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香正氣散

HUO XIANG ZHENG QI SAN | 更多圖表

其他名稱:藿香正氣湯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4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8%
胃經 26%
肺經 22%
心經 7%
大腸經 5%
小腸經 3%
腎經 3%
肝經 2%
脾經
胃經
肺經
心經
大腸經
小腸經
腎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22

主治功效(症狀或疾病)


脈象浮脈,濡脈,滑脈

舌象舌苔白膩

疼痛腹痛,頭痛,全身酸痛,前額頭痛,眼窩前額眉稜骨痛,咽喉痛,下腹部痛,鼻部疼痛

症狀上吐下瀉,噁心反胃,嘔吐,腹瀉,頭脹痛,頭重,咳嗽,嘴中感到黏膩感,發燒,發燒及發冷,全身性水腫,消化不良,打嗝呃逆,多痰,胃腸脹氣

現代疾病感冒,腸炎,濕疹,二尖瓣狹窄,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細菌性食物中毒,肺氣腫,支氣管炎,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心肌炎,心包炎,百日咳,原發性高血壓,心內膜炎

方劑組成解釋

藿香正氣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藿香正氣散諸藥性峻,甘草性甘平,可緩和諸藥之燥烈,避免傷胃。甘草能調和藥性,使藥效更為平和,避免副作用。
  2. 增強藥效: 甘草能增強藥物的滲透性,幫助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功效。同時,甘草亦可緩解脾胃虛弱所致的噁心、嘔吐等症狀,有利於藥物的吸收和發揮作用。

藿香正氣散中包含白芷,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芳香化濕、解表止痛:白芷性溫,味辛,具有芳香化濕、解表止痛的功效,能有效驅散濕邪,緩解因濕邪入侵引起的頭痛、身痛、發熱等症狀。
  2. 增強散寒止痛作用:白芷與方中其他藥物如藿香、厚朴、紫蘇等,共同作用,可增強散寒止痛的功效,有效緩解因寒邪入侵引起的腹痛、腹瀉、嘔吐等症狀。

白芷的加入,使藿香正氣散的功效更加全面,能夠更有效地治療濕熱、寒濕等引起的各種症狀。

藿香正氣散中包含白朮,主要原因如下:

  1. 健脾燥濕:白朮性溫,味甘苦,具有健脾燥濕的功效,能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改善濕邪困脾所致的腹脹、泄瀉等症狀。藿香正氣散主治濕濁內阻,脾胃不和的症狀,白朮可助其祛濕健脾,增強療效。
  2. 和中理氣:白朮還具有一定和中理氣的作用,能緩解脾胃氣滯所致的胸悶、腹痛等症狀,配合藿香、佩蘭等理氣藥物,共同發揮協同作用,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藿香正氣散中加入半夏,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燥濕化痰:半夏味辛、性溫,具有燥濕化痰的功效。藿香正氣散主治暑濕感冒,半夏可幫助祛除濕邪,化解痰飲,使患者症狀得以緩解。
  2. 降逆止嘔:半夏還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可緩解暑濕引起的胃氣上逆、噁心嘔吐等症狀。配合藿香、佩蘭等芳香化濕藥,更能有效地止嘔降逆,恢復胃氣功能。

藿香正氣散中加入陳皮,主要有兩大原因:

  1. 理氣和胃,增強藥效: 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化痰、燥濕健脾的功效。其能疏肝理氣,促進腸胃蠕動,增強脾胃消化功能,使藿香正氣散的藥效更易發揮,更好地達到解表化濕、理氣和中的效果。
  2. 調和藥性,防止副作用: 藿香正氣散中含有多種辛溫藥物,易燥烈,而陳皮性溫,能調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燥熱傷陰,起到緩和作用,使藥物更安全有效。

藿香正氣散中加入大腹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理氣健脾,化濕止瀉: 大腹皮性平味辛,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效。與藿香、厚朴等藥物協同作用,能有效化解暑濕之邪,止瀉止嘔,緩解脾胃氣滯、濕濁內阻所致的腹痛、腹瀉等症狀。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大腹皮與藿香、厚朴等藥物搭配,可形成協同作用,增強藥效。例如,大腹皮可促進藿香的發散作用,厚朴則可加強大腹皮的理氣作用,共同達到消暑化濕、理氣健脾的效果。

