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丸

甘露丸

GAN LU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回生集》卷下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20

熱/寒比例

偏寒 (0.55)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8%
肝經 19%
脾經 15%
腎經 12%
肺經 12%
胃經 4%
膀胱經 4%
大腸經 4%
心經
肝經
脾經
腎經
肺經
胃經
膀胱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甘露丸方劑中包含象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象牙具備鎮驚安神之效。 古代醫學認為象牙具有清熱解毒、鎮驚安神之效,能治療驚悸失眠、癲癇抽搐等病症。
  2. 象牙貴重,象徵珍貴。 象牙在古代被視爲珍貴藥材,象徵着藥效珍貴,同時也能提升方劑的價值和地位。

然而,現代醫學已經明確了象牙的藥用價值並不顯著,且由於象牙的來源涉及瀕危動物,因此現在已經不再使用象牙入藥。

甘露丸方劑中加入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收斂止瀉:白礬性寒涼,具有收斂止瀉之效,可有效抑制腸道蠕動,減少腹瀉次數。
  2. 清熱解毒:白礬亦具有清熱解毒之功,可清熱解毒,消除腸道炎症,有助於緩解腹瀉症狀。

因此,在甘露丸方劑中加入白礬,可發揮收斂止瀉、清熱解毒的作用,以達到治療腹瀉的效果。

甘露丸方劑中包含血竭,主要源於其活血化瘀、止痛止血的功效。

血竭為棕櫚科植物麒麟血藤的乾燥樹脂,性溫,味苦、甘,歸心、肝經。其活血化瘀作用強,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流,並有助於消除瘀血,緩解疼痛。同時,血竭還具有止血作用,可收斂止血,對於外傷出血、創傷性出血等有較好的療效。

因此,甘露丸方劑中加入血竭,旨在利用其活血化瘀、止痛止血的功效,以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外傷出血等症狀。

甘露丸方中使用硃砂,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鎮心安神: 硃砂性寒,味甘,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清熱解毒之效。古人認為心主神志,心神不寧會導致失眠、心悸、煩躁等症狀。甘露丸用於治療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硃砂在此發揮鎮心安神的作用,使患者心神安定,睡眠得以改善。
  2. 解毒辟邪: 古人認為硃砂具有解毒辟邪的作用。在古代醫療條件有限的情況下,人們常以硃砂來驅邪避疫,防治瘟疫。甘露丸也常用於治療一些疑似邪氣入侵的疾病,例如驚悸、狂躁等。硃砂在此發揮解毒辟邪的作用,以達到驅邪治病的目的。

甘露丸中含有雄黃,主要原因有二:

一、 解毒辟邪:雄黃性溫,味辛,有解毒殺蟲、辟邪止癢之效。古人認為雄黃能驅除瘟疫、瘴氣,並能治療蛇蟲咬傷等毒邪之症。甘露丸中加入雄黃,旨在提升其解毒功效,以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二、 化濕燥濕:雄黃兼具燥濕之效,能去除體內濕氣,改善脾胃功能。甘露丸中加入雄黃,可配合其他藥材,達到燥濕化痰、健脾開胃之效,適用於濕邪困脾之症。

甘露丸方中含有乳香,主要是因為乳香具有以下兩項功效,與方劑整體治療方向相輔相成:

  1. 活血化瘀:乳香性溫,味辛,入血分,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甘露丸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乳香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促進瘀血消散,減輕疼痛。
  2. 行氣止痛:乳香亦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可以改善氣血流通,緩解疼痛。甘露丸中可能含有其他具有行氣作用的藥材,乳香的加入可以加強其行氣止痛的效果,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總而言之,乳香在甘露丸方中起到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甘露丸中包含沒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收斂止血: 沒藥性苦溫,具有收斂止血之效,可幫助止住血崩、血痢等症狀。甘露丸多用於治療婦科疾病,如月經不調、崩漏等,沒藥的收斂止血作用在此發揮重要作用。
  2. 活血化瘀: 沒藥亦具活血化瘀功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消除瘀血,緩解疼痛。甘露丸中常與其他活血化瘀藥材搭配,例如當歸、川芎等,共同發揮治療功效。

甘露丸中包含孩兒茶,主要原因有二:

一、孩兒茶性寒,可解熱毒:甘露丸主治熱毒熾盛所致的發熱、煩躁、口渴、小便赤澀等症狀。孩兒茶性寒,具有清熱解毒之效,能有效降低體溫,緩解熱毒對人體的傷害。

二、孩兒茶能利濕化痰:甘露丸還兼具利濕化痰之功效,可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咳嗽、痰多、胸悶等症狀。孩兒茶具有利濕化痰之效,能促進體內濕氣排出,使痰液易於咳出。

孩兒茶作為甘露丸的組成部分,能發揮其清熱解毒、利濕化痰的功效,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治療熱毒熾盛、濕熱蘊結的目標。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甘露丸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甘露丸主治範圍極為廣泛,主要針對人體各部位之"漏症"(慢性滲出性瘡瘍)及經久不癒之瘡瘍。其所列舉之症包括:

  • 五官漏症:眼漏、鼻漏、耳漏、牙漏
  • 肢體漏症:肘漏、腕漏、膝漏、踝漏
  • 軀幹漏症:乳漏、胸漏、臍漏
  • 臟腑漏症:大腸漏、小腸漏
  • 全身性漏症:周身或一處不等
  • 慢性瘡瘍:諸瘡年久不癒者

