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導赤散

加味導赤散

JIA WEI DAO CH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程松崖先生眼科》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0.42)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4%
肺經 21%
心經 17%
脾經 16%
小腸經 7%
膀胱經 6%
腎經 3%
胃經 3%
肝經
肺經
心經
脾經
小腸經
膀胱經
腎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加味導赤散中加入生地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在導赤散中,生地黃可以與赤芍、丹皮等藥物共同清熱涼血,解毒消腫,緩解熱毒熾盛所致的發熱、口渴、煩躁、咽喉腫痛等症狀。
  2. 滋陰養血: 生地黃能滋陰養血,保護陰液,防止熱毒傷陰。在導赤散中,生地黃可以與麥冬、生地等藥物共同滋陰養血,防止熱毒耗傷津液,維持機體的陰陽平衡,促進疾病的恢復。

加味導赤散中加入木通,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清熱利濕: 木通性寒,味甘,入膀胱經,具有清熱利濕、通淋止痛的功效,可有效緩解熱毒蘊結於膀胱所致的尿路感染,如尿頻、尿急、尿痛等症狀。
  2. 通經活絡: 木通亦可通利水道,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疏通經絡,緩解因濕熱阻滯所致的疼痛不適。

因此,加味導赤散中加入木通,可更好地發揮清熱利濕、通淋止痛的功效,進一步提升治療效果。

加味導赤散中加入紅花,主要考量其活血化瘀、涼血解毒之效。

紅花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涼血解毒、通經止痛的作用。其活血化瘀可改善血瘀阻滯所致的發熱、咽痛、口渴等症狀;涼血解毒則可清熱解毒,消散熱毒,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的效果。

因此,加味導赤散中加入紅花,可增強方劑的活血化瘀、涼血解毒之效,進一步達到治療熱毒壅盛、血瘀阻滯的功效。

加味導赤散中加入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 赤芍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之效。對於熱毒壅盛、血分瘀熱導致的發熱、口渴、咽喉腫痛、斑疹等症狀,赤芍能有效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緩解熱症。
  2. 活血化瘀: 赤芍還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情況。加味導赤散中加入赤芍,不僅能清熱解毒,還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病邪排出,提高療效。

加味導赤散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熱,止癢消疹: 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疏散風熱、止癢消疹的功效。本方用於治療風熱犯肺、熱毒壅盛所致的發熱、咳嗽、咽喉腫痛、口渴、皮膚發疹等症,而防風可疏散肺熱,止癢消疹,減輕皮膚症狀。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方中其他藥物如生地、赤芍、丹皮等偏於清熱涼血,而防風則偏於辛溫,加入防風可以調和藥性,避免寒涼過度,更有利於散熱消炎,增強療效。

加味導赤散中加入荊芥,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疏散風熱,清熱解毒: 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熱、解表透疹的功效,可助導赤散清熱解毒,使藥效更為顯著,適用於風熱邪毒鬱於肌膚,症見發熱、口渴、咽痛、疹出不暢等。
  2. 宣肺利咽,止咳化痰: 荊芥兼具宣肺利咽、止咳化痰之效,可緩解因熱毒壅肺所致的咳嗽、痰稠等症狀,配合導赤散中的其他藥物,更能有效清熱化痰,利於病邪外解。

加味導赤散中加入蟬蛻,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清熱解毒,透疹止癢:蟬蛻性涼,味甘,具有清熱解毒、透疹止癢之效。對於因熱毒蘊結肌膚而導致的疹出不暢、皮膚瘙癢等症狀,蟬蛻能有效疏散熱毒,促進疹子透發,緩解瘙癢。
  2. 疏散風熱,利咽開音:蟬蛻還有疏散風熱、利咽開音的作用。對於因風熱犯肺而引起的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蟬蛻能清熱解毒,疏散風熱,使咽喉清爽,聲音恢復正常。

因此,在加味導赤散中加入蟬蛻,可以加強方劑清熱解毒、透疹止癢、疏散風熱的功效,對於治療熱毒壅盛、疹出不暢、咽喉腫痛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

加味導赤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大原因:

  1. 緩和藥性: 加味導赤散以清熱解毒為主,但部分藥材如黃芩、梔子等性寒,容易傷脾胃。甘草性甘平,能緩解其他藥材的寒涼之性,保護脾胃,避免藥物過於寒涼而引起腹痛、腹瀉等副作用。
  2.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能調和諸藥,使其藥效發揮更為協調,減少單味藥物作用過於強烈,降低藥物毒副作用。同時,甘草能增強其他藥材的療效,使藥效發揮更為全面。

加味導赤散中加入當歸尾,主要有兩方面考量:

