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背膏藥

發背膏藥

FA BEI GAO Y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7

熱/寒比例

偏寒 (0.59)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31%
肝經 25%
脾經 18%
腎經 12%
肺經 6%
膽經 6%
心經
肝經
脾經
腎經
肺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發背膏藥中加入乳香,主要基於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

乳香性溫,味辛,入心、肝、脾經。其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組織營養,有利於消散瘀血、減輕疼痛。而消腫止痛的功效,則可以緩解發背引起的腫脹和疼痛,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在發背膏藥中加入乳香,可以起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綜合作用,促進傷口癒合,達到治療發背的目的。

發背膏藥中加入沒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沒藥性溫,入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發背膏藥多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筋骨疼痛、瘀血腫痛等,而沒藥的活血化瘀作用,有助於消除瘀血,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
  2. 生肌收口,促進癒合:沒藥也具有一定的生肌收口作用,能促進傷口癒合,避免感染。在發背膏藥中,沒藥能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加速傷口癒合,減少炎症反應。

發背膏藥中加入血竭,主要基於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

血竭,性溫,味苦,歸心、肝經。其含有血竭素、鞣質等成分,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瘀血吸收,消散腫痛。對於發背,即背部疼痛、僵硬,常因血瘀不通所致,血竭可有效改善血液循環,解除瘀血,緩解疼痛。此外,血竭還有止血生肌的作用,可促進傷口癒合,進一步減輕背部疼痛。

「發背膏藥」中加入「孩兒茶」的原因主要有二:

一、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孩兒茶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能有效治療因風寒濕邪入侵所致的背部疼痛、腫脹等症狀,例如風寒濕痺、腰背疼痛、跌打損傷等。

二、 活血化瘀,促進癒合:孩兒茶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瘀血消散,有助於傷口癒合。因此,將孩兒茶加入發背膏藥,能起到雙重功效,促進背部疼痛的緩解和癒合。

發背膏藥是中醫常用的外用藥膏,其主要功能在於舒筋活血、散瘀止痛。該方劑中的鉛丹(即鉛製成的藥材)被認為具有良好的灸療效果。鉛丹在中藥中常用於外敷,其特性在於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從而減輕炎症和痛感。此外,鉛丹也具備溫熱的特性,能刺激皮膚,達到深層滲透的效果,有助於藥物的充分吸收。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鉛丹的使用需要相當謹慎。由於鉛本身具有一定的毒性,過量使用可能導致中毒現象。因此,在使用含鉛丹的中藥外敷劑時,必須遵循專業醫師的指導,確保劑量適當,並注意觀察使用後的反應。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對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有了更深的認識,許多中藥製劑也在尋求更安全的替代原料,以避免潛在的健康風險。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此方劑「發背膏藥」為外用方,專治【發背】一證。發背乃生於背部之癰疽,屬陽證者多為熱毒壅滯、氣血瘀阻所致,破潰後膿血淋漓,需化腐生肌、拔毒止痛。

組成藥物分析

  1. 乳香、沒藥:二藥皆能活血止痛、消腫生肌。以箬葉包裹燒紅壓油,去其油脂,減輕刺激性,增強收斂之性。
  2. 血竭:散瘀定痛,外用可止血斂瘡,生肌長肉。
  3. 兒茶:清熱收濕,斂瘡止血,助潰瘍面癒合。
  4. 銀朱(硫化汞):攻毒殺蟲,傳統用於癰疽潰瘍,具強烈拔毒之效,但現代已知其毒性,臨床已罕用。
  5. 黃丹(鉛丹)、銅綠:解毒斂瘡,化腐生肌。鉛丹能收濕止膿,銅綠可蝕惡肉,古方常用於瘡瘍潰後。
  6. 澱粉(可能為綠豆粉或類似物):清熱解毒,輔助緩和諸藥峻烈之性。

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以「化腐生新」為核心:

  • 化腐:銀朱、銅綠、黃丹直接攻毒蝕瘡,清除壞死組織。
  • 生肌:乳香、沒藥、血竭活血促癒合,兒茶收濕斂瘡。
  • 載體設計:以麻油調藥,潤膚透藥;油紙封貼避免刺激,保持濕潤環境,符合「煨膿長肉」之傳統瘡瘍治法。

適用階段與機理

此膏限用於潰後膿成階段,因方中銀朱、銅綠等藥性峻烈,未潰時使用反易損傷正常組織。其作用透過:

  1. 局部抗菌(以古法理解為「拔毒」)。
  2. 促進壞死組織脫落(化腐)。
  3. 改善局部微循環(活血生肌),加速創面修復。

此方體現中醫外科「去腐-生新」的階梯治療思想,惟今需注意其中重金屬成分之潛在風險,臨床需辨證調整。

傳統服藥法


滴乳香4兩(箬包燒紅,用磚壓出油),淨沒藥4兩(照前式去油),鮮油血竭4兩,白色兒茶4兩,上好銀朱4兩,杭州澱粉4兩,上好黃丹4兩,上銅綠3錢。
止痛,化腐生新。
上藥各另碾至無聲為度,篩極細末,拌勻。
臨時照所患大小,用夾連泅油紙1塊,以針多刺小孔,每張用藥末5錢,用真麻油調攤紙上,再用油紙蓋上,周圍用線縫好,貼患處,用軟絹扎緊。過3日將膏揭開,濃煎蔥湯將患處洗淨,軟絹拭乾
此方破潰後用之最效,未潰未出大膿非所宜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發背膏藥外用,不可內服。
  • 使用時應避免接觸眼睛和黏膜。
  • 如有過敏反應,應立即停止使用。

相關疾病


背部膿瘡

相同名稱方劑


發背膏藥, 出處:《串雅內編》卷二。 組成:滴乳香4兩(箬包燒紅,用磚壓出油),淨沒藥4兩(照前式去油),鮮油血竭4兩,白色兒茶4兩,上好銀朱4兩,杭州澱粉4兩,上好黃丹4兩,上銅綠3錢。 主治:止痛,化腐生新。主治:發背。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