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礬散

硫礬散

LIU FAN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仙拈集》卷二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42

熱/寒比例

(0.24)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1%
肝經 21%
大腸經 21%
肺經 12%
膀胱經 12%
腎經 9%
脾經
肝經
大腸經
肺經
膀胱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硫磺散中加入硫磺,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殺菌止癢: 硫磺性寒,具有殺菌止癢之效。對於皮膚表面的細菌感染,例如濕疹、疥瘡等,硫磺能有效抑制細菌生長,減輕炎症,達到止癢的效果。
  2. 燥濕止癢: 硫磺味辛,能燥濕止癢,對於因濕氣重引起的皮膚瘙癢,例如風濕性關節炎、皮膚過敏等,硫磺能有效去除濕氣,達到止癢的效果。

因此,硫磺作為硫磺散的主要成分,能夠有效治療皮膚感染和濕氣引起的皮膚瘙癢,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藥物。

硫礬散中包含白礬,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1. 燥濕止癢: 白礬性寒涼,味苦澀,具有燥濕止癢之功效。對於濕疹、皮膚瘙癢等症狀,白礬能有效去除濕氣,止癢止痛。
  2. 收斂生肌: 白礬具有收斂生肌的作用,可促進傷口癒合。對於皮膚潰瘍、濕疹等導致的皮膚損傷,白礬能促進創面收斂,加速癒合。

綜上,白礬在硫礬散中發揮着燥濕止癢、收斂生肌的功效,爲治療溼疹、皮膚瘙癢等皮膚病提供有效幫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硫礬散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此方見載於古代醫籍,主治「面紫風刺瘾疹」,即面部現紫暗色斑疹、風瘡或瘙痒性皮膚病變。其機理可溯源於以下兩方面:

  1. 病名考證
    「風刺」多因風邪襲表,鬱而化熱,與濕毒搏結肌膚;「瘾疹」則屬風熱或風濕相搏所致之皮表突起疹塊。而「面紫」提示局部氣血滯澀,或兼血熱鬱結,反映表邪未解、經絡壅滯之象。

  2. 治則取向
    硫黃與枯礬相伍,一溫一斂,共奏殺蟲止癢、燥濕解毒之效。古代醫家以此方調蜜外塗,借蜜之潤性緩和藥性,並助藥力吸附於患處,針對風毒濕熱蘊結於面之證。


組成藥物與配伍邏輯

  1. 硫黃(石硫黃)

    • 性味:溫,酸,有毒。歸腎、大腸經。
    • 古用解析:本草載其「殺蟲止癢,燥濕祛風」,尤善治疥癬濕瘡。其溫通之性可破陰邪凝滯,改善局部氣血壅塞所致之「面紫」;殺蟲之功則直擊風刺瘾疹可能夾雜之蟲毒(古人視皮膚病與蟲積有關)。
  2. 枯礬(煆白礬)

    • 性味:寒,酸澀,無毒。歸肺、脾、肝經。
    • 古用解析:《本草綱目》言其「燥濕解毒,收斂瘡面」,能斂瘡止癢、吸附濕滯。其寒性可制硫黃溫燥,酸澀之性收斂瘡疹滲液,對於濕熱型瘾疹或潰爛性風刺尤為適宜。
  3. 配伍核心

    • 一溫一寒:硫黃之溫通佐枯礬之寒收,調和藥性以防過燥或過涼。
    • 一散一斂:硫黃宣散風邪,枯礬收澀斂瘡,共成「開闔有度」之勢,使邪去而肌膚得固。
    • 蜜調增效:蜂蜜潤澤,既可緩和硫黃刺激,又能黏附藥末、延長藥效,契合面部嬌嫩之需。

治療原理推演
此方針對「風毒濕熱鬱表」之病機而設:

  • 殺蟲止癢:硫黃直接抑制皮膚寄生蟲或微生物(古人所謂「蟲」),枯礬協同抗菌,減少局部刺激。
  • 燥濕解毒:枯礬吸收滲液、收縮瘡面,硫黃溫化濕濁,二者破除濕熱膠結之邪。
  • 行血祛瘀:硫黃之溫通或可促進面部血行,改善「面紫」之氣血瘀滯現象。

適用延伸
按藥物特性推測,此方或可旁治濕疹、脂溢性皮炎、輕度疥瘡等屬濕熱鬱表者,然須嚴格遵循古法外用,不可內服。

傳統服藥法


硫黃、枯礬各等分。
上為散。
用蜜調塗面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麻疹濕疹

相同名稱方劑


硫礬散, 出處:《仙拈集》卷二。 組成:硫黃、枯礬各等分。 主治:面紫風刺癮疹。

硫礬散, 出處:《中醫皮膚病學簡編》。 組成:硫黃93g,枯礬93g,煅石膏500g,青黛31g,冰片6g。 主治:急性濕疹,初起(疒咅)皰,繼之破裂,潰爛流水,浸淫成片,瘙癢異常。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