  1. 清熱涼血兼養血:當歸尾性微寒,入心、肝經,具有涼血止血、活血化瘀之效。方中以生地、丹皮清熱涼血為主,加入當歸尾可增強其清熱涼血之力,同時兼顧養血,避免因血熱耗傷陰血而導致氣血不足。
  2. 緩和藥性,協調整體:方中以赤芍、生地、丹皮等清熱涼血藥為主,性偏寒涼,加入當歸尾能緩和其寒性,避免過於寒涼而損傷脾胃之氣,同時也起到協調藥性,使藥效更加平和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加味導赤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胬肉攀睛」,即目眥(眼大角)處長出贅生血肉,向黑睛(角膜)攀附生長之症。中醫認為此病多因「心火上炎」或「濕熱蘊結」所致。心開竅於目,心經火熱上攻眼竅,加上濕熱鬱滯經絡,氣血壅塞,則形成胬肉。本方以「清心瀉火、利濕通絡」為核心,兼顧養陰潤燥,針對濕熱挾火毒上犯眼目的病機。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導赤散基礎架構(生地、木通、生甘草)

    • 生地:涼血滋陰,清心火而防熱傷陰血。
    • 木通:降心火、利小便,導濕熱從下焦而出。
    • 生甘草:清熱解毒,調和諸藥。
      此三味為《小兒藥證直訣》導赤散原方,本治心經熱移於小腸之口瘡淋痛。此處借其清心利尿之力,使上炎之火從水道下泄,治目病「病在上,取之下」。
  2. 加強清熱解毒(連翹、黃連)

    • 連翹:輕清上浮,散結消腫,專清心包與三焦鬱火。
    • 黃連:直折心火,燥濕解毒,力助瀉火退胬肉。
      兩藥合用,針對心火熾盛、熱毒聚於眼絡之病勢。
  3. 利濕泄濁(滑石、赤苓)

    • 滑石:清熱利濕,滑竅通滯,協木通分消濕熱。
    • 赤苓(赤茯苓):偏走血分,滲利濕熱兼活血,防濕熱瘀阻眼絡。
      濕熱膠結為胬肉生長之土壤,此二藥使濕去熱孤,斷病勢根基。
  4. 養陰護津(麥冬)

    • 麥冬:甘寒潤燥,既防諸苦寒藥傷陰,亦滋心陰以制虛火。
      遵「火鬱發之」之餘,顧護陰液,避免苦燥過度反傷目絡。
  5. 引經佐使(燈心)

    • 燈心:輕清入心經,引藥上行至目,兼利尿泄熱。
      如舟楫載藥上浮,直達病所。

全方配伍思路
本方以導赤散為底,瀉心火為主軸,輔以黃連、連翹增強清熱解毒;滑石、赤苓分化濕熱,切斷胬肉生成的濕熱環境;麥冬滋陰潤燥,緩和燥烈之性。諸藥協同,使心火得降、濕熱得除、陰液得復,則眼絡氣血通暢,胬肉自消。

關鍵治療原理

  • 清上導下:心火瀉則目赤減,濕熱利則胬肉退。
  • 標本兼治:既清熱解毒治標,亦利濕養陰防復發。
  • 以通為用:通利水道、通瀉火鬱、通暢目絡,符合「絡病當以通為補」之旨。

傳統服藥法


生地、 木通、 生甘草、 連翹、 黃連、 滑石、 赤苓、 麥冬(去心)。
除濕熱。
燈心為引,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胬肉攀睛、眼大角長肉1塊及黑珠。本方性味寒涼,體質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貧血小兒驚巒排尿困難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蕁麻疹麻疹急性脊髓灰白質炎脫肛胃腸出血腎盂腎炎尿道膿傷四肢抽搐腹瀉小便顏色偏黃口乾口渴小便疼痛身體發低熱胬肉攀睛

相同名稱方劑


加味導赤散, 出處:《麻科活人》卷三。 組成:生地黃(酒洗)1錢5分,川木通5分,川元參5分,連翹6分,川黃連6分,薄荷葉4分,淡竹葉7分。 主治:麻疹將收已收之後,脫肛者。

加味導赤散, 出處:《金鑑》卷五十九。 組成:生地、木通、生甘草、連翹、黃連、滑石、赤苓、麥冬(去心)。 主治:除濕熱。主治:水痘,其形尖圓而大,內含清水,易脹易靨,不作膿漿。

加味導赤散, 出處:《萬氏女科》卷三。 組成:生地1錢,赤芍1錢,木通(去皮)1錢,甘草梢1錢,麥冬1錢,黃柏1錢,知母1錢,桂心1錢,燈心47寸。 主治:産後血虛內熱,小便澀痛成淋。

加味導赤散, 出處:《程松崖先生眼科》。 組成:生地1錢5分(切片),木通8分,紅花4分,赤芍8分,防風6分,荊芥6分,蟬蛻8分,甘草4分,歸尾8分。 主治:胬肉攀睛,眼大角長肉1塊及黑珠。

加味導赤散, 出處:《程松崖先生眼科》。 組成:生地1錢5分(切片),木通8分,甘草4分,歸尾8分,柴胡8分,防風8分,荊芥8分,車前子8分,黃芩8分(酒炒),赤芍8分。 主治:心火乘腎,眼睛赤脈一條貫瞳仁者。

加味導赤散, 出處:《麻科活人》卷一。 組成:薄荷葉4錢,生地黃(酒洗)7錢,木通7錢,元參7錢,車前子7錢,連翹7錢,淡竹葉7錢,黃連3錢。 主治:利小便,止驚泄,清胃瀉火。主治:麻證發熱,5-6日,欲出不出,或作驚候,吐瀉交攻;麻證內熱不除,不能盡收。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