藿香正氣散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健脾利濕: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溼、滲溼止瀉之效。藿香正氣散主要用於治療暑溼感冒,常伴有脾胃溼困,食慾不振等症狀。茯苓能健脾胃,利水溼,幫助脾胃運化水溼,緩解脾胃不適,配合其他藥物更有效地治療暑溼感冒。
  2. 和中降逆: 茯苓還有利水滲溼,和中降逆的作用,能緩解嘔吐、噁心等症狀,與藿香、佩蘭等藥物協同作用,增強方劑的止嘔降逆功效,更好地緩解暑溼感冒所致的嘔吐、腹瀉等症狀。

藿香正氣散中加入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燥濕化痰:厚朴味苦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行氣止痛的功效。藿香正氣散主治外感風寒濕邪,而厚朴可化解濕邪,並促進痰液排出,有助於改善因濕邪阻滯所致的胸悶、腹脹、嘔吐等症狀。
  2. 調和脾胃:厚朴能理氣和中,調和脾胃功能,有助於改善濕邪停滯所致的脾胃不和、消化不良等問題。藿香正氣散中,厚朴與藿香、蒼朮等藥物協同作用,可增強整體的祛濕止瀉、調和脾胃之效。

藿香正氣散中包含藿香,主要原因如下:

  1. 芳香化濕: 藿香性辛溫,具有芳香化濕之效,可驅散暑濕,消解脾胃濕熱,適用於暑濕內侵,脾胃不和所致的腹痛、腹瀉、嘔吐等症狀。
  2. 解表止嘔: 藿香亦能解表散寒,止嘔逆,對於暑濕夾寒、脾胃氣逆引起的嘔吐也有良好療效。

因此,藿香作為藿香正氣散的主要藥材,能有效治療暑濕所致的各種症狀,是其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藿香正氣散中加入桔梗,主要原因如下:

  1. 宣肺利氣: 桔梗性平,味辛,入肺經,具有宣肺利氣、祛痰止咳的功效。藿香正氣散主治暑濕困脾、胃氣不和所致的嘔吐腹瀉、胸悶氣短等症狀,桔梗可幫助宣暢肺氣,利氣化痰,改善胸悶氣短,並有助於藥物下達脾胃,發揮更佳療效。
  2. 升清降濁: 桔梗具有升清降濁之效,可將濁氣下降,清氣上升,有助於改善脾胃濕濁困阻所致的腹瀉等症狀。同時,桔梗可協助藿香等藥材升發脾胃之陽氣,進而達到扶正祛邪之效。

藿香正氣散中包含紫蘇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辛溫解表,宣肺止咳:紫蘇葉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解表散寒、宣肺止咳的功效。藿香正氣散主治外感風寒,濕濁內阻所致的感冒、腹痛、腹瀉等症,紫蘇葉可助其解表散寒,宣肺止咳,驅散寒邪,改善症狀。
  2. 行氣解鬱,和中化濕:紫蘇葉還具有行氣解鬱、和中化濕的作用。藿香正氣散中加入紫蘇葉,可幫助疏通氣機,化解濕濁,改善胃腸功能,進一步促進脾胃運化,減輕腹痛、腹瀉等症狀。

方劑介紹


藿香正氣散

藿香正氣散原本不是太熱門的中藥方劑,在特殊狀況下會有很多人開始搜尋。依照Google Trend的大數據顯示,在香港2022年3月新冠疫情期間突然間被爆量搜索。台灣地區在2022年4月期間,也發生同樣的現象。因為此中藥可以明顯改善相關症狀。

藿香正氣散的主要功效,就是「解表化濕,理氣和中」,專門改善因為外感風寒,內傷濕滯所造成的霍亂(腸胃炎)、上有嘔吐、下有腹瀉。發燒、怕冷、頭痛、肚子痛,以舌苔白膩為主。

