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代醫學觀點看濕疹
從中醫的觀點看濕疹
濕疹絕對是困擾中國人千年以上的疾病,古代相關的紀錄非常多,類似的名詞也不少,例如掌心風、浸淫瘡、白屑風、面遊風、四彎風、掌心風、血風瘡、旋耳瘡、浸淫瘡、血風瘡、頑癬、螞蟻窩...等。
不論這些疾病是什麼名稱,背後的原因似乎都是類似的,中醫認為濕疹是一種由風邪、濕邪、熱邪、血瘀等因素所引起的皮膚病,依序理解如下
- 風邪:風的特性是輕浮且好動,容易侵入皮膚,導致皮膚發癢和紅腫。
- 濕邪:濕的特性是粘稠,會阻塞血液和氣的流通,容易積聚在皮膚下,造成皮膚有液體滲出和腐爛。
- 熱邪:熱的特性是乾燥和強烈,可以燒灼皮膚,導致皮膚乾燥和裂開。
- 血瘀:血瘀是指血液和氣的流動不順暢,積壓在經絡中,造成皮膚出現青紫斑點和疼痛。
從季節來理解
看到上面的這4種原因,就可從季節來理解來推斷出,春夏季節很容易出現濕疹。
因為春季屬木,位於東方,在六氣為「風」,夏天又是濕邪好發的季節,所以進入春季、夏季之後,就很容易出現濕疹。
這個現象從雲端中醫會員的觀察可以完全證實,每年進入夏季之後,就陸續有會員會分享自己出現濕疹,在進入冬季之後又會自然痊癒。
連續觀察了很多年都是一樣,可見濕疹是一種季節性的現象,與季節高度綁定。
秋冬季節也有機會出現濕疹,主要的原因會是體內寒氣重,血虛所造成的,因此濕疹也不限定只有春夏季節,只是春夏季節出現的機率較高。
從五臟經絡理解
傳統中醫認為,濕疹的形成是因為人體無法正常吸收的油脂和廢物造成了體內濕氣積聚,這些原本應該透過泌尿道或大腸排出體外的物質,因為泌尿系統或排泄器官功能障礙而無法被正常排除。
有些人因為脾胃功能衰弱無法進行正常的新陳代謝體內的濕氣。因此,這些濕氣只能通過「皮膚」來排出,如果皮膚的毛細孔被閉鎖或代謝異常,就可能誘發濕疹。
所以,濕疹可以說只是一種身體排毒的現象,不要把它視為是一種很嚴重的疾病,所謂的濕疹只不過是排毒的能力很差的一種現象而已。
所以很多醫家都認為,濕疹只是一個排毒反應,只要人體的毒素可以從其他地方排走,就不會有濕疹問題了。
因此,如果有一個人的肺臟、大腸狀態不佳,或是脾胃功能不佳,或是以前得到傷寒感冒沒有處理好,造成皮膚毛細孔的代謝有問題,就很容易得到濕疹。
直接觀察進入夏季最容易出現的經絡型態,也可以找出線索。進入夏季之後,最常看到的就是肺經、大腸經、肝經、胃經與三焦經出現實證,脾經、膀胱經虛證。
就經絡來理解,就是肺經、大腸經異常,脾胃不協調,體內火氣大(火熱邪),加上夏季的濕氣(濕邪)。
同時,夏季皮膚打開又吹冷氣,很容易讓風邪進入體內,因此完美塑造出濕熱的濕疹狀態,也難怪春夏季節容易出現濕疹了。
因此傳統中醫面對濕疹,主要治療方法是清熱解毒瀉火、瀉大腸、調和肝脾、健脾燥濕利水...等等,依照每個人不同的狀況調整「內環境」,濕疹就會自然改善。
從生活習慣理解
上面提到的大腸經、胃經與三焦經實證,在雲端中醫提到的「寒熱指數」中是屬於「熱性」的指標。
也就是說,如果有一個人體內很熱的話,在夏季就很容易出現濕疹。
一個人要怎麼出現體內很熱,最快的方法就是吃很多燒烤、油炸類食物,如果再加上體內濕氣很重,就很容易冒出濕疹。
那如果有一個人經常喜歡吃冰品,會不會吃出現濕疹?這也是會的,因為經常吃冰的人,身體很容易累積寒氣、濕氣。
由於濕疹,有一定比例就是體內的濕氣很重,有一些會員就發現,運用「熱吹風機」、「遠紅外線儀器」、艾灸來熱療一些特定的穴位,確實可以改善濕疹。
除了在出現濕疹的地方吹熱風之外,也可以吹肺經、大腸經的穴道(例如魚際、曲池、尺澤、天府穴),或是吹大椎穴或整個背後膀胱經,或是脾經的血海穴,都可以改善濕疹。
在食物或中藥方面,可以參考77老大提出的一些食療方法改善濕疹,也可以運用外用擦洗的方法,可參考下面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