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風散

Xiao Fo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外科正宗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9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肝經 18%
胃經 13%
脾經 13%
心經 10%
腎經 8%
膀胱經 6%
小腸經 4%
大腸經 2%
膽經 2%
肺經
肝經
胃經
脾經
心經
腎經
膀胱經
小腸經
大腸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22

主治功效(症狀或疾病)


脈象數脈,浮脈

舌象舌苔淡薄黃,舌苔淡薄白

疼痛牙齒痛,全身酸痛,上腹胃脘痛,脖子頸項酸痛,背痛,頭痛

症狀皮膚搔癢,皮膚風疹,皮膚紅斑,皮疹紅疹,皮膚脫屑,頭皮脫屑,頭皮癢,肛門搔癢,身體容易出汗,腹瀉,打噴嚏,咳嗽,暈眩,嘔吐,口瘡嘴破口角炎

現代疾病濕疹,頭皮癢,帶狀疱疹,蕁麻疹,慢性腎衰竭,肺氣腫,慢性鼻炎,支氣管炎,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百日咳,原發性高血壓,半身不遂,麻痺,疥癬,痤瘡

方劑組成解釋

消風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是為了調和藥性,使藥效更加平和。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消風散中包含多味藥材,藥性各有偏性,例如柴胡、當歸偏寒,防風、荊芥偏溫。甘草能夠中和這些藥材的偏性,使藥性協調,避免藥物互相影響,發揮更好的治療效果。

此外,甘草還能提高其他藥物的吸收利用率,增強藥效,是中藥方劑中常用的“君臣佐使”中的“使”藥。

消風散方劑中包含蒼朮,主要原因如下:

  1. 燥濕祛風: 蒼朮味辛、苦,性溫,歸脾、胃經,具有燥濕祛風之效。消風散主要用於治療風濕痺痛,而蒼朮可以祛除風濕之邪,並燥濕止痛。
  2. 健脾利濕: 蒼朮能健脾利濕,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水濕代謝,從而減少風濕之邪的生成和積聚。

蒼朮在消風散中起到燥濕祛風、健脾利濕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治療風濕痺痛的目的。

消風散中含有蟬蛻,主要原因如下:

  1. 疏風散熱:蟬蛻性味甘寒,具有疏風散熱、解毒止癢的功效。對於因風熱外襲引起的皮膚病,如風疹、濕疹、蕁麻疹等,蟬蛻能清熱解毒,使皮膚炎症消退,達到消風散熱的效果。
  2. 止癢止痛:蟬蛻具有止癢止痛的功效,能緩解因風熱引起的皮膚瘙癢、疼痛等症狀。消風散中常配合其他清熱解毒、涼血止癢的藥物,共同作用,達到止癢止痛的效果。

總而言之,蟬蛻在消風散中起到疏風散熱、止癢止痛的作用,有助於治療風熱引起的皮膚病。

消風散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養血潤燥,祛風止癢: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養血活血、潤燥生津、祛風止癢之效。消風散主治風熱之邪犯表,引起皮膚瘙癢、瘡疹等症,而當歸能滋養血液,潤澤肌膚,並能促進血液循環,使風熱之邪得以祛除,從而達到止癢消疹的效果。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消風散中其他藥物如蟬蛻、地膚子等,多偏涼性,而當歸則偏溫性,加入當歸可以起到調和藥性、緩解寒涼之氣的作用,避免藥性過寒而傷正氣。同時,當歸還能促進其他藥物的吸收和利用,從而增強藥效,使療效更加顯著。

消風散中包含防風,主要是因為防風具有以下兩方面的功效,與方劑的整體作用相輔相成:

  1. 祛風止癢: 防風味辛、甘,性微溫,具有祛風止癢的功效。消風散主治風熱證引起的皮膚瘙癢、風疹、濕疹等,防風可以驅散風邪,止癢止痛,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2. 疏散風熱: 防風還具有一定的疏散風熱功效,可以促進體內熱邪的排出。消風散中的其他藥物,如黃芩、生地黃等,也具有清熱涼血的作用,防風與之協同作用,達到清熱解毒、消風止癢的效果。

