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合掌散中含有馬兜鈴,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 馬兜鈴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利尿通淋的功效,對於熱毒壅盛、濕熱下注所致的泌尿系統感染、尿路結石等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 止咳化痰: 馬兜鈴還具有止咳化痰的作用,對於風熱犯肺、痰熱壅肺所致的咳嗽、氣喘等疾病也有一定的療效。
因此,合掌散中加入馬兜鈴,旨在發揮其清熱解毒、止咳化痰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合掌散中包含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燥濕止癢: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燥濕止癢的功效。對於因濕熱引起的皮膚病,如濕疹、皮膚瘙癢等,白礬可起到清熱燥濕、止癢止痛的作用。
- 收斂止血:白礬還具有收斂止血的作用。對於外傷出血,白礬可促進傷口癒合,減少出血量。
合掌散中白礬的加入,配合其他藥材,可有效治療濕熱引起的皮膚病,並起到止癢止血的效果。
合掌散方中包含硫磺,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殺蟲止癢:硫磺性溫燥,具有殺蟲止癢之效,可用於治療因蟲咬、皮膚病引起的瘙癢症狀。
2. 燥濕祛風:硫磺性燥,能燥濕祛風,對於濕邪所致的皮膚病,如濕疹、蕁麻疹等,有較好療效。
合掌散中硫磺的運用,需根據患者病情及體質進行調整,避免過量使用,以免產生不良反應。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合掌散」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諸般疥癩瘡」,即皮膚疥瘡、癬疹、頑癩等瘙癢糜爛之症,多由風濕熱毒鬱結肌膚,或蟲邪浸淫所致。其用法強調「外治法」,以藥末調香油塗手心,通過鼻嗅藥氣與掌心緊捧外腎(陰囊)的獨特途徑,引藥效直達病所,具殺蟲止癢、祛風燥濕之效。
二、組成藥物與方義邏輯
殺蟲攻毒為核心
- 硫黃:燥濕殺蟲,為治疥癬要藥,直接針對寄生蟲體。
- 枯白礬:收斂燥濕,解毒止癢,輔助硫黃增強殺蟲效果。
- 全蠍、地龍:通絡解毒,息風止癢,深入血絡搜剔濕毒。
祛風除濕止癢
- 白芷、海桐皮:辛散祛風、燥濕止痛,改善皮膚濕爛瘙癢。
- 青葙子:清肝明目,兼散皮膚風熱,古代亦用於風癢瘡疹。
辛香透絡引經
- 草烏:祛風逐濕,開痹通絡,其辛烈之性助藥力透達肌膚。
- 麝香:芳香走竄,通徹表裡,引諸藥直透病所。
- 檳榔:行氣破滯,傳統認為能「殺三蟲」,輔助消積驅邪。
三、治療原理推論
特殊給藥途徑
- 手心屬「勞宮穴」,為心包經所主,與心神相關。塗藥後摩擦生熱,激發藥氣,再經鼻嗅使藥性上達心神,下通經絡。
- 外腎(陰囊)為肝經所絡,且皮膚薄嫩易吸收,以手心緊捧可引藥力直入肝經血分(肝主藏血,疥癩多與血分濕熱相關)。
協同效應
- 硫黃、枯礬殺蟲燥濕為君;全蠍、地龍搜風通絡為臣;白芷、草烏等祛風止痛為佐;麝香、檳榔行氣透藥為使。全方集「殺蟲-祛風-通絡-透藥」於一體,標本兼治。
四、合理性與特點
此方體現古代「內病外治」與「循經用藥」思維,借手心與外腎的經絡聯繫,結合嗅吸與外敷雙重作用,使藥力速達病所。硫黃、枯礬等對疥蟲確有殺滅作用,而麝香、草烏等辛烈之品能開泄毛孔,促進藥物滲透,符合皮膚病外治邏輯。然其用法特殊,反映古人對經絡傳導與藥氣感應的獨特認知。
傳統服藥法
檳榔4個,全蠍2個,白芷4塊,草烏(大者)2個,地龍4錢,青箱子1合,海桐皮1錢,枯白礬指大2塊,硫黃指大2塊,麝香1字。
上為末,和勻,香油調開。
臨睡時,先於兩手心上塗藥搽熱,用鼻嗅得心中覺有硫黃氣,似此依前3次畢,第4次需時要多,然後以原塗藥之兩手心,合著捧外腎睡,不可放開,睡熟為度。重者不過3-5度即愈,更再不發。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合掌散有毒,不可過量服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
- 服用合掌散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合掌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一。 組成:檳榔、硫黃。 主治:腎臟生瘡。
合掌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八○引《仁存方》。 組成:羌活2錢,獨活2錢,硫黃2錢,輕粉2錢。 主治:疥瘡。
合掌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八○。 組成:(艹閭)茹2兩,蛇床子2兩,苦參2錢,生硫黃1錢,雄黃1錢,輕粉1錢。 主治:疥瘡。
合掌散, 出處:《急救仙方》卷五。 組成:馬兜鈴子1兩(半生半熟,爲末),白礬2錢半,硫黃3錢(2味别研)。 主治:諸般疥癩瘡。
合掌散, 出處:《青囊立效秘方》卷一。 組成:吳萸2錢,升底3錢,朝腦1錢,西丁3錢,銅綠1錢5分,白胡椒2錢5分,掃盆1錢。 主治:疥瘡,膿窠。
合掌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八○引《簡易方》。 組成:檳榔4個,全蠍2個,白芷4塊,草烏(大者)2個,地龍4錢,青葙子1合,海桐皮1錢,枯白礬指大2塊,硫黃指大2塊,麝香1字。 主治:腎瘀氣毒,兩腿入骨癢痛,兩膀內疥瘡,兩手膿瘡下,指縫露白,每日疼痛不可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