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味敗毒散

Shi Wei Bai Du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華岡青州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3.4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9%
肝經 13%
脾經 13%
心經 10%
胃經 9%
腎經 7%
心包經 7%
膽經 7%
膀胱經 7%
三焦經 3%
肺經
肝經
脾經
心經
胃經
腎經
心包經
膽經
膀胱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十味敗毒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1. 調和藥性: 十味敗毒散藥性偏寒,而甘草性甘溫,能夠緩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性過於傷脾胃。
  2. 解毒增效: 甘草具有解毒、緩和藥物毒性及增強藥效的作用,可以幫助其他藥材發揮更好的功效,更有效地治療疾病。

此外,甘草還能起到補脾益氣的作用,有助於提升患者的體質,增強抵抗力。因此,甘草在十味敗毒散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既可以調和藥性,又可以解毒增效,還能增強療效。

十味敗毒散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和胃降逆:生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能溫中止嘔,降逆止呃。十味敗毒散中加入生薑,可緩解藥物對脾胃的刺激,避免出現噁心、嘔吐等不適,使藥物更易於吸收和發揮療效。
  2. 解毒增效:生薑具有解毒作用,可減輕藥物毒性,並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十味敗毒散中加入生薑,可增強藥物的解毒功效,提高治療效果。

十味敗毒散中包含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解鬱,和解表裡: 柴胡具有疏肝解鬱、升陽舉陷之功效,可解表寒邪,和解表裡。 十味敗毒散用於治療溫病初起,表裡俱虛,邪鬱於內,症見發熱、頭痛、惡寒、無汗、胸悶等,柴胡可疏肝解鬱,使氣機疏泄,邪氣得以宣洩,達到解表散寒、和解表裡的效果。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十味敗毒散中其他藥物如黃芩、連翹清熱解毒,板藍根、桔梗清熱利咽,柴胡配合這些藥物,可以增強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效果,使藥效更加全面,更好地治療溫病初起。

十味敗毒散中加入川芎,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疏散風熱,清熱解毒:川芎味辛、性溫,入肝、膽經,具有疏散風熱、活血止痛之效。十味敗毒散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熱、溫毒熾盛所致的發熱、頭痛、咽喉腫痛等症狀,川芎能疏散表邪,引熱外出,並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毒素排出,起到清熱解毒的作用。

二、活血化瘀,止痛止癢: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有助於緩解因風熱毒邪入侵而引起的皮膚紅腫、疼痛、瘙癢等症狀。

十味敗毒散中包含獨活,主要是因為獨活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1. 祛風濕,止痛: 獨活性溫,入肝經,可祛除風寒濕邪,並止痛消腫,與方中其他藥物如羌活、防風等相輔相成,共同達到祛風除濕、止痛的效果。
  2. 解毒消腫: 獨活還具有一定的解毒消腫功效,能協助其他藥物如黃芪、當歸等,共同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

因此,獨活在十味敗毒散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能協同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風寒濕邪侵襲所致的表寒裏熱、頭痛、肢體痠痛等症狀的功效。

十味敗毒散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解表散寒: 防風性味辛溫,歸肺經,具有解表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十味敗毒散用於治療風熱犯肺、邪毒壅盛所致的各種熱毒病症,防風可辛溫解表,散寒解毒,助以疏散外邪,緩解初期症狀。

二、協同解毒: 防風善於祛風解表,與其他藥材如黃芩、連翹、板藍根等協同作用,共同起到解毒散邪、清熱瀉火的作用,增強方劑整體的解毒功效,使治療效果更顯著。

十味敗毒散中包含茯苓,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滲濕: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十味敗毒散主要治療溫熱病邪蘊結肌膚,症見發熱、咳嗽、咽痛等。茯苓能利水滲濕,有助於將體內積聚的濕熱之邪排出,減輕患者的不適症狀。
  2. 健脾益氣: 茯苓能健脾益氣,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利於患者恢復。溫熱病邪侵襲人體,容易導致脾胃功能減弱,影響機體正氣。茯苓能健脾益氣,增強正氣,有助於抵抗病邪,促進機體康復。

十味敗毒散中加入桔梗,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宣肺利咽: 桔梗味苦辛,性平,歸肺經,具有宣肺、利咽、排膿的作用。十味敗毒散主治外感風熱,肺氣不利,咽喉腫痛等症,而桔梗能幫助宣散肺氣,解除咽喉腫痛,使藥物更易到達病竈。
  2. 引藥上行: 桔梗有開宣肺氣、引藥上行的功效。 十味敗毒散中多為清熱解毒之藥,桔梗可以引導這些藥物上行至肺部,發揮其解毒、消炎的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十味敗毒散中包含荊芥,主要原因有二:

