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銅片

紅銅片

HONG TONG PI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外科傳薪集》

熱性指數

26

寒性指數

21

熱/寒比例

偏熱 (1.24)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4%
脾經 18%
大腸經 18%
腎經 11%
肺經 7%
膀胱經 7%
心經 6%
胃經 6%
肝經
脾經
大腸經
腎經
肺經
膀胱經
心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紅銅片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硫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硫磺在中醫中被認為具有散寒祛濕、消毒排毒的功效。這使其成為治療一些由濕熱引起的皮膚疾病,如癤瘡、疔瘡等的理想成分。

其次,硫磺中的活性成分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新陳代謝,從而幫助改善局部血流,促進癒合,減輕炎症。這對於紅銅片的療效有著重要的輔助作用。

最後,硫磺的抗菌特性增強了方劑的排毒功能,可以有效抑制病原體的生長,進一步提升紅銅片在治療過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因此,硫磺的加入,不僅增強了紅銅片的療效,也使其在應對各類皮膚病變時更加全面。

紅銅片方劑中加入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收斂止血: 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血的功效,能有效控制出血,減少血量流失。
  2. 清熱解毒: 白礬亦具清熱解毒之效,能消炎止痛,緩解因外傷引起的紅腫熱痛,加速傷口癒合。

白礬與紅銅片配合使用,能發揮協同作用,達到止血、消炎、止痛的功效,對外傷出血、燒傷燙傷等症狀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紅銅片方劑中包含代赭石,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平肝潛陽: 代赭石性寒,味甘鹹,入肝經,具有平肝潛陽、鎮靜安神之功效。紅銅片常用於治療肝陽上亢、頭暈目眩、耳鳴耳聾、失眠多夢等症,代赭石可有效平息肝陽,改善頭部症狀。
  2. 止嘔降逆: 代赭石還具有止嘔降逆的作用。紅銅片中常加入代赭石,可有效緩解因肝陽上亢或脾胃不和引起的嘔吐、噁心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紅銅片主治「油膿窠瘡」,此類瘡瘍特徵為潰爛流膿、瘡面濕潤或滲出油性分泌物,可能伴隨局部紅腫、瘙癢或疼痛。古代醫家以「油膿」形容其濕熱黏滯之性,推測其病因與濕熱毒邪蘊結肌膚,或血熱夾毒所致。此方以錠劑外塗,直接作用於瘡面,旨在拔毒、燥濕、斂瘡。


組成與邏輯推理

1. 硫黃(4兩)

  • 性味功效:性溫,味酸,有毒。外用能殺蟲止癢、燥濕解毒,為治疥瘡、濕疹、頑癬之要藥。
  • 作用機理:硫黃遇皮膚分泌物後生成硫化氫與五硫磺酸,具抑制微生物與溶解角質之效,對「油膿」之濕熱瘡瘍,可燥濕拔膿、減少分泌物。

2. 明礬(2錢)

  • 性味功效:性寒,味酸澀,外用收斂止血、燥濕解毒。
  • 作用機理:其鋁離子能使蛋白質凝固,減少瘡面滲出,與硫黃協同強化燥濕斂瘡之力,且能輕度防腐。

3. 紅砒(5分)

  • 性味功效:性大熱,味辛酸,大毒。古籍載其「蝕惡肉、殺蟲瘡」,為強效腐蝕藥。
  • 作用機理:微量紅砒可腐蝕壞死組織,促進瘡面「去腐生新」,但須嚴控劑量以防傷正。

4. 土朱(1錢)

  • 考證:土朱或指代「代赭石」或「朱砂」。若為代赭石(赤鐵礦),性寒涼,可清熱涼血;若為朱砂,則能鎮心安神、解毒防腐。
  • 推測角色:此處可能取其色紅入血分,助清血熱或防腐,平衡硫黃、紅砒之溫毒。

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1. 以毒攻毒:硫黃、紅砒均為有毒之品,針對濕熱毒邪壅盛之瘡瘍,以毒性藥直接殺蟲解毒、蝕腐生肌。
  2. 燥濕收斂:硫黃配明礬,一溫一寒,共同燥濕斂瘡,減少膿液分泌。
  3. 劑型設計:熔化成錠後以香油調塗,緩釋藥性並保護瘡面,香油本身亦有潤膚、緩和刺激之效。
  4. 藥量比例:硫黃為主(4兩),明礬輔助(2錢),紅砒極少(5分),展現「重主藥、佐制毒」思路,確保療效同時降低風險。

此方體現中醫外治法「峻藥輕投」之智慧,針對頑固性濕瘡,以毒藥拔毒為核心,結合收斂與局部刺激,促瘡癒合。唯須注意,原方未載使用週期與禁忌,反映古代外治對個體差異的彈性應用。

傳統服藥法


硫黃4兩,明礬2錢,紅砒5分,土朱1錢。
上為細末,將藥入鍋內熔化,傾出,做成錠子。
每用以毛鉢用香油磨下,塗瘡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紅銅片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紅銅片, 出處:《外科傳薪集》。 組成:硫黃4兩,明礬2錢,紅砒5分,土朱1錢。 主治:油膿窠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