此中藥在古代,尤其是針對人們因為爬山涉水,通過山林間遇到各種「山嵐瘴氣」,因為「四時不正之氣」所導致的各種水土不服的症狀,最適合運用此方加以改善。尤其是住在海島地區、山區的人環境濕氣重,更需要此方劑

藿香正氣散可去除四時不正之山嵐瘴氣
藿香正氣散可去除四時不正之山嵐瘴氣

當外來的風寒入侵體內之後,保護人體的衛氣受到侵犯,正邪相爭之時就會出現發燒、怕冷、頭痛。

遇到外來的濕氣時,由於脾臟「喜燥而惡濕」,濕邪造成脾虛且運化失職,氣機不暢,所以肚子脹氣、肚子痛。由於脾臟主升清,胃主降濁,當體內濕氣阻礙中焦時,就會出現噁心、嘔吐、腸鳴、腹瀉,痰多引發咳嗽。

關於腹瀉與濕氣的關係,在《黃帝內經》提到:「春傷於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長夏善病洞泄寒中」、「濕盛則濡泄」。所以古人才說「濕多成五瀉」、「無濕不成瀉」,腹瀉與濕氣是密切相關的。

此外,如果因為飲食不節制,過多食物停滯在體內,導致濕熱蘊藏,或吃太多生冷食物,損傷脾胃致運化失職,也能化濕,導致嘔吐、腹瀉,也可運用此方。可見此方劑主要就是調理因為「濕氣」造成脾胃、大小腸異常的相關症狀,也可以用來解酒毒!

既然此方劑是針對外感風寒,體內濕氣太重而設定,因此重用藿香為主藥,因為此中藥能夠解表之風寒,又能消除體內之濕濁,是治療霍亂吐瀉之要藥。

藉由此藥的芳香之氣,助脾醒胃,所以能夠止嘔逆,開胃進食,去瘴氣,止霍亂。古人說此藥能夠入手太陰肺經、足太陰脾經,所以可以治療霍亂、脾氣不升之證。

配合辛溫的紫蘇、白芷解表散寒,也有芳香化濕之功效。配合半夏化痰,以除噁心嘔吐,厚朴行氣化濕,寬胸止痛。陳皮理氣燥濕,大腹皮下氣寬中,利水消腫。

運用桔梗宣肺,利胸隔間停滯的氣,與大腹皮配伍,行氣利水,使濕邪從小便而出。配合白朮、茯苓健脾去濕,以助脾胃運化。最後加上甘草調和諸藥,藉由諸藥可以表裡雙解,發散風寒、去除體內濕氣。

此方的功效與「平胃散」類似,都能治療「濕邪困阻中焦」的病證。而平胃散以蒼朮為君藥,具有燥濕運脾,行氣和胃之作用,其燥濕和胃的作用比較強,主要是用以改善臟腑病。後人將此方加上蒼朮,稱為「藿香養胃湯」。

藿香正氣散以辛溫芳香的藿香為主藥,具有外散風寒,內化濕濁,理氣和中之功效,主治外有風寒、內有濕滯之證,主治外感+濕氣之證。

與藿香正氣散類似的「正氣散」中藥很多,例如「不換金正氣散」。藿香正氣散與「香薷散」主要都是用來治療夏季喝冷飲,外感風寒,內傷濕氣過重之證。

後人以此方加減變化,產生了很大的發展。例如《溫病條辨》就有5種加減正氣散,就是以此方為加減變化。後人也有改成丸劑、膠囊或是藿香正氣水,應用層面極廣。

本方健胃,鎮吐,緩解胃腸平滑肌痙攣,調整胃腸功能,抗菌,抑制流感病毒,解熱,利尿,祛痰。用於胃腸型感冒、急性胃腸炎、中暑、嘔吐、急慢性腎炎、霍亂吐瀉、不服水土、小兒食傷、夏天感冒。 酒精中毒(喝太多酒)造成的現象,也可以運用藿香正氣散緩解。

