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擦無蹤
YI CA WU ZO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外科方外奇方》卷三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中性 (1.04)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一擦無蹤」中,加入血竭的用意,主要在於其活血化瘀及止血生肌的功效。
血竭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循環,加速瘀血消散。而「一擦無蹤」的目標,正是要快速消除傷口或皮膚問題,因此血竭的活血化瘀功能能加速傷口癒合。
同時,血竭亦具止血生肌之效,能幫助傷口快速止血,並促進傷口癒合,使傷口快速消失,達到「一擦無蹤」的效果。
中藥方劑「一擦無蹤」包含硫磺,主要原因有二:
一、 殺菌止癢: 硫磺具有殺菌、止癢、消炎功效,可有效抑制皮膚真菌感染,治療濕疹、癬症等皮膚病。
二、 祛除角質: 硫磺能軟化角質,促進老廢角質剝落,使皮膚光滑細嫩,達到「一擦無蹤」的功效。
然而,硫磺性溫燥,使用時需謹慎,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避免過度使用或長期使用導致皮膚損傷。
方劑「一擦無蹤」中包含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燥濕止癢:白礬性寒,味酸澀,具燥濕止癢之效。對於因濕熱所致的皮膚瘙癢、濕疹等症,白礬能有效地去除濕氣,減輕瘙癢。
- 收斂止血:白礬還具有收斂止血的作用。對於皮膚破損、出血等情況,白礬能促進傷口癒合,止血止痛。
因此,白礬在「一擦無蹤」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既能有效地解決濕熱引起的皮膚問題,又能促進傷口癒合,達到快速止癢、消腫、止血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一擦無蹤」為外用方,主治疥瘡、癬症及肥瘡(黃痂瘡)。此類疾患多因濕熱蟲毒蘊結肌膚,或風邪夾濕浸漬,導致皮膚瘙癢、潰爛、結痂。方中藥物皆具殺蟲解毒、燥濕止癢之效,符合古代對皮膚癬疥「以毒攻毒、祛腐生新」的治療思路。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 血竭(上血竭):活血散瘀、斂瘡生肌,助消退皮膚潰瘍與痂皮。
- 硫黃:解毒殺蟲、燥濕止癢,直接抑制疥蟎及真菌,為治疥癬要藥。
- 腰黃(雄黃):辛溫有毒,殺蟲燥濕,強化硫黃之力,針對濕熱蟲毒。
- 明礬:收斂消炎、燥濕解毒,減少滲液並抑制病菌繁殖。
配伍特點:
- 協同殺蟲:硫黃與雄黃均為礦物藥,毒性相須,增強殺滅皮膚寄生蟲之效。
- 油劑增效:以菜油為媒介,一則緩和礦物藥刺激性,二則油性助藥附著患處,延長作用時間。
- 外治直達:燒藥取油外擦,使藥力滲透痂皮下,針對疥癬潛伏之蟲毒濕邪。
治療機轉推論:
此方通過礦物藥的毒性(硫、砷成分)直接破壞病原體(疥蟎、真菌),搭配血竭修復皮損、明礬收斂濕瘡,形成「殺—斂—生」的治療鏈,符合中醫「祛腐生肌」之外治原則。
傳統服藥法
上血竭1錢,硫黃5分,腰黃5分,明礬5分。
上為細末,用青布裹藥作筒,浸真菜油內令透,鉗火上燒著,瓷盆盛油,待凝取擦。
外搽。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使用。
- 對本方過敏者禁用。
- 本方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一擦無蹤, 出處:《外科方外奇方》卷三。 組成:上血竭1錢,硫黃5分,腰黃5分,明礬5分。 主治:疥,癬,肥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