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八珍錠作為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調補身體、安神定驚。其配方中包含了硃砂,硃砂在古代中醫藥中被視為一味重要的礦物質藥材。硃砂味甘,性微寒,歸心經,具有清心鎮靜、安神解毒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心悸失眠、驚癇等症狀。然而,現代科學研究顯示,硃砂主要成分為硫化汞(HgS),若使用不當或長期過量服用,可能會導致汞中毒,對肝腎功能造成損害,甚至影響中樞神經系統。
鑑於其潛在的安全風險,許多現代中藥製劑已經減少或不再使用硃砂。在使用含硃砂的方劑時,必須嚴格控制劑量,並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應用。對於八珍錠而言,其中硃砂的加入主要是為了增強其安神鎮靜的效果,但使用者應充分考慮到可能存在的健康風險,謹慎選擇是否使用含硃砂的藥物,必要時可尋求替代療法或藥物,以確保治療安全有效。
八珍錠作為傳統中醫藥方,其配方精妙,旨在調和氣血、補虛益損。雄黃,為八珍錠之一味,其主要成分為硫化砷,色澤鮮明,性質溫熱,歸心、肝經,具有解毒、殺蟲、燥濕之功。在古方中應用,常針對皮膚瘡癬、毒蛇咬傷等外感邪氣所致之疾。雄黃之加入,不僅能增強方劑對於各種由內而外或由外而內之毒素清除能力,亦可助其他藥物深入腠理,發揮更佳療效。然而,現代醫學研究指出,雄黃含砷,過量使用可能引發中毒反應,故應遵醫囑,慎用此藥,切忌自行加減劑量,以免造成健康危害。在實際臨床應用中,需根據患者具體病情,兼顧藥物安全性與療效,合理配伍,方能達至治病養生之目的。
八珍錠作為傳統中醫學中的經典方劑,主要用於補血益氣,調理因血虛氣弱所導致的各種症狀。其組方精妙,包含了多種名貴中藥,其中沒藥的加入,更顯其獨到之處。沒藥,在中醫裡被認為性溫味苦,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散結的功效。在八珍錠中,沒藥的應用主要是為了輔助其他補血藥物,如當歸、熟地黃等,增強其補而不滯的效果,防止因單純補益而致瘀滯。此外,沒藥還能調節脾胃功能,促進藥物吸收,使整個方劑的療效更加圓滿。這種組合既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原則,也彰顯了中藥方劑配伍的智慧。
八珍錠作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其配方精妙,旨在調和人體氣血、補虛扶弱。在八珍錠的組成中包含了乳香這一味藥材,乳香性溫味辛,歸心、肝、脾經,具有活血止痛、消腫生肌之功效。根據中醫理論,乳香能夠行氣活血,對於因氣滯血瘀所導致的各種症狀有著良好的治療效果。將乳香納入八珍錠之中,不僅能夠增強整體方劑行氣活血的作用,還能幫助改善患者由於氣血不暢所引起的身體不適,如胸脹腹滿、關節疼痛等症狀。此外,乳香還有助於提升其他藥材的功效,使八珍錠在補益氣血的同時,也能夠有效緩解因氣血兩虛伴隨的疼痛問題,從而達到更全面的療效。綜上所述,乳香在八珍錠中的應用,充分體現了中醫配伍用药的智慧與精華。
八珍錠方劑中加入白礬,主要考量其收斂止瀉、燥濕止癢的功效。
白礬性寒,味酸澀,入肺、脾經,具有清熱燥濕、解毒止癢、收斂止瀉的功效。八珍錠作為治療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的方劑,若患者伴隨脾虛泄瀉、濕熱下注等症狀,白礬便能發揮其收斂止瀉、燥濕止癢的作用,幫助固護脾胃,止瀉止癢,促進患者康復。