傳統服藥法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6g),水一盞,薑三片,棗一枚,同煎至七分,熱服。如欲出汗,衣被蓋,再煎並服(現代用法:共為細末,每服9g。薑、棗煎湯送服,或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此方溫燥,風熱或陰虛火旺慎用 有高血壓、心臟病、肝病、糖尿病、腎病等慢性病嚴重者慎用 孕婦、小兒、老年體虛者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但本方藥偏溫燥,故對風寒襲表,濕滯脾胃,以及山嵐瘴氣所導致的病證,甚為合適。若屬於「濕熱」或「暑熱」則不宜用。

現代藥理研究


  1. 調節胃腸平滑肌運動:藿香正氣水對豚鼠、兔離體十二指腸的自發性收縮及對組胺、Ach、氯化鋇所致的回腸痙攣性收縮均有良好解痙作用,呈一定的量效關係。
  2. 對胃腸功能具有雙向調節作用:對正常小鼠胃排空和腸推進有不同程度的促進作用,但可不同程度地拮抗阿托品所致胃腸功能抑制及新斯的明所致功能亢進。藿香正氣液有促胃腸動力作用,該作用可能與其對MTL的影響有關。對藿香正氣水組方的正交分析結果發現,該方中僅藿香、厚朴、陳皮、蒼術、半夏對組胺誘導的豚鼠離體回腸痙攣有解痙作用,尤以陳皮作用最強,以白芷、紫蘇、厚朴、半夏、陳皮、蒼術6味藥配伍的復方解痙作用最強,與原方作用相當。採用均勻設計和藥效學相結合的方法,以家兔離體十二指腸的抑制率為考察指標,經研究形成減味藿香正氣水,從原來的11味降低到5味,最佳配比是:厚朴7.82g,陳皮3g,蒼術3g,半夏3g,廣藿香油30μL。廣藿香油、厚朴酚為藿香正氣水作用於腸道的藥效物質基礎。藿香正氣水能夠抑制由膽鹼受體激動劑——卡巴膽鹼(carbachol,CCH)和KCl引起的大鼠結腸平滑肌收縮,其抑制收縮的作用與抑制SMC膜上鈣通道的開放相關。藿香正氣水對腸道分泌的影響主要和氯離子通道有關。
  3. 止瀉、鎮吐:藿香正氣丸、水、顆粒劑、衝劑等,均能明顯抑制小鼠小腸推進運動。藿香正氣軟膠囊對番瀉葉所致小鼠腹瀉有明顯抑制作用。採用番瀉葉煎液加寒冷刺激灌胃複製大鼠急性腹瀉模型,藿香正氣散能調節急性腹瀉大鼠水、電解質平衡,降低血漿cAMP水平,對腸黏膜有保護作用。藿香正氣提取物對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徵模型大鼠腸動力紊亂具有調節作用。藿香正氣提取物可降低D-IBS模型大鼠小腸推進率,減弱結腸轉運效應,提高大鼠血清NO含量,降低5-HT濃度,減少EC數量。藿香正氣液可明顯改善濕阻證大鼠腹瀉症狀,改善胃腸黏膜充血水腫、胃黏膜出血點及血塊等症狀,其機制可能與提高回腸黏膜緊密連接蛋白-1的表達有關。藿香正氣軟膠囊還有止嘔作用,可以延長家鴿嘔吐的潛伏期,減少嘔吐次數。此外,顆粒劑及丸劑亦有類似的止吐作用。
  4. 解熱:對傷寒菌苗所致的家兔發熱,藿香正氣丸及顆粒劑均有明顯解熱作用。藿香正氣水對醋酸刺激腸管漿膜或腸系膜引起的內臟軀體反射性疼痛有明顯鎮痛作用。藿香正氣膠囊對酒石酸銻鉀的致痛有對抗作用;藿香正氣口服液灌胃小鼠能顯著提高熱板法試驗的痛閾值。
  5. 抗病原微生物:藿香正氣水體外對藤黃八疊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痢疾桿菌、沙門菌、甲乙型副傷寒桿菌等有明顯抑菌作用,尤其對藤黃八疊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作用較強,並對紅色毛癬菌、石膏樣毛癬菌、絮狀表皮癬菌、石膏樣小孢子菌、白色念珠菌、新生隱 球菌及皮炎芽生菌等有明顯抑菌作用。藿香正氣顆粒劑對A1、A3及B 型流感病毒也有抑制作用。
  6. 調節免疫:藿香正氣丸能提高小鼠外周血淋巴細胞3H-TdR摻入量。體外實驗證實,藿香正氣水能抑制大鼠被動變態反應,穩定肥大細胞膜,有抗過敏作用。藿香正氣散能改善濕困脾胃型亞健康模型大鼠一般體徵,增加自發活動次數,增加脾臟、胸腺臟器系數,增加血清糖、蛋白、脂類含量,降低血清K+、Na+、Cl-含量,降低血清IL-6的含量,增加血清IgG含量。藿香正氣散能改善模型動物的免疫及代謝功能,這可能是防治濕困脾胃型亞健康的作用機制之一。

