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礬硫散中包含白礬,主要是因為白礬具有以下作用:
- 燥濕止癢: 白礬性寒、味酸澀,入肺經,具有燥濕止癢之效。對於濕疹、皮膚瘙癢等症狀,白礬能夠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 收斂止血: 白礬亦能收斂止血,對於外傷出血、潰瘍出血等,白礬可促進凝血,減少出血量。
礬硫散中,白礬與硫磺等藥物相配伍,共同發揮燥濕止癢、收斂止血的功效,用於治療濕疹、皮膚瘙癢、外傷出血等症狀。
礬硫散中含有硫磺,主要原因有二:
1. 殺菌止癢: 硫磺具有殺菌消炎作用,可抑制皮膚真菌和細菌的生長,有效治療皮膚病引起的瘙癢、紅腫等症狀。
2. 清熱解毒: 硫磺性寒,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可用於治療因溼熱、毒熱引起的皮膚病,如溼疹、瘡瘍等。
此外,硫磺與明礬等藥材配伍,可增強其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礬硫散中加入乳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乳香性溫,味辛,歸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礬硫散主要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瘀血腫痛等症,乳香可輔助活血化瘀,促進傷處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減輕腫痛,加速康復。
- 引藥入絡,增強療效:乳香氣味芳香,能引藥入絡,使藥力更易滲透到病變部位,發揮更強的治療作用。配合礬硫散中其他藥物,可更有效地治療跌打損傷等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礬硫散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肺風」及「酒渣鼻」,屬中醫外科皮膚病症範疇。古代醫家認為,肺開竅於鼻,肺經風熱或濕熱燻蒸,上聚於鼻部,可致局部紅赤、丘疹、膿皰(酒渣鼻),甚則皮膚粗糙如礪(肺風)。「礬硫散」外敷,旨在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直接作用于病灶,以袪除風熱濕毒。
組成與方義邏輯解析
枯礬(半兩):
性酸澀寒,具收斂固澀、燥濕解毒之效。外用可斂瘡止血,抑制皮膚滲液,針對酒渣鼻之紅腫滲出階段;其抗菌作用(現代觀點)有助控制局部感染。硫黃(半兩):
性溫有毒,外用能殺蟲疔瘡、袪風止癢。中醫認為其可「通陽氣、化積垢」,對於風熱鬱結於皮膚之瘡瘍,可破結散邪。現代藥理證實,硫黃與皮膚分泌物反應生成硫化物,具抗蟎、抗炎效果,尤適用於酒渣鼻(可能與毛囊蟎蟲相關者)。
配伍原理
- 寒溫並用:枯礬之寒涼制硫黃之溫燥,避免過度刺激,共奏清熱解毒、殺蟲止癢之效。
- 協同增效:硫黃攻邪散結,枯礬收斂固護,一散一收,調節皮膚局部微環境,抑制病理產物(如膿皰、充血)。
- 外用引經:以津液調敷,取其潤澤之性助藥力滲透,兼緩和藥性。「入丹染與色同」似為古代調劑技巧,可能藉色掩藥痕,兼丹劑輕揚之性引藥上行。
內外合治思路
配合內服「防風通聖散」,彰顯「表裏雙解」原則。該方解表清裏,宣通肺胃鬱熱,從內調理肺風病機;外敷「礬硫散」則直達病所,標本兼顧,符合中醫「整體—局部」治療觀。
總評
此方簡練,針對濕熱鬱表之證,以燥濕殺蟲為核心,配伍寒溫互制,體現古代外科用藥「峻藥緩用」之智慧。然其療效關鍵在於外敷與內服協同,方能全面疏風清熱、解毒療瘡。
傳統服藥法
枯礬半兩,硫黃半兩。
上為末。
入丹染與色同,用津調塗敷。內服防風通聖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礬硫散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礬硫散, 出處:《醫級》卷八。 組成:白礬、硫黃、乳香各等分。 主治:肺風,酒渣鼻。
礬硫散, 出處:《醫統》卷六十六。 組成:枯礬半兩,硫黃半兩。 主治:風熱上攻陽明經,面鼻紫色,風刺隱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