八珍錠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其組成複雜而精妙,旨在調理人體氣血,增強體質。其中,巴豆作為一味具有強烈刺激性的藥材,其應用需極為謹慎。巴豆內含巴豆油,能直接作用於腸道,促進排便,有猛烈的瀉下作用。在八珍錠中,巴豆之用意在於攻逐邪氣,疏通腸腑,使體內積滯之物得以迅速排出,防止病邪內伏。然而,巴豆性烈,易傷正氣,因此方中通常會與其他藥材如人參、白朮等相配伍,以減緩其峻猛之性,確保整體方劑溫和而有效。通過這種方式,八珍錠能夠在清肅腸胃、調理臟腑的同時,兼顧補益氣血,達到了攻補兼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八珍錠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八珍錠為古代外用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外科癰疽瘡瘍諸證,其主治範圍包括:
- 瘡瘍腫毒:如發背(背部癰疽)、癰疽(化膿性感染)、惡瘡(嚴重皮膚潰瘍)、無名疔毒(難以辨識的急性感染)。
- 慢性潰瘍與漏管:如鼠漏(淋巴結結核破潰形成的瘻管)、瘡口膿血瘀阻、腐肉不脫或漏管久不癒合。
- 異常增生:如粉瘤(皮脂腺囊腫或脂肪瘤),需腐蝕或引流者。
此方設計旨在「祛腐生新」,通過腐蝕壞死組織、引流膿血、殺蟲解毒,以達到排膿、脫腐、斂瘡的效果,適用於瘡口深而孔多、膿血瘀滯難消者。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1. 核心藥物分類與作用
八珍錠的組成可分為四大類,共同達成「攻毒祛腐」之效:
殺蟲解毒藥:
- 朱砂(主含硫化汞):解毒防腐,抑制瘡面細菌。
- 雄黃(主含硫化砷):燥濕殺蟲,破血解毒,對頑固瘡瘍有效。
- 真番鹵(疑為「真番磠」即砒霜):強力腐蝕壞死組織,促進膿栓脫落。
- 人言(即砒石,含三氧化二砷):與雄黃協同,增強蝕瘡去腐之功。
活血散瘀藥:
- 乳香、沒藥:活血止痛、消腫生肌,改善局部氣血瘀滯。
燥濕斂瘡藥:
- 枯礬:收斂止血、燥濕防腐,減少膿液分泌。
峻下逐水藥:
- 巴豆(去油後毒性減緩):外用可蝕瘡排膿,穿透瘡瘍深部。
2. 配伍特點
毒藥疊加,峻烈祛腐:
方中集中使用朱砂、雄黃、砒霜等劇毒藥,以毒攻毒,迅速腐蝕瘀肉、漏管,適用於頑固性瘡瘍。此類藥物在古代外科常用,但需嚴格控制劑量,僅限外用。動靜結合:
- 乳香、沒藥活血通絡,助膿血排出;
- 枯礬收斂固澀,防止腐蝕過度傷及新肉。
載體配合:
以粳米飯為丸,緩和藥性,便於塞入瘡孔;亦可作藥線,深入瘻管引流。
3. 治療原理推演
八珍錠的機理符合中醫外科「煨膿長肉」理論:
- 祛腐階段:砒霜、巴豆等腐蝕壞死組織;雄黃、朱砂殺滅瘡毒。
- 引流階段:乳香、沒藥活血通滯,促進膿液外排。
- 斂瘡階段:枯礬收濕,防止餘毒滯留。
此方適合「邪盛正未虛」之證,以峻藥直攻病所,現代觀之可能與「化學清創」原理相似,但須注意其毒性限制。
總結
八珍錠體現古代外科「以毒攻毒」思維,通過劇毒藥物配伍,針對複雜瘡瘍的「腐、膿、瘀」三大病機,強調外治法的局部直接作用。其邏輯清晰,但用藥峻猛,需精準把握適應症。
傳統服藥法
朱砂5錢,雄黃5錢,沒藥5錢,乳香5錢,真番鹵8分(煅令煙盡),人言1錢(煅過),枯礬2錢,巴豆30枚(去油)。
上為細末,粳米飯為丸,如蕎麥大小,成錠,作線條亦可。
放入孔內,上用膏貼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八珍錠有毒,使用時應遵醫囑,不可擅自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八珍錠, 出處:《良朋匯集》卷五。 組成:朱砂5錢,雄黃5錢,沒藥5錢,乳香5錢,真番鹵8分(煅令煙盡),人言1錢(煅過),枯礬2錢,巴豆30枚(去油)。 主治:發背,癰疽,惡瘡,粉瘤,鼠漏,無名疔毒等瘡,瘡頭孔多,膿血不通,瘀肉不腐,腐肉不脫,漏管不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