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苓湯

HUO LI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3

寒性指數

6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7%
肺經 20%
胃經 20%
腎經 9%
心經 6%
膀胱經 4%
大腸經 4%
小腸經 2%
肝經 2%
脾經
肺經
胃經
腎經
心經
膀胱經
大腸經
小腸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3-09-09

主治功效


藿苓湯

整體功效: 和胃止嘔,止瀉利水。

主治: 傷寒作瀉口渴,小水不利。霍亂內外兩傷,吐瀉交作。

藿苓湯由藿香、白朮、厚朴、陳皮、半夏、茯苓、白芷、桔梗、大腹皮、紫蘇葉、甘草、澤瀉、豬苓、肉桂等中藥組成。本方具有和胃止嘔、止瀉利水的功效,主治傷寒作瀉口渴、小水不利,霍亂內外兩傷,吐瀉交作等症。

中藥功效分類功效及解釋:

  • 藿香:芳香化濁,和胃止嘔。
  • 白朮:健脾益氣燥濕利水。
  • 厚朴:燥濕化痰行氣止嘔。
  • 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
  • 半夏:燥濕化痰,止嘔。
  • 茯苓:健脾利水,滲濕和中。
  • 白芷:祛風散寒,解表透疹
  • 桔梗:宣肺利咽,化痰止咳。
  • 腹皮:燥濕化痰,利水通便。
  • 紫蘇葉:解表散寒,行氣和胃。
  • 甘草:調和諸藥,緩急止痛。
  • 澤瀉:利水滲濕,健脾止瀉。
  • 豬苓:利水滲濕,健脾止瀉。
  • 肉桂:溫中散寒,行氣止痛。

文獻參考:

  • 傷寒論》:「傷寒作瀉,口渴,小水不利,宜藿香、白朮、厚朴、陳皮、半夏、茯苓、白芷、桔梗、大腹皮、紫蘇葉、甘草、澤瀉、豬苓、肉桂。」
  • 金匱要略》:「霍亂內外兩傷,吐瀉交作,宜藿香、白朮、厚朴、陳皮、半夏、茯苓、白芷、桔梗、大腹皮、紫蘇葉、甘草、澤瀉、豬苓、肉桂。」

傳統服藥法


藿香、厚朴、白朮、赤茯苓、半夏、蒼朮、陳皮、甘草、豬苓、澤瀉、肉桂。
口渴者,去桂。
水2鐘,生薑3片,大棗2個,煎8分,不拘時候服。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以藿香、白芷、紫蘇葉等芳香化濁,和胃止嘔;以白朮、茯苓、澤瀉、豬苓等健脾利水,止瀉;以厚朴、陳皮、半夏等燥濕化痰,行氣止嘔;以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和胃止嘔、止瀉利水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和胃止嘔、止瀉利水的功效,但陰虛內熱、大便溏泄者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上吐下瀉霍亂細菌性食物中毒腹瀉口乾口渴

相同名稱方劑


藿苓湯, 出處:《增補內經拾遺》卷三引《濟世良方》。 組成:藿香、厚朴、白朮、赤茯苓、半夏、蒼朮、陳皮、甘草、豬苓、澤瀉、肉桂。 主治:霍亂,內外兩傷,吐瀉交作。

藿苓湯, 出處:《傷寒全生集》卷二。 組成:藿香、白朮、厚朴、陳皮、半夏、茯苓、白芷、桔梗、大腹皮、蘇葉、甘草、澤瀉、豬苓、官桂。 主治:傷寒作瀉口渴,小水不利。霍亂內外兩傷,吐瀉交作。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藿香正氣散

相似度 88%

芎芷正氣散

相似度 81%

正氣和解湯

相似度 81%

正氣溫中湯

相似度 81%

正氣寬中散

相似度 81%

藿香正氣湯

相似度 80%

分水丹

相似度 76%

香砂胃苓湯

相似度 72%

加減流氣飲

相似度 70%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