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桶膏

鐵桶膏

TIE TONG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中性 (1.00)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8%
肝經 22%
脾經 18%
腎經 14%
膽經 5%
胃經 5%
肺經 5%
心經
肝經
脾經
腎經
膽經
胃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鐵桶膏中包含血竭,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活血化瘀,止痛生肌: 血竭性味苦、辛,歸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生肌的功效。鐵桶膏主要用於跌打損傷、骨折瘀血、筋骨疼痛等症,而血竭的活血化瘀功效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減輕疼痛,並促進傷口癒合。
  2. 溫陽散寒,止血生肌: 血竭還有溫陽散寒、止血生肌的作用。對於一些寒濕凝滯導致的疼痛,血竭可以溫陽散寒,緩解疼痛,同時也能促進傷口癒合,防止感染。

綜上所述,血竭在鐵桶膏中能發揮活血化瘀、止痛生肌、溫陽散寒等多方面的功效,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藥材。

鐵桶膏中包含乳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乳香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助於消散瘀血,緩解疼痛。鐵桶膏常用於跌打損傷、骨折、筋骨疼痛等症狀,乳香的活血化瘀作用能有效促進傷口癒合,減輕疼痛。
  2. 消腫止痛:乳香亦具有一定的消腫止痛作用,能減輕局部組織的炎症反應,緩解疼痛。鐵桶膏中常加入其他具有消腫止痛作用的藥材,如沒藥、川芎等,乳香能協同這些藥材,增強其消腫止痛的效果。

鐵桶膏中加入沒藥,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活血化瘀: 沒藥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可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瘀血的吸收,有助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
  2. 收斂生肌: 沒藥亦具有收斂生肌的作用,能促進傷口癒合,減少組織液滲出,對於外傷、潰瘍、燒傷等具有良好的修復效果。

因此,鐵桶膏中加入沒藥,可以發揮其活血化瘀、收斂生肌的功效,促進傷口癒合,達到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的目的。

鐵桶膏是一種傳統中醫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皮膚病及改善血液循環。其中的成分鉛丹,主要成分為鉛的氧化物,具有收斂和消炎的作用。歷史上,鉛丹常被用於外敷藥劑,能有效促進傷口癒合和減輕腫脹。然而,現代醫學對鉛的安全性提出了質疑,因為鉛是一種重金屬,長期接觸可能會對人體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包括神經系統損害、腎臟問題和血液疾病。因此,在使用含鉛丹的方劑時,應特別謹慎,並遵循專業醫生的建議。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許多中藥方劑也在尋求替代鉛丹的安全成分,以減少潛在的健康風險。對於傳統中藥的使用,需通過科學研究進行合理的調整,以確保其療效的同時,也保障患者的安全。

「鐵桶膏」方劑中加入雄黃,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1. 殺蟲止癢: 雄黃性溫,具有燥濕殺蟲之效,能有效抑制皮膚真菌及寄生蟲感染,治療濕疹、癬瘡等皮膚病。
  2. 消腫止痛: 雄黃還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可減輕皮膚炎症反應,緩解腫痛,輔助傷口癒合。

因此,雄黃在「鐵桶膏」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既能殺滅病原體,又能消炎止痛,有助於治療皮膚病。

鐵桶膏中加入硃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鎮心安神: 硃砂性寒,味甘,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清熱解毒的功效。對於心神不寧、失眠多夢、驚悸不安等症狀,硃砂能有效鎮靜心神,改善睡眠品質。
  2. 祛風止癢: 硃砂亦具有一定的祛風止癢作用,對於一些皮膚瘙癢、濕疹等症狀,能起到緩解作用。鐵桶膏作為治療皮膚病的膏藥,加入硃砂也能起到輔助治療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鐵桶膏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鐵桶膏為古代外科常用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癰疽、發背、疔瘡、瘰疬、痔瘡、粉瘤等皮膚瘡瘍疾患。其名「鐵桶」,喻其藥效如鐵桶般固護瘡周,防止毒邪擴散,並具拔毒消腫、收斂瘡根之功。具體應用如下:

  1. 癰疽發背:瘡瘍腫大、根盤散漫者,塗此膏可令瘡根收束,防止惡化。
  2. 疔瘡:毒邪深重者,可拔毒外出,避免走黃(敗血症)。
  3. 瘰疬(淋巴結結核):輔助縮小腫核,阻其潰爛。
  4. 痔瘡、粉瘤:外用可收斂止血,緩解腫痛。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鐵桶膏以收斂固護、拔毒殺蟲為主軸,輔以活血透絡之品,其配伍思路可分三層:

1. 收斂固瘡,束毒防散

  • 五倍子(炒):微炒增強收澀力,縮小瘡根,促其皺皮緊束。
  • 白及:黏合生肌,修復瘡面,與五倍子協同「黏瘡閉毒」。
  • 明礬:燥濕收斂,固護瘡周,防腐蝕膿。

2. 拔毒殺蟲,清熱腐蝕

  • 銅綠:性烈,直蝕腐肉,殺滅瘡中毒邪。
  • 膽礬:與銅綠相須,增強蝕瘡去腐之效。
  • 輕粉(水銀製):劫痰攻毒,對瘰疬、頑瘡有特殊效果。

3. 行血透絡,引藥深入

  • 鬱金:活血行氣,助藥透入瘡基,免留毒根。
  • 麝香:香竄通絡,破滯開結,引諸藥直達病所,兼散瘀腫。

輔助媒材:陳米醋

醋性酸收,熬膏後黏稠性增,能軟堅散結(如瘰疬),並助礦物藥(如銅綠、膽礬)溶解滲透。


整體治療機制

鐵桶膏通過**「外箍內攻」**雙向作用:

  1. 外箍:五倍子、白及形成物理性收縮,使瘡根緊束,防毒擴散。
  2. 內攻:銅綠、膽礬等直接腐蝕腐肉,輕粉、麝香深入透毒。
    適用於瘡瘍未潰或已潰但根盤不穩者,以阻斷毒勢為首要目標,屬古代「截療法」之代表方。

傳統服藥法


銅綠5錢,明礬4錢,膽礬3錢,五倍子(微炒)1兩,白及5錢,輕粉2錢,鬱金2錢,麝香3分。拔毒消腫。
上為極細末,用陳米醋一碗,杓內慢火熬至一小杯,候起金色黃泡為度,待溫,用上藥一錢攪入膏內。
每用燉溫,用新筆將膏塗瘡根上,以綿紙蓋其瘡根。自生皺紋,漸收漸緊,再不開大為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慎用。 外用,不可內服。 使用時避免接觸眼睛和其他黏膜。 如有過敏反應,請立即停用並就醫。

相關疾病


痔瘡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癤和癰脂肪瘤皮膚的惡性黑色素瘤(皮膚癌)腎盂腎炎尿道膿傷背部膿瘡小便疼痛

相同名稱方劑


鐵桶膏, 出處:《外科正宗》卷一。 組成:銅綠5錢,明礬4錢,膽礬3錢,五倍子(微炒)1兩,白及5錢,輕粉2錢,鬱金2錢,麝香3分。 主治:拔毒消腫。主治:發背將潰已潰時,根腳走散不收束。

鐵桶膏, 出處:《古今醫鑑》卷十五引澤川酉府方。 組成:荞麥杆灰(淋汁)2碗(熬至一碗),血竭3分,乳香3分,沒藥3分(爲末)入汁內,再熬,去半碗,取下待冷,入:黃丹8分,雄黃8分,朱砂8分,好石灰8錢。 主治:癰疽,發背,疔瘡,瘰癧,痔瘡,粉瘤。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