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防敗毒散

Jin Fang Bai Du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8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1%
肝經 16%
脾經 12%
胃經 10%
膀胱經 9%
腎經 7%
心經 6%
心包經 4%
膽經 4%
三焦經 2%
大腸經 2%
肺經
肝經
脾經
胃經
膀胱經
腎經
心經
心包經
膽經
三焦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2-08-25

主治功效(症狀或疾病)


舌象舌苔白膩

疼痛脖子(頸項)酸痛,全身酸痛,背痛,眼睛紅痛,咽喉痛,腹股溝痛,頭痛

症狀咳嗽,發燒及發冷,腹瀉,鼻塞,皮膚搔癢,多痰,皮疹紅疹,全身性水腫,打噴嚏,不易流汗,吞咽障礙,噁心反胃,皮膚瘀血斑疹,面色發紅,怕冷

現代疾病結膜炎,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流感),原發性高血壓,慢性鼻炎,牛皮癬,類風濕性關節炎,異位性皮膚炎,支氣管炎,二尖瓣狹窄,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麻疹,癤和癰,慢性腎衰竭,心包炎

方劑介紹


荊防敗毒散

荊防敗毒散原本並不是熱門方劑,而在新冠疫情期間,因為台灣地區紅翻天的「清冠一號」,讓這個方劑頓時熱門起來,因為此方就是以張時徹所輯《攝生眾妙方》中之「荊防敗毒散」為處方基礎。

要理解荊防敗毒散之前,就要先理解更早之前的「敗毒散」,主要功效是:散寒去濕,益氣解表。體內有寒去寒、有濕去濕,氣虛的人益氣扶正!

所謂的「毒」,有些人認為是「熱盛成毒」或「火盛成毒」,而必須「清熱解毒」。若就此方原本成立的原因,指的是外在之邪(風寒濕、疫癘之氣),敗毒就是培養正氣,發散、去除體內邪毒的意思。

此方劑並不是基於《傷寒論》「六經辨證」的方劑,是因為南方濕熱,如果一個人原本就「氣虛」,則不能運發汗的方法來退燒,又「外感風寒濕」邪,所導致的「氣虛外感表證」的時候就可以運用

由於外來的風、寒、濕侵犯肌衛表,出現正邪交爭,所以怕冷、發燒、無汗。由於寒濕鬱滯經絡與全身肌肉,體內氣血運行不暢,所以頭痛、脖子痛、全身酸痛。

由於肺主皮毛,皮表因為外寒閉塞,肺氣鬱而不宣,津液凝聚成痰,所以咳嗽有痰、鼻塞、聲音變重。濕滯體內,所以胸膈痞悶、舌苔白膩,脈浮無力。

此方運用荊芥、防風為君藥,取其辛溫而收散風邪,以達解表的目的。「羌活」「發汗散表,透關利節」古人認為這是治療感冒的「仙藥」,尤其可以治療「風寒濕邪,頭痛項強,遍身百節骨疼」這是從去除體內濕氣來改善。

而「獨活」也是「祛風通絡之主藥」能夠宣通百脈,調和經絡,通筋骨而利機關,所以古人遇到「寒濕邪」嚴重之痹痛,是「不可少之藥」。

羌活與獨活這兩藥經常一起被運用,所謂「合而用之,上下結合,通治一身風寒濕之證」,效果非常好。

此外運用川芎行氣活血且祛風,柴胡疏肝解肌。桔梗開宣肺氣而止咳,枳殼理氣寬胸而利胸隔,前胡善於降氣化痰,與桔梗、枳殼同用化痰作用更為顯著。配合茯苓滲濕健脾,改善生痰之源(脾)。痰濕去除之後,胸悶、咳嗽、多痰就會改善。以生薑、薄荷為引,以協助解表之力。

敗毒散首載於《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方劑組成以羌活、獨活、川芎等與人參配伍,體現了益氣解表,疏風祛濕之法,對後世影響很大。後人以此方進行許多變化。

例如「加味敗毒散」,以本方加蒼朮、大黃以瀉熱燥濕。「人參敗毒散」,以本方去獨活、生薑、柴胡、甘草,加黃連、黃芩、枙子、生地、當歸、陳皮等清熱燥濕,涼血活血之品。「羌活敗毒散」,以本方去參、芩、桔、枳,加荊芥、防風、蒼朮、白芷而成。「連翹敗毒散」,是以本方去人參,加金銀花,連翹。

關於敗毒散的加減,歷代醫家對於運用人參產生很多爭議,認為感冒時不能運用人參,所以此方不可能以人參為君藥,只是少量運用人參。有些人「正氣未虛」,但是表寒較嚴重,這時候就可以去除人參,加荊芥、防風以祛風散寒,這就是最有名的「荊防敗毒散」。

