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鉛紅散中加入硫磺,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增強殺菌消毒功效: 硫磺具有殺菌消毒作用,可以有效抑制細菌和真菌的生長。與其他藥材配合使用,可增強藥方的整體殺菌消毒效果。
- 改善藥物性狀: 硫磺本身具有較強的吸附能力,可以吸附其他藥物的有效成分,幫助藥物更好地與病竈接觸,提高藥效。同時,硫磺也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加速藥物吸收。
鉛紅散中加入白礬,主要是為了其收斂止血的作用。
白礬性寒,味酸澀,入肺、脾經,具有收斂、止血、燥濕、解毒的功效。在鉛紅散中,白礬可以收斂血管,減少滲出,達到止血的目的。
此外,白礬還具有殺菌作用,可以抑制細菌感染,進一步促進傷口癒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鉛紅散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鉛紅散主治「風熱上攻陽明經絡,面鼻紫赤刺癮疹」,屬中醫「肺風」範疇。此證多因風熱邪氣侵襲陽明經(主面部),導致經氣壅滯,血熱鬱於肌表,表現為面部潮紅、紫赤、痤瘡或癮疹(類似風團疹癢)。其病機核心為「風熱鬱肺,上蒸頭面」,常伴見毛孔粗大、皮脂分泌過盛等症狀。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 舶上硫黃:性溫有毒,外用能殺蟲止癢、溶解角質。硫黃揮發成分可抑制皮脂腺分泌,傳統用於疥癬、濕疹,在此方中針對「紫赤刺癮疹」之熱鬱肌表。
- 白礬灰(煅白礬):性寒收澀,具燥濕解毒之效,能收斂毛孔、減少滲出,與硫黃一溫一寒,制約硫黃燥烈之性,共奏清熱斂瘡之功。
- 黃丹(鉛丹):少許外用可解毒生肌,其色赤能「染與病人面色同」,可能含古代「以形治形」思維,同時鉛丹收澀,助固定藥效於患處。
配伍特點:
硫黃與白礬灰配伍形成「溫清並用」,硫黃開泄毛孔、祛風殺蟲,白礬灰收斂清熱,調節皮脂。佐以黃丹引藥入膚,加強局部作用。全方以外用「清泄陽明鬱熱」為主要路徑,直接作用於面部風熱鬱結之病所。協同防風通聖散之原理
原方強調配合內服「防風通聖散」,此為表裡雙解劑,能疏風清熱、通腑瀉火(含大黃、石膏等),與鉛紅散形成「內清外透」之勢:- 內服方解表裡之熱,從臟腑根除風熱上攻之源;
- 外用方直挫肌表之鬱火,標本同治以「速效」。
總結:鉛紅散透過局部清熱、斂瘡、調節皮脂,針對陽明風熱的「標證」,其組方反映古代「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思維,結合內服方共成體系,適應證側重於實熱型面部皮膚病。
傳統服藥法
舶上硫黃半兩,白礬灰半兩。
上為末,入黃丹少許,染與病人面色同。
每上半錢,津液塗之,洗漱罷及臨臥再上。服防風通聖散速效。
方中舶上硫黃用量原缺,據《丹溪心法》補。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麻疹
相同名稱方劑
鉛紅散, 出處:《宣明論》卷三。 組成:舶上硫黃半兩,白礬灰半兩。 主治:風熱上攻陽明經絡而致肺風,面鼻紫赤刺癮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