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加味敗毒散中加入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解鬱,升清降濁: 柴胡性微寒,味苦,歸肝膽經,具有疏肝解鬱、升清降濁之功效。敗毒散以清熱解毒爲主,但若患者兼有肝氣鬱結,則可致氣機阻滯,影響藥效發揮。柴胡的加入,可疏肝解鬱,使氣機通暢,有利於清熱解毒藥物的運行。
- 協同清熱解毒: 柴胡本身亦具有一定清熱解毒之效,與其他清熱解毒藥物協同作用,可增強藥效,更有效地清除體內毒素,達到治療目的。
加味敗毒散中加入前胡,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散風熱,宣肺止咳: 前胡性微寒,味辛,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宣肺止咳之效。加味敗毒散用於治療風熱犯肺,症見發熱、咳嗽、痰黃黏稠等,前胡可輔助清熱解表,宣散肺氣,使痰液易於排出。
- 清熱解毒,利咽消腫: 前胡兼具清熱解毒之功效,可輔助其他藥物,共同消散熱毒,利咽消腫。加味敗毒散中,前胡可與其他清熱解毒藥物協同作用,改善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
加味敗毒散中加入羌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寒,解表止痛: 羌活性溫,味辛,入膀胱、肝經,具有疏散風寒、解表止痛之效。方中加入羌活,可以加強散寒解表之功,緩解患者外感風寒引起的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
- 通絡止痛: 羌活具有通絡止痛的功效,可以改善患者因風寒阻滯經絡所致的肢體疼痛、麻木等症狀。
因此,加味敗毒散中加入羌活,可以有效提升其疏風解表、通絡止痛的作用,更好地治療外感風寒證。
加味敗毒散中加入獨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濕、通經絡:獨活味辛性溫,具有祛風濕、通經絡之效。敗毒散本身以清熱解毒為主,但某些情況下,患者可能伴隨風濕痺痛、經絡阻滯等症狀。獨活的加入,可協同其他藥物,達到疏通經絡、解除痺痛之效,提升療效。
- 增強散寒解表作用:獨活亦具散寒解表之功,與敗毒散中其他解表藥物如柴胡、葛根等共同作用,可更有效地疏散風邪,改善患者表寒症狀,進一步提升整體療效。
加味敗毒散中加入防風,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 疏散風熱,透疹止癢: 防風性味辛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止癢的作用。該方劑主要用於治療麻疹,而麻疹多由風熱之邪侵襲肺衛所致,出現發熱、咳嗽、流鼻涕、疹子等症狀。防風可疏散風熱,使疹子透發,並能止癢,減輕患者痛苦。
- 助藥力達表: 加味敗毒散中包含黃芩、連翹等清熱解毒藥,防風辛溫之性可引導藥力透達肌表,更有效地清熱解毒,促進疹子早日消退。
加味敗毒散中加入荊芥,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 疏散風熱,解表透疹: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熱、解表透疹之功,可用於治療風熱感冒、麻疹初起等症。在加味敗毒散中,與其他清熱解毒、涼血消斑藥材配合,可有效緩解風熱邪毒入侵所致的皮膚紅腫、發熱等症狀。
- 解毒消腫,止癢止痛:荊芥亦具解毒消腫、止癢止痛之效,可用於治療瘡瘍腫毒、皮膚瘙癢等。在加味敗毒散中,與其他解毒消腫藥材協同作用,可有效改善皮膚病症,促進創口癒合。
