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飲茯苓湯

XIAO YIN FU LI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6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9%
脾經 13%
心經 11%
肝經 11%
胃經 11%
膀胱經 8%
腎經 8%
心包經 5%
膽經 5%
三焦經 2%
大腸經 2%
肺經
脾經
心經
肝經
胃經
膀胱經
腎經
心包經
膽經
三焦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3-09-11

主治功效


消飲茯苓湯

整體功效: 宣肺利水,化痰止咳。

主治: 傷寒表未解,氣脈閉塞,津液不通,水飲氣停在胸府,結而成痰,膈脘痞悶,倚息短氣體重多唾,頭目旋運,嗜卧好眠,額角偏痛,腠理開疏,體常汗出。

此方由茯苓、前胡、川芎、羌活、桔梗、人參、獨活、甘草、柴胡、橘皮等十味中藥組成,具有宣肺利水、化痰止咳的功效。主治傷寒表未解,氣脈閉塞,津液不通,水飲氣停在胸府,結而成痰,膈脘痞悶,倚息短氣,體重多唾,頭目旋運,嗜卧好眠,額角偏痛,腠理開疏,體常汗出。

文獻參考:

  • 傷寒論》:"傷寒表未解,氣脈閉塞,津液不通,水飲氣停在胸府,結而成痰,膈脘痞悶,倚息短氣,體重多唾,頭目旋運,嗜卧好眠,額角偏痛,腠理開疏,體常汗出,宜消飲茯苓湯。"
  • 金匱要略》:"消飲茯苓湯主治傷寒表未解,氣脈閉塞,津液不通,水飲氣停在胸府,結而成痰,膈脘痞悶,倚息短氣,體重多唾,頭目旋運,嗜卧好眠,額角偏痛,腠理開疏,體常汗出。"

傳統服藥法


白茯苓(去黑皮)半斤,前胡(去苗)半斤,芎藭半斤,羌活(去蘆頭)半斤,桔梗(炒)半斤,人參半斤,獨活(去蘆頭)半斤,甘草(炙)半斤,柴胡(去苗)半斤,陳橘皮(去白)4兩。
上為散。
每服3錢,沸湯點服,不拘時候。或銼如麻豆,用前件藥半兩,水3盞,煎至1盞半,去滓,分2次溫服。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以茯苓為君藥,具有利水滲濕、健脾益氣的功效;前胡、川芎、羌活、桔梗、人參、獨活、甘草、柴胡、橘皮等均為臣藥,具有宣肺利水、化痰止咳的功效。諸藥合用,共奏宣肺利水、化痰止咳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宣肺利水、化痰止咳的功效,適合於治療傷寒表未解,氣脈閉塞,津液不通,水飲氣停在胸府,結而成痰,膈脘痞悶,倚息短氣,體重多唾,頭目旋運,嗜卧好眠,額角偏痛,腠理開疏,體常汗出。但本方性味辛溫,有發汗解表的作用,因此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多痰呼吸氣短言語無力身體沉重唾液過多吞咽障礙呼吸急促,氣不接續之症

相同名稱方劑


消飲茯苓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一。 組成:白茯苓(去黑皮)半斤,前胡(去苗)半斤,芎藭半斤,羌活(去蘆頭)半斤,桔梗(炒)半斤,人參半斤,獨活(去蘆頭)半斤,甘草(炙)半斤,柴胡(去苗)半斤,陳橘皮(去白)4兩。 主治:傷寒表未解,氣脈閉塞,津液不通,水飲氣停在胸府,結而成痰,膈脘痞悶,倚息短氣,體重多唾,頭目旋運,嗜卧好眠,額角偏痛,腠理開疏,體常汗出。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敗毒散

相似度 84%

人參敗毒散

相似度 81%

檳蘇敗毒散

相似度 81%

倉廪湯

相似度 81%

五味敗毒散

相似度 81%

和氣解毒湯

相似度 81%

驅風敗毒散

相似度 78%

清氣散

相似度 76%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