脹時,需以紅內消散加味救之。可見紅內消散並非單一固定方劑,可根據病情需要,靈活加減藥味,配合其他藥物使用,更能提高療效。

總結:

紅內消散,藥性配伍精巧,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潤肺化痰等多重功效,主治咽喉諸證,無名腫毒,癰疽等病症。其治療原理在於透過多味藥物的協同作用,清除體內毒邪,疏通經絡氣血,從而達到消腫散結、止痛生肌之效。此外,根據具體病因,靈活加減藥物,亦是此方劑的一大特點。

傳統服藥法


紅內消5錢,當歸5錢,茄片5錢(或茄蒂),甘草5錢,羌活5錢,黃芩5錢,麝香5分。
上為末。
每服2錢,生地黃煎湯調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較強的活血化瘀作用,孕婦慎用。
  • 本方中含有硃砂,長期服用可能會引起汞中毒,因此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癤和癰丹毒痰核流注

相同名稱方劑


紅內消散, 出處:《本草綱目》卷十八。 組成:紅內消。 主治:小兒龜背。

紅內消散, 出處:《醫學入門》卷六。 組成:紅內消5錢,當歸5錢,茄片5錢(或茄蒂),甘草5錢,羌活5錢,黃芩5錢,麝香5分。 主治:丹毒,毒氣入裏,腹脹欲死。

紅內消散, 出處:《直指》卷二十二。 組成:紅何首烏半兩,遠志3錢(水浸,取肉,蘸薑汁焙),赤茯苓3錢,川芎3錢,北梗3錢,苦參3錢,赤小豆3錢,赤芍藥3錢,蔓荊子3錢,威靈仙3錢,生甘草半兩。 主治:癰疽內蘊熱,外發熱者。

紅內消散, 出處:《咽喉脈證通論》。 組成:大蜈蚣(去頭足,切斷,同米炒,以米黑爲度)、乳香(去油盡)、血竭(另研)、雄黃、象貝母、穿山甲(炒)、沒藥(去油盡)、辰砂(水飛淨)各等分,麝香(揀去毛皮,乾研)少許。 主治:咽喉一切諸證,並無名腫毒,已潰未潰,均可使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