消風散中包含荊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風散熱,解表止癢: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熱、解表止癢的功效。對於風熱襲表引起的皮膚瘙癢、風疹、蕁麻疹等症,荊芥可通過疏散風熱,解除表邪,達到止癢的目的。
  2.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消風散多用於治療風熱毒邪引起的皮膚病,而荊芥亦具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可輔助其他藥物清除體內毒素,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皮膚病的康復。

因此,荊芥在消風散中起到疏風散熱、解表止癢、清熱解毒等多重作用,是治療風熱邪毒引起的皮膚病的重要組成部分。

消風散方劑中包含木通,主要是由於其具有以下兩方面的功效:

  1. 清熱解毒: 木通性寒,味甘苦,具有清熱解毒、利尿通淋的功效,可有效清除體內熱毒,對於風熱引起的皮膚病,如風疹、濕疹等,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2. 通利水道: 木通能利水通淋,有助於清除體內濕熱,改善皮膚的排泄功能,減輕皮膚的紅腫、瘙癢等症狀。

因此,消風散中加入木通,可發揮清熱解毒、利尿通淋的功效,有效改善風熱所致的皮膚病症狀。

消風散中包含牛蒡子,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

牛蒡子性寒,味苦,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消腫止痛之效。其對於風熱所致的皮膚病,如風疹、濕疹、瘡瘍等,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消風散主要用於治療風熱襲肺,外感風熱證,以及因風熱所致的皮膚病,而牛蒡子正能針對這些病症,發揮其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作用,進而達到治療目的。

消風散中使用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之效。消風散主治風熱之邪,外襲肌膚,所致的發熱、紅腫、瘙癢等症。生地黃可清熱解毒,涼血止癢,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達到清熱解毒、消散風熱的功效。
  2. 滋陰潤燥: 風熱之邪易傷陰,導致津液虧損,皮膚乾燥。生地黃具有滋陰潤燥的功效,可以補充體內津液,滋潤肌膚,緩解因風熱引起的皮膚乾燥、粗糙等症狀。

消風散中加入石膏,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表: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解表、涼血止血的功效。消風散主治風熱感冒,而石膏能清熱解表,迅速降低體溫,緩解發熱、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
  2. 涼血止血: 石膏還具備涼血止血的功效,可改善風熱感冒引起的血熱妄行,例如鼻衄、牙齦出血等。消風散中加入石膏,可以有效控制出血情況,促進病症恢復。

消風散中包含知母,主要原因有二:

一、 清熱瀉火: 知母味苦寒,入肺、腎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消風散主治風熱上攻所致的目赤腫痛、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等症,知母可清泄肺胃熱邪,消除眼部紅腫,緩解咽喉疼痛。

二、 滋陰降火: 知母性寒,能滋陰降火,而風熱上攻往往耗傷陰津,導致陰虛火旺。知母可滋養肺腎陰液,降低體內火熱,從而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消風散是一個常用於治療風疹、癢症等皮膚病的中藥方劑,其中的苦參在方劑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苦參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滲濕止癢的功效。其所含的生物鹼成分,能有效抑制病菌及病毒的生長,從而減輕皮膚的炎症和癢感。此外,苦參能促進身體的血液循環,幫助排出體內的濕熱,有助於改善因風熱引起的症狀。

在消風散中,苦參的加入不僅增強了方劑的療效,還調和了其他藥材之間的作用,使整個方劑在清熱、解毒及止癢方面具有更佳的協同效應。因此,苦參是消風散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充分體現了中藥配伍的智慧與精妙,為臨牀提供了有效的治療手段。

消風散為一經典中醫方劑,旨在清熱解毒、祛風除濕,常用於治療風疹、濕疹等皮膚病症。其組方精妙,黑芝麻為其中一味重要藥材。黑芝麻味甘性平,歸肝、腎經,擅長滋補肝腎、潤燥通便。在消風散中,黑芝麻不僅能夠滋養陰液,防止其他藥物過於辛燥傷津,還能通過滋腎水以涵養肝木,從而增強肝臟對風邪的抵抗能力。此外,黑芝麻富含油脂,有助於潤滑腸道,促進排毒,對改善因風濕熱邪導致的皮膚乾燥、瘙癢有良好效果。綜上所述,黑芝麻在消風散中擔任著滋陰潤燥、輔助祛風的重要角色,是該方不可或缺的一環。