加味敗毒散中加入薄荷,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疏散風熱: 薄荷性涼,味辛,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可有效清解因外感風熱引起的發熱、頭痛、咽喉腫痛等症狀。
- 芳香通竅,利咽開竅: 薄荷氣味芳香,具有通竅開鬱、利咽止痛的作用,可有效緩解風熱引起的鼻塞、流涕、咽喉腫痛等症狀,使患者呼吸通暢。
薄荷與加味敗毒散中其他藥材相配合,可增強其清熱解毒、疏風散熱、利咽止痛的功效,有效治療外感風熱證。
加味敗毒散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疏肝理氣,消食化積:枳殼味苦酸,性微寒,歸脾、胃經。其主要功效爲疏肝理氣、消食化積,可緩解肝氣鬱滯、脾胃不和所致的腹脹、胸悶、食慾不振等症狀。敗毒散本身主要用於治療熱毒蘊結之症,而枳殼的加入可以更好地緩解熱毒所致的胃腸道症狀,例如食積、脹滿等。
二、行氣利水,助藥力達病所:枳殼具有行氣利水之功效,可促進藥物更好地運行至病所。敗毒散本身以清熱解毒爲主,而枳殼的加入可以促進藥物更好地到達病位,發揮更佳的療效。
加味敗毒散中加入桔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宣肺利咽:桔梗味辛甘,性平,入肺經,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止咳之效。加味敗毒散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熱,邪毒壅肺,症見發熱、咳嗽、咽痛等。桔梗可宣通肺氣,利咽排毒,改善咽喉腫痛、咳嗽痰多等症狀。
- 引藥入肺:桔梗有引藥入肺的作用,可將其他藥材的藥力引導至肺經,提高藥物療效。加味敗毒散中多含有清熱解毒、宣肺止咳的藥材,桔梗的加入有助於藥物更好的發揮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加味敗毒散中加入川芎,主要是基於其疏散風熱、行氣止痛的功效。
1. 疏散風熱: 川芎具有辛溫之性,可疏散表邪,清熱解毒,對於外感風熱引起的發熱、頭痛、鼻塞等症狀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2. 行氣止痛: 川芎入肝經、膽經,具有行氣活血、止痛的效果。對於因風熱鬱結於經絡,導致的頭痛、頭暈、肢體疼痛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因此,加味敗毒散中加入川芎,可以加強其疏散風熱、行氣止痛的功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加味敗毒散中加入天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清熱解毒,平肝熄風: 天麻具有清熱解毒、平肝熄風的功效,可輔助其他藥物清除體內毒素,並緩解因熱毒上擾引起的頭暈、頭痛、肢體麻木等症狀。
- 協同作用,增強療效: 天麻與其他藥物配伍,可以發揮協同作用,增強整體的清熱解毒、抗炎消腫效果,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
總體而言,天麻的加入有助於加味敗毒散更好地發揮清熱解毒、平肝熄風的功效,並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加味敗毒散中加入地骨皮,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地骨皮性寒,味甘,歸肺、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可有效清除體內熱毒,緩解因熱毒引起的各種症狀,如發熱、口渴、咽痛、瘡瘍等。
