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白雪丸中添加硫磺,主要是基於其殺菌消毒和燥濕止癢的功效。
硫磺性溫,具有殺蟲止癢、解毒等作用,可治療因濕熱引起的皮膚病,如濕疹、癬症等。白雪丸通常用於治療皮膚病,而硫磺的加入可以有效地殺滅病菌,改善皮膚炎症,達到止癢、消腫的效果。
此外,硫磺還具有燥濕的作用,可以幫助乾燥濕氣,減輕皮膚病的濕氣困擾。因此,白雪丸中添加硫磺,對於治療皮膚病具有重要的作用。
白雪丸方劑中使用白礬,主要原因如下:
- 燥濕止癢: 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燥濕止癢的功效。白雪丸多用於治療濕疹、皮炎等皮膚病,白礬可有效去除濕氣,止癢止痛,促進皮膚恢復。
- 收斂止血: 白礬還具有收斂止血的作用,可幫助皮膚傷口快速癒合。白雪丸中加入白礬,可幫助止住皮膚病的滲出,減少炎症反應。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白雪丸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症狀
古文,白雪丸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症狀:
- 痰壅胸膈: 胸膈間痰濁壅塞,造成胸悶、嘈雜不適。
- 頭目昏眩: 頭暈目眩,視物不清。
- 頭目脹痛: 頭部及眼部脹痛。
- 精神懵冒: 精神不振,頭腦昏沉,如同酒醉一般。
- 傷寒頭痛: 外感風寒引起的頭痛。
- 頭偏痛: 可能是指偏頭痛。
- 痰飲積聚: 胸中痰飲積聚不消,導致咳嗽、嘔吐、食慾不振等。
治療原理
白雪丸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的祛痰、溫陽、散寒、清熱等理論。以下從藥物組成和古文記載來分析其治療原理:
1. 祛痰化濁:
- 半夏、天南星、白附子: 這些藥物均有燥濕化痰的功效,能有效清除胸膈間的痰濁,緩解胸悶、嘈雜等症狀。
- 滑石、石膏: 具有清熱利濕的作用,可以協助排除體內濕熱痰濁。
- 《蘇沈良方》 提到該方能治療“痰壅胸膈,嘈逆,及頭目昏眩困倦”,並指出服用後“如搴一重裘,豁然清爽,頓覺夷暢”,說明該方能有效祛除痰濁,使人感到清爽舒適。
- 《雞峰普濟方》 記載白雪丸治療“胸中痰飲積聚不消,咳嗽逆吐,飲食不下”,也說明其化痰的作用。
2. 溫陽散寒:
- 烏頭、附子: 具有溫陽散寒的功效,可溫通經絡,驅散寒邪。
- 硫磺: 具有溫經散寒的作用。
- 《聖濟總錄》 記載白雪丸用於治療“傷寒頭痛三日以里”,說明其具有一定的溫陽散寒作用,可緩解外感風寒引起的頭痛。
3. 清熱解毒:
- 石膏、硝石: 具有清熱瀉火的作用,可以緩解因熱邪引起的頭痛、頭暈等症狀。
- 白礬: 具有收斂解毒、燥濕化痰的作用。
4. 芳香開竅:
- 龍腦、麝香: 具有芳香開竅的作用,可以提神醒腦,緩解精神懵冒的症狀。
5. 其它輔助作用:
- 麻黃: 具有發汗解表的作用,可協助驅散外邪。
- 甘草: 具有調和藥性的作用。
- 薑臘茶、薄荷茶: 送服藥物,可溫中散寒,理氣和胃。
- 薑汁湯: 配合白雪丸使用,可增強溫陽散寒、化痰止嘔的作用。
總結:
白雪丸是一個多功能的方劑,其治療原理涵蓋了祛痰、溫陽、散寒、清熱、開竅等多個方面。通過多種藥物的配伍使用,該方能夠有效緩解痰濁壅塞、寒邪侵襲、熱邪上擾等原因引起的頭痛、頭暈、胸悶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硝石1兩, 硫黃1兩, 白礬1兩。
上以固濟了瓶子一所,先下消石,次下硫黃,後下白礬,其瓶蓋上留一小竅子,先掘一地坑,內更著水瓶子一所,坐令安穩,便將藥瓶坐於瓶上,用泥密固之,以慢火逼之,候竅中相次煙出盡,即卻泥之後,用大火熬令通赤,候冷,開瓶取出藥,於紙上攤,用甘草水灑地令濕,以盆合之,二日出火毒了,細研,用綠豆粉,以水調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丸,於食後以冷水送下。
本方方名,《醫方類聚》引作「白雪丹」。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白雪丸, 出處:《聖惠》卷四十。 組成:硝石1兩,硫黃1兩,白礬1兩。 主治:頭偏痛。
白雪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四。 組成:烏頭(去皮臍)、附子(去皮臍)、白附子、天南星、天麻、麻黃(去根節)、甘草(并生用)各等分。 主治:傷寒頭痛,3日以內。
白雪丸, 出處:《蘇沈良方》卷五。 組成:天南星(炮)1兩,烏頭(炮,去皮)、白附子(生)1兩,半夏(洗)1兩,滑石(研)1分,石膏1分,龍腦1分,麝香(研)1分。 主治:痰壅胸膈,嘈逆及頭目昏眩困倦,頭目脹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