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訊
主治功效(症狀或疾病)
方劑介紹

三妙散是一個非常好用,多數人卻不知道的中藥方劑,從Google Trend的趨勢發現,較多人知道的是「四妙散」,而要理解三妙散必須先從二妙散開始。
這個中藥方劑只有兩味藥,功用是「清熱燥濕」,主治「濕熱下注證」或「濕熱內盛」。
當體內的濕熱之氣在全身經脈、筋骨走竄運行時,會造成筋骨疼痛,濕熱之氣會跑到身體的下半身(下注),造成兩腳無力,或是膝蓋腫痛、熱痛。
若濕熱走到身體的帶脈、陰部時會出現女性白帶,帶下渾濁、腥臭難聞。或是下部濕瘡,濕疹,小便短黃,舌苔黃膩,這些都是濕熱下注之現象。
本方以黃柏苦寒清除濕熱為君藥,因寒能清熱,苦以燥濕,且偏走下焦,尤對骨節走痛,足膝酸痛無力為妙,其散陰分之火,清下部之熱,除足膝之濕,為治下焦濕熱要藥。
因為體內濕氣重造成水腫,這是脾病,健脾就可以去濕,蒼朮苦溫香燥,燥濕健脾,使脾之健運功能恢復,則濕無由生,濕去則熱無所附,熱易消除。
從蒼朮的作用看,能健胃安脾,諸濕腫滿非此不能除,此藥集苦溫燥濕、芳香化濕、祛風勝濕於一身,是它藥所不能及者。蒼朮治濕,上、中、下皆可應用,又能總解諸鬱。痰、火、濕、食、氣、血六鬱,蒼朮為足陽明經藥,強胃健脾,宣發水谷之氣,疏泄陽明之濕。
同時,黃柏、蒼朮是治療「痿病」的要藥,凡去下焦濕熱,腫脹作痛,當清熱燥濕,不適合運用強筋壯骨之中藥。運用此二藥配伍,陰陽相濟,寒溫協調,合成清熱燥濕,標本兼顧,使熱祛濕除,諸證自愈。
本方現代運用於關節炎、類風溼性關節炎、腰膝關節骨質增生、腳氣病、痛風、小腿抽筋痙攣、陰囊炎、陰道炎、月經不止(崩漏)、盆腔炎、陽痿、中風後遺症、高血壓、咳嗽與腰痛...等病機屬濕熱下注者。
本方劑早於本方的元代危亦林《世醫得效方》腳氣門中所記載「蒼朮散」就是由蒼朮、黃柏二味組成,治療腳氣病。而後《丹溪心法》亦記載此方。
因為本方劑只有兩味藥,歷代多有加減。加上牛膝引藥下行成為「三妙散」,再加上薏苡仁成為「四妙散」,可以依照不同症狀斟酌加減。
傳統服藥法
黃柏200克,蒼朮300克,川牛膝100克。糊丸梧桐子大而成,每服50~70丸,空腹以薑、鹽 湯送服。
方劑組成解釋
方中黃柏清熱解毒為君,蒼朮清熱利濕除煩為臣,牛膝活血通絡,共奏清熱燥濕,活血通絡之功。用於濕熱走注,筋骨疼痛,濕熱下流,下部濕瘡以及濕熱成痿等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服用期間忌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忌煙酒,調暢情志,定時起居。
三妙散的經絡型態
二妙散最常運用於夏季的經絡型態,至少有50%以上的人在進入夏季之後,出現脾經與膀胱經虛證的鐵三角經絡型態,這種型態經常會出現四肢關節疼痛,可以視為體內脾虛、水濕運化障礙的基本經絡模型。

雲端中醫曾經有一位女性會員分享,她曾經月經不止超過3個月,經絡圖就是鐵三角經絡型態,結果服用「四妙散」之後沒幾天就停止了,讓她感到中藥真是奇妙!
相同名稱方劑
三妙散, 出處:《仙拈集》卷二。 組成:輕粉2錢,白礬5錢,杏仁7粒(去皮)。 主治:鼻痔。
三妙散, 出處:《仙拈集》卷三。 組成:松香5錢,枯礬5錢,黃丹1錢。 主治:頭面黃水瘡,禿瘡。
三妙散, 出處:《仙拈集》卷三引《全幼》。 組成:蛇床子1錢,黃連1錢,輕粉1分。 主治:耳內濕瘡。
三妙散, 出處:《仙拈集》卷二引《醫方選要》。 組成:蒼朮(米泔浸,鹽炒)5錢,黃柏(酒浸,炙)5錢,牛膝5錢。 主治:腳氣。
三妙散, 出處:《集驗良方》卷一。 組成:生明礬3錢,冰片5分,白茄子梗根(瓦上煅炭存性)1兩。 主治:一切咽喉疼痛,並爛喉痧症。
三妙散, 出處:《金鑑》卷六十七。 組成:檳榔、蒼朮(生)、黃柏(生)各等分。 主治:止癢滲濕。主治:臍癰,臍中不痛不腫,甚癢,時津黃水,浸淫成片;濕熱流註,黃水瘡,一切溫毒諸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