- 滋陰潤燥:地骨皮還能滋陰潤燥,緩解因陰虛火旺引起的燥熱、口乾、皮膚乾燥等症狀。與方劑中其他清熱解毒藥材配合,可使清熱解毒效果更佳,併兼具滋陰潤燥之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加味敗毒散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首見於《外科理例》,主治小兒痘瘡初起發熱,屬風熱邪毒鬱於肌表之證。痘瘡初發時,正邪相爭而見發熱,需解表透邪、疏風清熱,兼顧氣血調和。方中「加蟬蛻」治皮膚瘙癢赤疹,更強其透疹止癢之效。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解表散邪為主:
- 羌活、獨活:辛溫發散,開表祛風,兼能勝濕,針對外感風寒濕邪。
- 柴胡、前胡:一升一降,柴胡疏解少陽之熱,前胡宣散風熱,合用透達表裡。
調暢氣機為輔:
- 枳殼、桔梗:一降一宣,調肺氣之壅滯,助痰濕排出。
- 茯苓、蒼朮:健脾滲濕,杜絕生痰之源,蒼朮尤能燥濕解表。
扶正祛邪並重:
- 人參、甘草:益氣和中,防風藥耗傷正氣,助托毒外出。
- 川芎:活血行氣,疏風止痛,使氣血暢通以利透疹。
清瀉裡熱為佐:
- 大黃(蒸製):瀉熱通腑,導邪下行,蒸製後減其峻猛,存清熱之功。
加減之理:
- 蟬蛻:屬風熱癢疹之要藥,輕清透表,善治皮膚瘙癢、赤疹隱現,助原方透發痘疹。
全方配伍特點:
以「人參敗毒散」為基礎,加大黃、蒼朮,強化清熱燥濕之力。風藥配伍瀉下藥,表裡雙解;益氣藥結合解表藥,扶正以驅邪。此方不僅用於痘瘡初熱,亦適合風濕熱毒鬱表之證,體現「逆流挽舟」之法,透邪外出。
傳統服藥法
羌活、 獨活、 前胡、 柴胡、 枳殼(麩炒,去瓤)、 桔梗、 甘草(炙)、 人參、 茯苓、 川芎、 大黃(蒸)、 蒼朮(米泔浸)各等分。
皮膚瘙癢赤疹,加蟬蛻。
上銼散。
每服4大錢,水1盞半,加生薑3片,薄荷1頭,煎7分,去滓熱服。
《外科理例》本方用法:分二劑,水一鐘,加生薑三片,煎八分,不拘時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小兒痘瘡初起發熱,症見發熱、頭痛、咽喉腫痛、口渴、食欲不振、大便乾燥等。若出現高熱、煩躁不安、口乾舌燥、尿黃便赤等症狀,應及時就醫。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加味敗毒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五三引《海上方》。 組成:人參敗毒散1貼,斑蝥1個,枇杷葉10片。 主治:飲酒過度,面黑肚飽。
加味敗毒散, 出處:《回春》卷七。 組成:柴胡、前胡、羌活、獨活、防風、荊芥、薄荷、枳殼、桔梗、川芎、天麻、地骨皮。 主治:小兒痘瘡,初起發熱。
加味敗毒散, 出處:《窮鄉便方》。 組成:羌活1錢,獨活1錢,柴胡1錢,前胡1錢,枳實1錢,桔梗1錢,草果仁6分,檳榔6分,半夏6分,烏梅1個,甘草4分,薄荷4分,川芎8分。 主治:陽瘧,發自上晝。
加味敗毒散, 出處:《三因》卷三。 組成:羌活、獨活、前胡、柴胡、枳殼(麸炒,去瓤)、桔梗、甘草(炙)、人參、茯苓、川芎、大黃(蒸)、蒼朮(米泔浸)各等分。 主治:三陽經腳氣流註,腳踝上焮熱赤腫,寒熱如瘧,自汗惡風,或無汗惡寒。
加味敗毒散, 出處:《夀世保元》卷八。 組成:羌活、獨活、前胡、柴胡、白茯苓(去皮)、人參、枳殼(去瓤,麸炒)、桔梗、天麻、全蠍、僵蠶、白附子、地骨皮、川芎、甘草。 主治:小兒急驚風,初起發熱,手足搐搦,眼上視;並一切感冒風寒,咳嗽鼻塞聲重,頭疼發熱,及痘疹欲搐發搐,並時行瘟疫。
加味敗毒散, 出處:《普濟方》卷一○五引《餘居士選奇方》。 組成:前胡(去蘆)1兩,柴胡(銀州者,去苗)1兩,人參1兩,甘草(冬服用炙,夏月不用)1兩,羌活1兩,獨活1兩,桔梗1兩,茯苓(去皮)1兩,枳殼(湯浸,去瓤,麸炒令香)1兩,川芎1兩,半夏(湯洗7次)、蒼朮(米泔浸炒)各等分。 主治:風氣上攻頭目,咽燥舌澀,心胸煩滿,痰涎不利,頭旋目眩;兼解傷寒陽證,腳氣,踝上赤腫疼痛,寒熱如瘧,自汗惡風,或無汗惡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