  1. 疏散風熱: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熱、解表止痛的功效。十味敗毒散主要用於治療風熱感冒、溫病初起等症,荊芥可有效緩解發熱、頭痛、鼻塞等症狀,起到清熱解表的作用。
  2. 透疹止癢:荊芥還具有透疹止癢的作用,可以促進疹子的透發,緩解皮膚瘙癢。十味敗毒散除了治療風熱感冒外,也能用於治療麻疹、風疹等疾病,荊芥可協助疹子順利透出,減輕患者的痛苦。

主治功效


十味敗毒散:組方、原理與古今論述

組成

十味敗毒散,顧名思義,由十味藥材組成:

  • 甘草:調和諸藥,解毒止痛
  • 生薑:發汗解表,溫胃止嘔
  • 柴胡:疏肝解鬱,升陽退熱
  • 川芎:活血行氣,止痛止血
  • 獨活:祛風除濕,散寒止痛
  • 防風:發汗解表,祛風止痛
  • 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安神
  • 桔梗:宣肺利咽,化痰止咳
  • 荊芥:發散解表,祛風止癢
  • 樺皮:排毒消腫 (此為後世加入,原方為荊防敗毒散)

方義與治療原理

十味敗毒散的組方原則,體現了中醫「扶正祛邪」的治療思想。方中藥物可分為以下幾類:

  1. 解表散寒:荊芥、防風、生薑,發汗解表,祛除肌表風寒之邪,為治療外感病之常用藥。
  2. 祛風除濕:獨活,善於祛風除濕,治療風濕痹痛,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肢體疼痛有良效。
  3. 活血行氣:川芎,活血行氣,既能祛瘀止痛,又能疏通經絡,使氣血暢通。
  4. 疏肝解鬱:柴胡,疏肝解鬱,暢達氣機,使肝氣條達,有助於氣血運行。
  5. 利水滲濕: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安神,可將體內濕邪排出,並有助於脾胃功能的恢復。
  6. 宣肺利咽:桔梗,宣肺利咽,化痰止咳,對於肺氣不宣引起的咳嗽、咽喉腫痛有治療作用。
  7. 調和諸藥:甘草,調和諸藥,緩和藥性,並有解毒止痛之效。
  8. 排毒消腫:樺皮,後世醫家認為其具有排毒消腫之功,故加入本方以增強療效。

綜合而言,十味敗毒散通過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活血行氣、疏肝解鬱、利水滲濕、宣肺利咽等多種途徑,達到扶正祛邪、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的目的,從而治療各種瘡瘍腫毒、風濕痹痛等疾病。

古今論述與比較

關於十味敗毒散的組成,古籍中存在不同看法:

  • 《先哲醫話》/淺田宗伯 記載,永田德本、曲直瀨道三等醫家常用樺皮,並認為其有排毒之效。淺田宗伯本人則認為,單用樺皮更為恰當。
  • 拙軒 則指出,青洲翁在荊防敗毒散的基礎上加入樺皮,命名為十味敗毒散,作為治療諸瘡的常用方劑。

從以上記載可以看出,十味敗毒散的演變過程:

  1. 荊防敗毒散:原方由荊芥、防風等藥組成,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寒。
  2. 加入樺皮:後世醫家在原方基礎上加入樺皮,認為其具有排毒消腫之效,從而增強了方劑的治療範圍,使其可以治療瘡瘍腫毒等疾病。

因此,現代臨牀常用的十味敗毒散,實際上是在荊防敗毒散基礎上的加味方。樺皮的加入,使得本方不僅能治療外感風寒,還能用於治療瘡瘍腫毒,體現了中醫方劑的靈活性和發展性。

臨牀應用

十味敗毒散臨牀上常用於治療:

  • 各種瘡瘍腫毒:如癰、癤、疔、瘡等,具有消腫止痛、排毒生肌之效。
  • 風濕痹痛:如肢體關節疼痛、腫脹、麻木等,具有祛風除濕、活血止痛之效。
  • 皮膚病:如濕疹、蕁麻疹等,具有祛風止癢、清熱解毒之效。
  • 感冒:由於其具有解表散寒之功,也可用於治療外感風寒引起的感冒。

注意事項

  • 十味敗毒散藥性偏溫,故陰虛火旺者慎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及年老體弱者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 服藥期間忌食辛辣刺激、油膩厚味之品。
  • 如服藥後出現不適,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師。

總結

十味敗毒散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中藥方劑,其組方嚴謹,療效顯著,臨牀應用廣泛。通過對其組成、原理、古今論述的分析,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瞭解中醫的治療思想和方劑的演變規律。在使用本方時,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辨證施治,並注意相關事項,以確保用藥安全有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使用前應諮詢醫生,以免出現不良反應。

相關疾病


皮膚搔癢眼睛癢麻疹怕冷發燒及發冷舌苔黃膩蕁麻疹濕疹異位性皮膚炎乳腺炎中耳炎麥粒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