藿香正氣散的經絡型態


藿香正氣散最適合「寒性陽虛經絡體質」的人,一般人到了夏季之後,體內的陽經能量會增強,實證屬於常態。

然而,有一定比例的人,儘管到了夏天,還是出現手三陽經虛證,這種現象在陰雨天氣中會更加明顯,這就是腹中寒濕的典型經絡現象

多數人到了夏天手三陽經實證,虛證非常態
多數人到了夏天手三陽經實證,虛證非常態

這時候運用溫中、去濕中藥就很適合,如果又有外感症狀時,比對症狀就有很高的機率可以運用藿香正氣散。

相關證候


相同名稱方劑


藿香正氣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六八。 組成:藿香葉、厚朴(制)、半夏(制)、甘草(炙)、蒼朮(米泔浸1宿,炒)、陳皮各等分。 主治:傷寒發嘔。

藿香正氣散, 出處:《內科摘要》卷下。 組成:桔梗1錢,大腹皮1錢,紫蘇1錢,茯苓1錢,厚朴(制)1錢,甘草(炙)5分,藿香1錢5分。 主治:外感風寒,內停飲食,頭疼寒熱,或霍亂泄瀉,或作瘧疾。

藿香正氣散, 出處:《筆花醫鏡》卷一。 組成:藿香1錢,砂仁1錢,厚朴1錢,茯苓1錢,紫蘇1錢,陳皮1錢,白朮7分,制半夏7分,桔梗7分,白芷7分,炙甘草5分。 主治:憎寒壯熱,胸膈滿悶,口吐黃涎之類。

藿香正氣散, 出處:《痧喉證治匯言》。 組成:蘇葉、土藿梗、桔梗、陳皮、茅朮、厚朴、牛蒡子、赤茯苓、焦曲、半曲、煨葛根、蟬衣、甘草。 主治:痧喉。形寒發熱,面若裝朱,痧不出肌,即現上吐下瀉,腹痛如絞,甚至發厥口噤,目閉神昏者。

藿香正氣散, 出處:《局方》卷二(續添諸局經驗秘方)。 組成:大腹皮1兩,白芷1兩,紫蘇1兩,茯苓(去皮)1兩,半夏曲2兩,白朮2兩,陳皮(去白)2兩,厚朴(去粗皮,薑汁炙)2兩,苦梗2兩,藿香(去土)3兩,甘草(炙)2兩半。 主治:芳香化濕,解表和中。主治:外感風寒,內傷食滯,或內傷寒濕,夏傷暑濕,山嵐瘴瘧諸證。

藿香正氣散, 出處:《普濟方》卷一三六。 組成:大腹皮1兩,白芷1兩,茯苓1兩,枳殼1兩,羌活(去蘆)1兩,獨活(去蘆)1兩,川芎1兩,防風1兩,半夏1兩,荊芥1兩,薄荷1兩,桑白皮1兩。 主治:傷寒頭疼,憎寒壯熱,上喘咳嗽,五勞七傷,八般風疾,五般膈氣,心腹冷痛,反胃嘔逆,霍亂吐瀉,臟腑虛鳴,山嵐瘴氣,遍身虛腫;婦人胎前産後;小兒脾疳。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