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功效(症狀或疾病)
方劑組成解釋
敗毒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敗毒散中多用辛涼解毒藥,性偏寒涼,易傷脾胃。甘草性平和,味甘,能調和諸藥,緩解辛涼藥對脾胃的刺激,避免寒涼之氣傷及脾胃。
- 增強療效: 甘草具備解毒、抗炎、鎮痛等作用,能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協同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
甘草在敗毒散中起到重要的調節和增效作用,使藥物更有效、更安全地發揮作用。
敗毒散中加入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解鬱,升清降濁:柴胡具有疏肝解鬱、升清降濁的功效,可以解除肝鬱氣滯,使氣機疏暢,並將體內濁氣向下引導,達到清熱解毒的效果。
- 輔助其他藥物發揮功效:柴胡與敗毒散中其他藥物如黃芩、梔子等協同作用,可以更有效地清熱解毒,化解邪氣,達到治療外感熱病的目的。
總而言之,柴胡在敗毒散中發揮疏肝解鬱、升清降濁的作用,同時輔助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清熱解毒的效果,是方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藥材。
敗毒散方劑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熱,清熱解毒: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膽經,具有疏散風熱、活血化瘀的功效。敗毒散旨在清熱解毒,而川芎有助於疏散風邪,促進血液循環,加快毒素排出,進一步達到清熱解毒的效果。
- 活血止痛: 川芎能活血化瘀、止痛,可緩解因熱毒入侵所導致的頭痛、身痛等症狀,進一步提升療效。
敗毒散中包含獨活,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散寒除濕,祛風止痛:獨活性溫,具散寒除濕、祛風止痛之效,可與敗毒散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清除體內寒濕,疏通經絡,達到治療風寒濕痺、筋骨疼痛的效果。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獨活與敗毒散中其他藥物如羌活、防風等,共同組成祛風散寒的藥物組合,互相配合,增強藥效,使藥物更好地發揮功效,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各種病症。
敗毒散中加入茯苓,主要有以下原因:
- 利水滲濕,健脾化濕: 敗毒散為清熱解毒、化濕止痢的方劑,而茯苓具利水滲濕之效,能去除體內濕邪,有助於促進藥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和利用,提高藥效。
- 健脾益氣,增強體力: 茯苓能健脾益氣,有助於增強機體抵抗力,配合其他藥物更有效地抵抗病邪侵襲,促進病體康復。
此外,茯苓性平和,與方中其他藥物配伍相宜,能起到協調作用,使藥效更佳。
敗毒散中加入桔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宣肺利咽: 桔梗性微寒,味苦辛,歸肺經,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止咳之效。敗毒散主治外感風熱,咽喉腫痛,而桔梗能幫助宣通肺氣,利咽開音,使藥物更容易到達病竈,發揮清熱解毒的作用。
- 引藥上行: 桔梗性升散,能引藥上行,將其他藥物的藥力引導至肺經,使藥效更集中、更有效地作用於咽喉部位,從而達到治療外感風熱的效果。
敗毒散中加入前胡,主要基於其疏散風熱、清熱解毒的功效,以及與其他藥材的協同作用。
前胡味辛、性微寒,入肺經,擅長疏散風熱,對於外感風熱引起的發熱、咳嗽、咽痛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同時,前胡也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可輔助其他藥材,更有效地清除體內熱毒。
敗毒散中其他藥材,如黃芩、連翹等,主要以清熱解毒為主,而前胡則以疏散風熱為重點,兩者配合,相輔相成,達到更佳的療效。
在中藥方劑「敗毒散」中加入人參,主要是利用人參補氣固表、生津止渴的功效。人參能夠補氣固表、生津止渴,對於治療氣虛所致的各種症狀有良好的效果。與其他草藥配伍使用,能夠增強整體療效,適用於治療因氣虛導致的疲勞乏力、口渴難耐等症狀。
敗毒散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理氣,行氣解鬱:枳殼味苦、性寒,具有疏肝理氣、行氣解鬱之效。敗毒散常用於治療外感熱病,患者往往伴有胸悶氣短、脘腹脹滿等症狀。枳殼可疏通肝氣,解除鬱滯,使氣機流通,達到緩解症狀的效果。
- 降氣止嘔:枳殼具有降氣止嘔的作用,可治療脾胃氣逆所致的嘔吐。部分外感熱病患者可能出現噁心、嘔吐等症狀,枳殼的加入有助於緩解這些症狀,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況。
敗毒散中加入羌活,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 疏散風寒,解表止痛:羌活性溫,味辛,具有疏散風寒、解表止痛的功效。敗毒散主治風寒濕邪引起的感冒、頭痛、發熱、鼻塞等症狀,而羌活的解表作用可以幫助驅散外邪,緩解這些症狀。
- 通絡止痛,祛風濕:羌活還具有通絡止痛、祛風濕的作用。敗毒散中的其他藥物,例如防風、柴胡等,也具有疏風解表、祛風濕的功效,而羌活則可以增強這些藥物的效力,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方劑介紹
「敗毒散」是一個熱門中藥方劑,依照Google Trend紀錄顯示,在新冠疫情期間,台灣與香港地區的搜尋量明顯提升。原因無他,就是因為這個中藥方劑可以改善相關症狀,台灣著名的「清冠一號」也是以此方為基礎來研發。
敗毒散有不少類似名稱,例如「羌活湯」、「十時湯」、「人參前胡散」、「人參敗毒散」。主要功效是用來:散寒去濕,益氣解表。體內有寒去寒、有濕去濕,氣虛的人益氣扶正!
