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黃杯

硫黃杯

LIU HUANG BEI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32

熱/寒比例

偏寒 (0.59)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2%
肝經 22%
大腸經 22%
肺經 11%
膀胱經 11%
腎經 11%
脾經
肝經
大腸經
肺經
膀胱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硫黃杯方劑中包含硫磺,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驅風止癢: 硫磺性溫燥,具有驅風止癢、殺蟲止痛的功效。對於風濕痺痛、皮膚瘙癢、疥瘡等病症,硫磺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療作用。
  2. 疏通經絡: 硫磺入肝經,具有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治療因經絡不通導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

因此,硫黃杯方劑中加入硫磺,可以有效地治療風濕痺痛、皮膚瘙癢等病症,並起到疏通經絡的作用。

硫黃杯方劑中加入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增強殺菌消炎效果: 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燥濕、解毒之效。與硫黃合用,可增強殺菌消炎的功效,尤其對濕熱瘡瘍、癬疥等皮膚病有較好的療效。
  2. 促進藥物滲透: 白礬能使皮膚毛孔收縮,並增加藥物滲透性,利於硫黃等藥物深入病竈,發揮更強的藥效。此外,白礬還具有收斂止血的作用,可防止傷口感染,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白礬的加入,可協同硫黃發揮更佳的療效,是硫黃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硫黃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婦人血海枯寒,赤白帶下」,核心病機為下元虛冷、陰陽失調所致之婦科疾患。

  • 血海枯寒:指婦人冲任虛寒,血海(子宮)氣血不足,溫煦無力,常見月經遲少、閉經、不孕等。
  • 赤白帶下:寒濕久滯,化熱夾雜,致帶下色赤(熱瘀)或白(寒濕),質稀或黏稠。

硫黃杯通過「清上實下,升降陰陽」之效,溫腎陽、散沉寒,兼以燥濕化瘀,從而調理冲任、固攝帶脈。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1. 藥物組成與特性

  • 石硫黃(無砂)

    • 性熱,味酸,有毒,歸腎、脾經。
    • 功效:補火助陽(溫腎命門)、散寒除濕(逐冷積)、殺蟲止癢(滅三蟲)。
    • 原理:其大熱之性直入下焦,驅散陰寒,使命門火旺,氣化得行,則血海得溫、帶脈得固。
  • 明礬(少許)

    • 性寒,味酸澀,歸肺、脾、肝、大腸經。
    • 功效:收斂固澀(止帶)、燥濕化痰(除帶下濕濁)、解毒殺蟲(輔硫黃滅蟲)。
    • 原理:與硫黃寒熱相制,防硫黃燥烈傷陰,並協同燥濕止帶,尤適赤白帶下之濕熱夾雜證。

2. 配伍邏輯

  • 升降陰陽
    • 硫黃性熱下沉,溫腎陽以「實下」;明礬輕浮上行,收斂痰濕以「清上」。二者一升一降,調和陰陽氣機。
  • 剛柔相濟
    • 硫黃大熱輔以明礬寒澀,既增強溫下之力,又防熱性過亢,達成「通九竅而不耗津」之效。
  • 煉製工法
    • 以胡桃擦碗(取其油脂潤燥)、土中埋藏(去火毒)、木賊打磨(緩和藥性),均為減毒存效之傳統手段。

3. 附加藥材變通

  • 朱砂(欲紅)
    • 增鎮心安神之效,適用於兼見心神不寧者。
  • 葡萄(欲青)
    • 取葡萄甘酸生津,緩硫黃之燥,適合陰虛夾寒者。

4. 治療原理

  • 溫陽化濕:硫黃為主,振奮下焦陽氣,蒸化寒濕,從根本改善血海枯冷。
  • 固澀止帶:明礬收斂濕濁,直接減少帶下分泌。
  • 殺蟲調癢:二者協同,滅陰部寄生之「三蟲」(如蟯蟲、滴蟲),間接助帶下癒合。

三、總結

硫黃杯以硫黃、明礬為核心,通過熱藥為主、寒藥為佐的「反佐配伍」,針對下焦虛寒、濕濁不化之證。其煉製工法講究毒性調控,而酒送服可助藥力溫行,契合「晨起空腹」人體陽氣初升之機,增強療效。然須辨證精確,非純寒或純熱者所宜。

傳統服藥法


石硫黃(無砂)、明礬少許。
清上實下,升降陰陽,通九竅,殺三蟲,除夢遺,悅容顏,解頭風,開胸膈,化痰涎,明耳目,潤肌膚,添精髓,蠲疝墜。
用瓷碗1只,以胡桃擦過,入石硫黃生溶成汁,加入明礬少許,以杖掠去綿,濾過,再入碗溶化,傾入杯內,蕩成杯,取出埋土中一夜,木賊打光用之,欲紅入朱砂;欲青則入葡萄,研勻同煮成。
每用熱酒2杯,清早空心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白帶陰道炎遺精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子宮頸炎頭痛多痰睪丸疼痛腫脹吞咽障礙赤白帶

相同名稱方劑


硫黃杯, 出處:《本草綱目》卷十一。 組成:石硫黃(無砂)、明礬少許。 主治:清上實下,升降陰陽,通九竅,殺三蟲,除夢遺,悅容顔,解頭風,開胸膈,化痰涎,明耳目,潤肌膚,添精髓,蠲疝墜。主治:婦人血海枯寒,赤白帶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