方劑介紹


消風散

消風散在網路上是一個熱門方劑,從Google Trend的趨勢看來,每年到了春末及炎熱夏季時,就開始有人會搜尋消風散,因為夏季是皮膚病經常出現的季節。

消風散的主要功用是「疏風養血,清熱除濕」,主治風疹、濕疹、皮膚紅疹、全身發癢,抓破後滲出組織液,苔白或黃,脈浮數。

原書外科正宗記載本方:「風濕浸淫血脈,致生瘡疥,搔癢不絕,及大人、小兒風熱癮疹,遍身雲片斑點,乍有乍無,並效。」這是指各種發癢的皮膚病,現代醫學常稱為通稱為風疹、濕疹。

傳統中醫認為,風邪與濕邪、熱邪三種邪氣侵襲人體之後,造成經絡、氣血運行不順暢,皮膚肌表就會出現皮疹,尤其是搔癢難耐。因此古人稱「癢自風來」、「風性善行而數變」。

中醫認為皮膚搔癢抓破後流出組織液,是體內濕氣重的現象。皮膚出現紅疹,是體內火熱之現象,風邪時舌苔偏白,熱邪偏盛則苔黃,脈浮數主風主熱。

本方針對「風濕熱」三邪侵襲肌膚,發為風疹、濕疹,治宜「疏風、除濕、清熱」,佐以養血。本方的配伍特點,以辛散疏風藥為主,配合去濕、清熱、養血中藥,去風除濕,養血清熱,各種皮膚搔癢自然消失。

中醫改善皮膚癢的方法:疏風、清熱、除濕和養血
中醫改善皮膚癢的方法:疏風、清熱、除濕和養血

方中荊芥、防風、牛蒡子與蟬蛻四藥並用,疏風透邪,通暢皮膚肌表,以去散在表之風邪,有祛風止癢之功。

苦參清熱燥濕,蒼朮苦溫燥濕,木通利小便而清利濕熱,目的在清熱。石膏配知母,清除陽明熱邪,目的是清熱瀉火。

當歸、生地和黑芝麻滋陰潤燥,養血活血。一般治療皮膚病的中藥都會配合養血,原因在於風濕熱邪侵襲肌膚,容易耗傷陰血。方劑中的去風藥、除濕藥偏燥,也容易損傷陰血。所以古代醫家認為「醫風先醫血,血行風自滅」。

消風散具備了疏風、清熱、除濕和養血四法,而這四種方法是中醫治療皮膚病的主要治療方法。因此,本方是臨床治療急性皮膚病的常用方,尤以治療風疹、濕疹效果明顯。

消風散加減法:若風熱偏盛,而見口渴,煩躁,大便乾結者,加上銀花、連翹、大黃等以疏風清熱,解毒通腑;若濕熱偏盛,表現為胸脘痞滿,身重乏力,舌苔黃厚而膩者,加地膚子、車前子、梔子等以清熱利濕;若血分熱甚,症見五心煩熱,舌紅或絳者,酌加赤芍、丹皮、紫草等以清熱涼血;若搔癢嚴重,病情難愈或反覆發作者,酌加烏梢蛇、全蝎、僵蠶等。

現代對於蕁麻疹、濕疹、過敏性皮炎、藥物性皮炎、接觸性皮炎和急性腎炎...等等,屬於風濕熱毒所致者,均可用本方加減治療。

本方是由《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之「消風散」加減變化而來。《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的消風散由荊芥、防風、川芎、羌活、僵蠶、蟬蛻、藿香、茯苓、人參、厚朴、陳皮、甘草組成。

陳實功在《外科正宗》中針對風濕熱邪人便肌膚的專科特點,在前方的疏風除濕基礎上,再兼以清熱養血,從而制訂出專治皮膚病的消風散。可謂善於繼承前人的經驗並加以創新者,後代更多有加減。