所謂的「毒」,有些人認為是「熱盛成毒」或「火盛成毒」,而必須「清熱解毒」。若就此方原本成立的原因,指的是外在之邪(風寒濕、疫癘之氣),敗毒就是培養正氣,發散、去除體內邪毒的意思。
此方劑並不是基於《傷寒論》「六經辨證」的方劑,是因為南方濕熱,如果一個人原本就「氣虛」,則不能運發汗的方法來退燒,又「外感風寒濕」邪,所導致的「氣虛外感表證」的時候就可以運用。
由於外來的風、寒、濕侵犯肌衛表,出現正邪交爭,所以怕冷、發燒、無汗。由於寒濕鬱滯經絡與全身肌肉,體內氣血運行不暢,所以頭痛、脖子痛、全身酸痛。
由於肺主皮毛,皮表因為外寒閉塞,肺氣鬱而不宣,津液凝聚成痰,所以咳嗽有痰、鼻塞、聲音變重。濕滯體內,所以胸膈痞悶、舌苔白膩,脈浮無力。
此方運用「羌活」「發汗散表,透關利節」古人認為這是治療感冒的「仙藥」,尤其可以治療「風寒濕邪,頭痛項強,遍身百節骨疼」這是從去除體內濕氣來改善。
而「獨活」也是「祛風通絡之主藥」能夠宣通百脈,調和經絡,通筋骨而利機關,所以古人遇到「寒濕邪」嚴重之痹痛,是「不可少之藥」。
羌活與獨活這兩藥經常一起被運用,所謂「合而用之,上下結合,通治一身風寒濕之證」,效果非常好,被視為此方劑的「君藥」。
此外運用川芎行氣活血且祛風,柴胡疏肝解肌。桔梗開宣肺氣而止咳,枳殼理氣寬胸而利胸隔,前胡善於降氣化痰,與桔梗、枳殼同用化痰作用更為顯著。配合茯苓滲濕健脾,改善生痰之源(脾)。痰濕去除之後,胸悶、咳嗽、多痰就會改善。以生薑、薄荷為引,以協助解表之力。
以上所有的藥物,都只有去邪氣。但是如果一個人原本體內就很虛,單純只有去邪效果不好,還必須扶正。所以運用「人參」補氣以匡其正,古人認為祛邪藥,得扶正藥則功力更大,解表不傷正,無內顧之憂,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本方首載於《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方劑組成以羌活、獨活、川芎等與人參配伍,體現了益氣解表,疏風祛濕之法,對後世影響很大。後人以此方進行許多變化。
例如「加味敗毒散」,以本方加蒼朮、大黃以瀉熱燥濕。「人參敗毒散」,以本方去獨活、生薑、柴胡、甘草,加黃連、黃芩、枙子、生地、當歸、陳皮等清熱燥濕,涼血活血之品。「羌活敗毒散」,以本方去參、芩、桔、枳,加荊芥、防風、蒼朮、白芷而成。「連翹敗毒散」,是以本方去人參,加金銀花,連翹。
關於本藥加減,歷代醫家對於運用人參產生很多爭議,認為感冒時不能運用人參,所以此方不可能以人參為君藥,只是少量運用人參。有些人「正氣未虛」,但是表寒較嚴重,這時候就可以去除人參,加荊芥、防風以祛風散寒,這就是最有名的「荊防敗毒散」。
從敗毒散的類方來看,《攝生眾妙方》的「荊防敗毒散」、《症因脈治》的「羌活敗毒散」、《臣方集解》的「連翹敗毒散」,都是敗毒散去人參加減變化而來。
如果明顯氣虛的人,才可以重用人參,或更加上「黃耆」以益氣補虛。如果體內濕氣過重,全身酸痛嚴重的人,可加上威靈仙、桑枝、秦艽、防己等祛風除濕,通絡止痛。咳嗽重者,加杏仁、白前止咳化痰。
如果出現皮膚疾病,可以加蟬蛻、苦參疏風除濕止癢,去人參,加金銀花、連翹以清熱解毒,散結消腫。
現代常用於此方於本方常用於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氣管炎、風濕性關節炎、腹瀉、痢疾、過敏性皮炎、濕疹、皮膚痛癢證等屬外感風寒濕邪兼氣虛者。