從敗毒散的類方來看,《攝生眾妙方》的「荊防敗毒散」、《症因脈治》的「羌活敗毒散」、《臣方集解》的「連翹敗毒散」,都是敗毒散去人參加減變化而來。

如果明顯氣虛的人,才可以重用人參,或更加上「黃耆」以益氣補虛。如果體內濕氣過重,全身酸痛嚴重的人,可加上威靈仙、桑枝、秦艽、防己等祛風除濕,通絡止痛。咳嗽重者,加杏仁、白前止咳化痰。

如果出現皮膚疾病,可以加蟬蛻、苦參疏風除濕止癢,去人參,加金銀花、連翹以清熱解毒,散結消腫。

現代常用於此方於本方常用於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氣管炎、風濕性關節炎、腮腫、瘟疫、鼻炎、接觸性皮炎、麻疹、銀屑病、腹瀉、痢疾、過敏性皮炎、濕疹、皮膚痛癢證等屬外感風寒濕邪兼氣虛者。

傳統服藥法


羌活15分,獨活15分,柴胡15分,前胡15分,枳殼15分,茯苓15分,防風15分,荊芥15分,桔梗15分,川芎15分,甘草5分。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適用於外感病初起之表寒證。方中荊芥、防風為君、取辛溫而收,散風解表之功,增發汗之力;羌活、獨活、川芎、生薑、發散風寒濕邪,又除頭痛身痛;柴胡、薄荷,升清透表,散肌表之熱;前胡、枳殼、桔梗下氣化痰,可治咳嗽胸悶;茯苓、甘草益氣健脾,以顧胃氣。

荊防敗毒散的經絡型態


此方(荊防敗毒散)適用於南方濕熱之地,常見於夏季之經絡型態及其變化型,最常見的型態為「鐵三角經絡型態」及其變化型。鐵三角經絡型態在夏季,長見於三焦經與大腸經同時實證,當外感時適合運用荊芥、防風。

適用於敗毒散的經絡型態
適用於敗毒散的經絡型態

而夏季時的濕氣,也適合運用羌活、獨活。由於「鐵三角經絡型態」以肝經實證為基礎、脾經、膀胱經虛證嚴重,因此容易頭痛、頸痛與全身痛,配合川芎行氣活血且祛風。配合柴胡疏肝解肝經。運用桔梗、枳殼、前胡化痰。運用茯苓滲濕健脾,可謂相當適合。

相關證候


相同名稱方劑


荊防敗毒散, 出處:《痘疹會通》卷五。 組成:荊芥、防風、薄荷、連翹、甘草、桔梗、蟬蛻、前胡、花粉。 主治:麻疹初起。

荊防敗毒散, 出處:《青囊全集》卷下。 組成:荊芥1錢5分,防風2錢,羌活1錢,獨活8分,前胡1錢5分,柴胡1錢,桔梗1錢,元參2錢,茯苓1錢,川芎1錢,白芷2錢,草節5分,皂刺1錢5分。 主治:疔瘡,憎寒壯熱者。

荊防敗毒散,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沈陽方)。 組成:犀角(銼末)、連翹、淨蟬蛻、薄荷、防風、荊芥、當歸、紫花地丁、雙花、綠豆、赤芍。 主治:宣表疏風,透疹解毒,解肌清熱。主治:四時感冒,頭痛身熱,惡心嘔穢,傷風流涕,目赤流淚,乾咳噴嚏,痛疹麻疹,周身疼痛。

荊防敗毒散, 出處:《喉科種福》卷四。 組成:荊芥、防風、柴胡、前胡、皂角刺3個,羌活、獨活、川芎、薄荷、生薑1片,桔梗、枳殼、茯苓、甘草、蘇葉3分。 主治:喉閉初起。因肝肺火盛,復受風寒,寒氣客於會厭,致咽喉腫痛,面赤腮腫,項外漫腫,甚則喉中有塊如拳,湯水難入,猝然如啞,暴發寒熱。

荊防敗毒散, 出處:《瘡瘍經驗全書》卷三。 組成:穿山甲1錢,甘草1錢,紅花1錢,羌活1錢,當歸1錢,川芎1錢,赤芍1錢,生地1錢,銀花1錢,荊芥1錢,防風1錢,木通1錢,枳殼1錢,烏藥1錢,天花粉1錢,槐米末2錢,牛膠5錢。 主治:便毒,初起之時,寒熱交作,兩腿牽絆腫起,不能屈伸。

荊防敗毒散, 出處:《白喉全生集》。 組成:防風3錢(去蘆),柴胡(去蘆)2錢,僵蠶(薑汁炒)2錢,法夏(薑汁炒)2錢,桔梗2錢,前胡2錢,獨活2錢,荊芥1錢5分,羌活1錢5分,銀花1錢5分,枳殼1錢,粉草1錢,生薑3片。 主治:白喉初起,白見於關內或關外,色必明潤而平,滿喉淡紅微腫略痛,頭痛,惡寒發熱,飲食如常,舌苔白,二便和,寒邪尚在表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