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肉膏
HONG ROU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秘傳外科方·李防禦五痔方》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寒 (0.33)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紅肉膏中包含硃砂,主要原因有二: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硃砂性寒,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能夠有效改善血液循環,促進傷口癒合。
- 鎮靜安神,清熱解毒:硃砂性寒,能清心火,鎮心神,對於心煩失眠、神志不安等症狀,有一定的鎮靜安神作用。同時,硃砂也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輔助治療外傷感染。
因此,紅肉膏中加入硃砂,主要體現了中醫藥學中“以毒攻毒”的理念,以其毒性特性,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然而,硃砂屬於重金屬,使用需謹慎,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服用,避免過量使用引起中毒反應。
紅肉膏中加入乳香,主要基於其活血化瘀及消腫止痛的功效。
乳香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活血行氣、消腫止痛的功效,可以有效改善瘀血阻滯所引起的紅腫疼痛。對於紅肉膏所治療的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乳香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減輕疼痛,達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目的。此外,乳香還有生肌的作用,有助於傷口癒合。
紅肉膏方劑中加入白礬,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收斂止血: 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血的作用。紅肉膏常用於治療外傷出血、潰瘍等症,白礬的收斂作用有助於凝血止血,加速傷口癒合。
2. 清熱燥濕: 白礬亦具清熱燥濕之效。紅肉膏常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皮膚病,白礬可清熱燥濕,消腫止癢,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療效。
紅肉膏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主要成分常包括紅色的礦物質,如鉛丹(即硫化鉛,化學式 PbS),在中醫理論中,常被用於治療一些疾病。然而,鉛丹的使用在現代醫學中受到廣泛關注,因為鉛是一種有毒的重金屬,對人體的健康可能造成嚴重影響。
在中醫中,鉛丹被認為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主要用於某些癤瘡、腫毒等病症的外用或內服。然而,鉛的毒性使得其在療效與安全性之間存在衝突。過量的鉛可導致鉛中毒,影響中樞神經系統、腎臟等重要器官,甚至引起生命危險。因此,現代醫學提倡在使用中藥時,應謹慎選擇成分,並根據安全性和有效性進行調整。
總結而言,雖然鉛丹在傳統中醫中有其歷史根基,但基於現代科學認知,對其使用應加以限制與監控,以保障患者的健康安全。
在中藥方劑「紅肉膏」中,巴豆的使用是基於其強烈的攻下作用。巴豆性熱味辛,具有峻下逐水、消腫散結之功。雖然巴豆有毒性,但適當使用能夠幫助清除體內積滯,特別適用於治療腹脹、便秘等症狀。與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巴豆能夠增強方劑的攻下逐水作用,對改善腹脹和水腫非常有益。需要注意的是,巴豆的使用需極為謹慎,以避免產生副作用。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紅肉膏」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古籍記載,紅肉膏主要用於外科瘡瘍及痔瘡的治療,其組成雖未明確列出,但從文獻的應用描述,可推斷其具備清熱解毒、散瘀消腫、生肌斂瘡之效,並能促進傷口癒合。
治療原理分析: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古籍中提及紅肉膏多用於外傷或痔瘡治療,這些病症常伴隨紅腫熱痛等症狀,此乃熱毒蘊結所致。紅肉膏在這些情況下被使用,推測其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例如,《種福堂公選良方》記載,紅肉膏被用在刀傷縫合後,可見其用於處理外傷的紅腫熱痛。而《祕傳外科方》也提到紅肉膏應用於痔瘡,可見其對局部炎症反應的控制作用。
2. 散瘀消腫,促進氣血運行:
外傷或痔瘡常伴隨局部氣血瘀滯,導致腫脹疼痛。紅肉膏的另一重要功能在於散瘀消腫。透過活血化瘀,促進局部氣血循環,使瘀血散開,腫脹消退。這也解釋了為何古籍中常在刀傷處理或痔瘡治療中使用紅肉膏,這類病症都容易出現局部氣血不暢。
3. 生肌斂瘡,促進傷口癒合:
《種福堂公選良方》中提到,使用紅肉膏後,還會用「生肌長肉大藥膏」敷貼,可見紅肉膏雖非直接促生新肉,但能為生肌斂瘡創造良好條件。透過消除局部炎症、促進氣血循環,紅肉膏能幫助傷口創面潔淨,為後續新肉生長奠定基礎,加速傷口癒合。從《祕傳外科方》多次提到紅肉膏用於瘡瘍及痔瘡,並配合其他藥物使用,最終達到收功,也印證其在促進傷口癒合方面的重要作用。
應用範疇:
綜合古籍記載,紅肉膏主要應用於以下方面:
- 外傷: 用於刀傷、創傷等外傷處理,可消腫止痛、促進傷口癒合。
- 痔瘡: 用於內外痔的治療,可減輕痔瘡腫痛、促進創面癒合。
- 瘡瘍: 用於各種瘡瘍的治療,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為瘡瘍痊癒創造條件。
總結:
紅肉膏是一種具備多重功效的中藥外用方劑,主要通過清熱解毒、散瘀消腫、生肌斂瘡等作用,達到治療外傷、痔瘡及瘡瘍的效果。其治療原理符合中醫「消、散、補」的治病思路,先消除局部炎症,再促進氣血運行,最後助於傷口癒合。雖然組成尚未明確,但從古籍記載中可見其臨牀應用及療效。
傳統服藥法
辰砂1分,乳香半分(別研),白礬1兩,黃丹1分,巴豆3個,砒半兩(用白礬鋪底火煅,7分)。
上為細末,每用2錢,斑螫3個,香油1兩,同煎至斑螫、巴豆色赤為度,去二味,只用油調藥末成膏。
視痔大小貼之,1-2日1次。換藥至6-7日,若焦黑則不用塗,未破用催藥塗,已破用紙捻子任藥入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慎用。
-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遵醫囑。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紅肉膏, 出處:《秘傳外科方·李防禦五痔方》。 組成:辰砂1分,乳香半分(别研),白礬1兩,黃丹1分,巴豆3個,砒半兩(用白礬鋪底火煅,7分)。 主治:痔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