從中醫理論觀之,"漏"乃氣血虧虛、毒邪內陷所致,病機多屬本虛標實,既有正氣不足(特別是陰血虧虛),又有濕熱毒邪未清。

方劑組成與治療原理

方劑組成分析

甘露丸由15味藥組成,可分為以下幾類:

1. 養陰清熱藥

  • 生地黃、天門冬:滋陰清熱,填補陰液
  • 玄參:清熱解毒,滋陰降火
  • 胡黃連、地骨皮:清虛熱,除骨蒸
  • 金粉(推測為金箔):清熱鎮心

2. 清熱解毒藥

  • 大黃:瀉火解毒,活血祛瘀
  • 羚羊角:清熱解毒,平肝熄風

3. 祛風除濕藥

  • 防風、羌活、秦艽:祛風除濕,通絡止痛
  • 桑白皮:清肺瀉濕,利水消腫

4. 其他輔助藥

  • 炙甘草:調和諸藥,補脾益氣
  • 遠志:安神益智,化痰散結

治療原理推論

  1. 滋陰清熱以固本:方中多味養陰藥(地黃、天冬、玄參)針對漏症長期耗傷陰液的病理特點,提供物質基礎以修復組織。

  2. 解毒排膿以治標:大黃、胡黃連、羚羊角等清熱解毒,針對瘡瘍局部之熱毒;桑白皮、秦艽等利濕消腫,助膿毒排出。

  3. 祛風通絡以防傳變:防風、羌活等藥既有疏風作用以防邪氣深入,又能疏通經絡氣血,促進局部修復。

  4. 調和氣血以促癒合:方中甘草調和諸藥,遠志安神化痰,共同調整整體機能,為瘡瘍癒合創造良好內環境。

組方特點

此方體現了中醫"標本同治"的治療原則:

  • 對急性炎症期:以大黃、羚羊角等清熱解毒為主
  • 對慢性修復期:以養陰藥配合祛風藥長期調理
  • 對不同部位病變:通過經絡理論選用相應引經藥(如羌活治上肢漏、桑皮治肺系漏等)

全方寒溫並用,攻補兼施,既能清解深伏之毒邪,又能滋養耗傷之陰血,故能治療多種慢性滲出性瘡瘍。其命名"甘露"或取其能滋潤久病乾枯之體,如甘露潤物之意。

傳統服藥法


甘草(炙,銼)1錢,地黃1錢,金粉1錢,大黃(蒸,銼,焙)1錢,天門冬(去心,焙)1兩,防風(去叉)3分,遠志(去心)3分,羌活(去蘆頭)3分,桑根白皮(銼,炒)3分,秦艽(去苗土)3分,地骨皮3分,玄參半兩,羚羊角(鎊)半兩,胡黃連半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食後薑蜜湯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甘露丸性味辛、溫,有毒,孕婦慎用。
  • 甘露丸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副作用。
  • 甘露丸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以免用藥不當。

相關疾病


牙齦腫脹痛結膜炎痢疾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胃腸出血口乾口渴多痰眼睛紅痛流鼻血吞咽障礙大便膿血大便出血臍漏咽喉乾燥眼瞼丹毒

相同名稱方劑


甘露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一一。 組成:舶上硫黃1兩,消石1兩,白明礬半兩,滑石半兩,飛面4兩。 主治:赤白痢,腸風臟毒,酒積下血便血。

甘露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四。 組成:寒水石(煅,候冷,夾絹袋盛,井底浸7日,取出令乾,研)4兩,天竺黃半兩,馬牙消(研)2兩,甘草(銼)1兩,龍腦半錢。 主治:暑毒燥悶。

甘露丸, 出處:《聖惠》卷三十六。 組成:寒水石2斤(燒令通赤,攤于地上出毒1宿),鉛霜3分(細研),馬牙消3兩(細研),龍腦3分(細研),甘草3分(炙微赤,銼)。 主治:解壅毒,退風熱。主治:風壅痰熱,心膈煩燥,夜卧不安,譫語狂妄,目赤鼻衄,口燥咽乾;中暑。

甘露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十二。 組成:甘草(炙,銼)1錢,地黃1錢,金粉1錢,大黃(蒸,銼,焙)1錢,天門冬(去心,焙)1兩,防風(去叉)3分,遠志(去心)3分,羌活(去蘆頭)3分,桑根白皮(銼,炒)3分,秦艽(去苗土)3分,地骨皮3分,玄參半兩,羚羊角(鎊)半兩,胡黃連半兩。 主治:肺臟氣極,風熱所傷,津液不通。

甘露丸, 出處:《回生集》卷下。 組成:象牙末8錢,飛白礬5錢,大馬蜂窠2個(帶子者),刺猬皮1張(上2味用新砂鍋焙黃色),瓜兒血竭5錢,朱砂6錢,明雄黃7錢,滴乳香3錢(去油淨),沒藥3錢(去油淨),兒茶4錢(去油盡)。 主治:眼漏、鼻漏、耳漏、牙漏、肘漏、腕漏、乳漏、胸漏、臍漏、大腸漏、小腸漏、臀漏、膝漏、踝漏,或周身,或一處不等及諸瘡年久不癒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