關於方中古書記載「胡麻仁」,北方多用亞麻科植物亞麻的種子,即亞麻子,南方常用胡麻科植物脂麻的黑色種子,即黑芝麻,功能補益肝腎,養血潤燥。另有一種唇形科植物益母草的種子,即茺蔚子,在某些地區亦作胡麻仁便用,功能活血調經,疏風清熱。

與本方類似的方劑還有「當歸飲子」,可參考之。

傳統服藥法


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空腹時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若風疹屬虛寒者,則不宜用。服藥期間,不宜食用海鮮魚腥、雞鵝辛辣諸動風發物。應忌食辛辣、魚腥、煙酒、濃茶等,以免影響療效。 結合用本方煎液溫洗患處或其它藥物外用,則取效更速,但切忌用熱水燙洗患處。

現代藥理研究


對免疫功能的影響有,研究消風散對小鼠免疫功能的影響,發現消風散水煎劑10g/kg灌胃,能顯著降低單核巨噬細胞對碳粒的廓清速率,明顯抑制腹腔巨噬細胞的吞噬能力,對於抗雞紅細胞抗體溶血素的生成以及DNCB所致遲髮發型超敏反應亦有顯著的抑制作用,但對免疫器官重量無明顯影響。實驗結果提示,消風散具有免疫抑制作用。

消風散的經絡型態


關於消風散的經絡型態,就是夏季常見的經絡型態,由於出現的頻率太高,至少有50%以上的人可以親身驗證,也可以合理解釋為什麼夏季容易發癢。

夏季常見的經絡型態,很容易出現皮膚病
夏季常見的經絡型態,很容易出現皮膚病

從上圖可以看出,體內的三焦經、陽明經(大腸經與胃經)、肝經實證,體內嚴重火熱,同時因為天氣濕熱造成脾經虛證。膀胱經虛證體內水道不暢,同時出現表證(太陽主表),因此容易出現感冒及各種皮膚病症狀。

相同名稱方劑


消風散, 出處:《洪氏集驗方》卷五引蔡敏脩方。 組成:硼砂1錢,朱砂1字,雄黃1錢,甘草末1字,腦子1字。 主治:小兒一切口瘡,並重舌鵝口。

消風散, 出處:《便覽》卷一。 組成:桔梗、甘草、柴胡、黃連、梔子、黃芩、防風、川芎、薄荷、葛根、黃柏、枳殼、天花粉、枇杷葉。 主治:去肺風毒。主治:面鼻生瘡,粉刺。

消風散, 出處:《便覽》卷一。 組成:荊芥穗5錢,甘草(炙)5錢,陳皮5錢,厚朴5錢,白僵蠶、蟬退、人參、茯苓、防風、川芎、藿香、羌活、白芷。 主治:丹毒屬血風血熱,或頭面赤腫,或成瘡癤。

消風散, 出處:《便覽》卷一。 組成:陳皮1錢,當歸1錢,茯苓1錢,白朮1錢,玄胡8分,半夏8分,牛膝8分,甘草3分,枳殼5分,防風5分,防己6分,羌活6分,獨活6分,木瓜4分,秦艽6分,川芎8分。 主治:手足不能屈伸,周身疼痛。

消風散, 出處:《丹溪心法附餘》卷一引《局方》,。 組成:天麻(去苗)1兩,防風(去蘆)2兩,細辛(去苗葉土)半兩,薄荷葉半兩,川芎1兩,甘草(炙)1兩,吳白芷1兩,朱砂1兩(爲衣)。 主治:諸風上攻,頭目昏眩,項背拘急,鼻嚏聲重,耳作蟬鳴;及皮膚頑麻,瘙癢癮疹;婦人血風,頭皮腫癢。

消風散, 出處:《赤水玄珠》卷二十八。 組成:羌活8分,獨活8分,僵蠶8分,藿香8分,枳殼8分,防風8分,天麻8分,地骨皮8分,蟬蛻8分,前胡1錢半,柴胡1錢,黃芩1錢,天花粉1錢,桔梗1錢,茯苓1錢,荊芥1錢,紫草1錢,牛子1錢,人參7分,川芎7分,甘草4分。 主治:痰盛驚搐,譫語,狂急,口張,目作上視。痘前熱則生風,項強,牽引,直視,口渴,舌強,如中風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