傳統服藥法
柴胡去苗,前胡去苗(洗),川芎、枳殼,羌活、獨活去苗,茯苓去皮,枯梗,人參去蘆,甘草各三十兩(各900g)。上為租末。每服二錢(6g),水一盞,加生薑、薄荷少許,同煎七分,去滓,不拘時服,寒多則熱服,熱多則溫服(現代用法:作湯劑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方中藥物多為辛溫香燥之品,外感風熱及陰虛外感者,均忌用。若時疫、濕溫、濕熱蘊結腸中而成之痢疾,切不可用。
現代藥理研究
- 抗炎作用:人參敗毒散能抑制蛋清所致大鼠足腫脹,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腫脹,能提高大鼠腎上腺中膽固醇含量,對維生素C含量也有升高趨勢,能使大鼠血漿中醛固酮和皮質醇含量下降,能抑制腹腔毛細血管通透性。
- 解熱作用:將人參敗毒散的各藥味共同煎煮提取(合煎)給酵母致熱大鼠灌胃,服藥後3小時能明顯解熱。但將組成方劑的各藥味分別煎煮(分煎),然後混合,以相同劑量給予動物,未見解熱作用。
- 鎮痛作用:醋酸扭體法實驗結果表明,人參敗毒散無論是合煎或分煎,均具有明顯的鎮痛作用,但以合煎的作用為強。
- 護肝作用:對硫代乙酰胺中毒大鼠,能明顯降低血清的乳酸脫氫酶、穀草轉氨酶、谷丙轉氨酶,合煎的作用均強於單煎。
敗毒散的經絡型態
由於此方及其變方(荊防敗毒散)適用於南方濕熱之地,常見於夏季之經絡型態及其變化型,最常見的型態為「鐵三角經絡型態」及其變化型。鐵三角經絡型態在夏季,長見於三焦經與大腸經同時實證,當外感時適合運用荊芥、防風。
而夏季時的濕氣,也適合運用羌活、獨活。由於「鐵三角經絡型態」以肝經實證為基礎、脾經、膀胱經虛證嚴重,因此容易頭痛、頸痛與全身痛,配合川芎行氣活血且祛風。配合柴胡疏肝解肝經。運用桔梗、枳殼、前胡化痰。運用茯苓滲濕健脾,可謂相當適合。
相同名稱方劑
敗毒散, 出處:《痘科辨要》卷十。 組成:前胡、柴胡、獨活、天麻、地骨皮、薄荷、甘草。 主治:痘初發,在疑似之間者。
敗毒散, 出處:《博濟》卷三。 組成:槐花(炒)、白礬(燒及8分許,存性)各等分(是生時秤)。 主治:脾毒下血,臟腑疼痛,頻往圊廁,後重裏結。
敗毒散, 出處:《痘麻绀珠》卷十六。 組成:人參、茯苓、柴胡、前胡、羌活、甘草、川芎、獨活、桔梗、枳殼、陳皮。 主治:解毒。主治:痘瘡邪盛,紅點未見之前熱甚者。
敗毒散, 出處:《綱目拾遺》卷九引《家寶方》。 組成:琉璃(陳年破損者)1個,楝樹子4兩,舊發網巾1頂,鳳凰衣49個,三七1錢,敗龜版(炙)5個。 主治:新久腫毒,癰疽,發背,疔瘡。
敗毒散, 出處:《慈航集》卷下。 組成:桔梗3錢,生甘草1錢5分,白僵蠶3錢(炒),羌活1錢5分,牛蒡子3錢(研),薄荷8分,片薑黃2錢,蟬蛻2錢,焦楂3錢,枳殼1錢5分(炒),荊芥1錢5分,防風1錢5分。 主治:熱毒積於陽明,風寒客於肌表,蝦蟆瘟初起,兩腮腫硬,惡寒,耳底抽痛。
敗毒散, 出處:《痘疹定論》卷四。 組成:生地黃1錢5分,丹皮7分,柴胡7分,桔梗8分,薄荷5分,連翹8分(去心),牛蒡子8分(炒,研),黃柏5分(蜜水炒),天花粉8分,黃芩7分(酒炒),黑參8分,赤芍5分,金銀花8分,甘草3分(生,去皮)。 主治:清胃利咽。主治:疹後口臭、口瘡、唇爛,兼咽喉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