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二黃礬香散中包含白礬,主要原因有二:
- 燥濕止癢: 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燥濕止癢的功效。二黃礬香散主治濕熱蘊結所致的皮膚瘙癢、濕疹等症,白礬可有效清除濕熱,止癢止癢。
- 收斂生肌: 白礬還具有收斂生肌的作用,能促進皮膚癒合,減少滲出。二黃礬香散中加入白礬,可幫助修復受損的皮膚組織,加速痊癒。
總之,白礬在二黃礬香散中發揮著燥濕止癢、收斂生肌的作用,是該方劑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二黃礬香散中包含雄黃,乃因其性味辛溫,具有解毒殺蟲、燥濕止癢之效。
雄黃為硫化砷礦物,其毒性較強,但其藥性亦強,能有效治療濕熱所致的皮膚病,如濕疹、疥瘡、牛皮癬等。與其他藥材配合,能起到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使藥效更加顯著。
然而,雄黃藥性猛烈,需由經驗豐富的醫師辨證論治後纔可使用,切勿自行配藥服用。
二黃礬香散中加入硫磺,乃因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 殺菌止癢: 硫磺性溫燥,具有殺菌止癢之效,能有效抑制皮膚表面的細菌和真菌滋生,並減輕因濕熱或風熱所致的皮膚瘙癢症狀。
- 清熱解毒: 硫磺可清熱解毒,對於因熱毒引起的皮膚病,如濕疹、瘡瘍等,有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二黃礬香散中加入硫磺,可起到殺菌止癢、清熱解毒的作用,進一步提升方劑的療效。
二黃礬香散中加入乳香,主要基於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
乳香性溫,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在二黃礬香散中,乳香與黃連、黃柏、明礬等清熱解毒藥物配合,可促進炎症消退,緩解疼痛。同時,乳香還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組織修復,有助於疾病的康復。因此,乳香的加入,可以有效提升二黃礬香散的療效。
二黃礬香散中包含沒藥,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二黃礬香散主治熱毒壅盛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沒藥味苦辛,性溫,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有效緩解咽喉腫痛、口舌糜爛等症狀。
- 活血化瘀,生肌斂瘡: 沒藥還具有活血化瘀、生肌斂瘡的作用,可以促進炎症消退,加速傷口癒合,配合二黃礬香散中的其他藥物,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二黃礬香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婦人趾甲生瘡,惡肉突出,久不癒」。古代醫家認為,此證多因濕熱毒邪蘊結於足趾,導致局部氣血瘀滯、腐肉不化,甚或化膿潰爛,纏綿難癒。方中藥物以解毒殺蟲、燥濕斂瘡為主,兼能活血止痛,適用於濕熱瘀毒蘊結所致的趾甲瘡瘍。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皂礬(綠礬)
- 性味酸澀涼,主入肝、脾經,外用能「燥濕殺蟲、解毒斂瘡」。
- 本方以皂礬煎湯先浸洗患處,取其清熱燥濕、收斂惡肉之效,為後續藥粉滲透創造條件。
雄黃
- 辛溫有毒,功專「解毒殺蟲、燥濕祛痰」。
- 針對瘡瘍惡肉,可抑制毒邪蔓延,與皂礬協同增強燥濕解毒之力。
硫黃
- 酸溫有毒,外用能「殺蟲止癢、助陽祛濕」。
- 輔助雄黃化解濕毒,尤擅治療皮膚疥癬、惡瘡久爛。
乳香、沒藥
- 二者皆為活血止痛、生肌去腐之品,氣味辛香,能行氣血、消瘀滯。
- 在此方中調和局部氣血,促進惡肉脫落、新肌生長,緩解疼痛。
三、方劑配伍特點
- 外治專攻:全方以殺蟲解毒為主,輔以活血生肌,符合「腐去新生」的外科治療原則。
- 劑型設計:先以皂礬湯浸洗,軟化腐肉、清潔瘡面;後以藥末外搽,直接作用於患處,增強藥效滲透。
- 標本兼顧:雄黃、硫黃、皂礬針對濕熱毒邪(標),乳香、沒藥調和氣血(本),共奏祛腐生新之效。
此方體現了古代外科「以毒攻毒」與「活血生肌」並用的思路,適用於濕熱瘀毒互結的慢性瘡瘍,然須辨證明確方可取效。
傳統服藥法
皂礬末1兩(日曬夜露),雄黃2錢,硫黃1錢,乳香1錢,沒藥1錢。
上為末。
先以皂礬1兩煎湯浸洗,後搽此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慎重。
- 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二黃礬香散, 出處:《洞天奧旨》卷十引《醫方摘要》。 組成:皂礬末1兩(日曬夜露),雄黃2錢,硫黃1錢,乳香1錢,沒藥1錢。 主治:婦人趾甲生瘡,惡肉突出,久不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