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d and Dampness

寒濕證的原因,症狀與經絡,運用穴道及中藥加以改善!

雲端中醫編輯組- 最後更新:2024-03-01

寒濕證是一種由外界寒濕邪氣侵襲或因體內脾陽虛弱導致水濕內停而引起的多種症狀。常見於暴露於雨露、坐臥於濕地或食用生冷食物後。

臨床上,寒濕影響的部位及其嚴重程度不一,表現為局部或全身性症狀。

主要症狀包括全身乏力、關節疼痛及活動受限、無汗、怕冷、面部或全身浮腫(尤其是腰部以下)、胃痛、腹瀉或便秘、尿量減少、舌淡與脈象濡弱。

此症多見於胃痛、腹瀉、霍亂、痢疾及痹證等疾病。 寒濕證與溼阻證、脾虛溼困證之間需仔細鑑別。

鑑別診斷

  • 胃痛中的寒濕證:表現為胃部不適、食欲不振、口感黏膩。通常由於食用過多生冷食物,導致脾陽受阻。治療宜健脾化濕,常用藥方為胃苓湯。
  • 腹瀉中的寒濕證:特點為稀瀉、腹痛、食欲不振。由外界寒濕侵襲或食用生冷食物導致。治療宜解表散寒,化濁,常用藥方為藿香正氣散。
  • 霍亂中的寒濕證:突發性嘔吐腹瀉,腹部不適。由寒濕穢氣阻塞中焦,陽氣受阻導致。治療宜散寒燥濕,常用藥方為霍香正氣散合純陽正氣丸。
  • 痢疾中的寒濕證:表現為白色粘稠痢瀉,腹痛,不思飲食。由不潔飲食或食用生冷食物導致。治療宜溫化寒濕,行氣止痢,常用胃苓湯。
  • 痹證中的寒濕證:特徵為關節冷痛、活動受限。由於寒濕邪氣侵襲肌肉關節。治療宜用薏苡仁湯。

年老體弱與寒濕證

年老體弱者,尤其是脾腎陽氣虛弱的人群,容易患寒濕證。表現為精神不振、面色蒼白、四肢冰冷、乏力、浮腫、胃腸功能障礙等。

女性患者可能表現 為白帶清稀、痛經或不孕。

寒溼與其他溼病的區別 

  • 溼阻證:多由飲食不節導致,表現為局部或全身的濕阻症狀,無明顯寒象。
  • 脾虛溼困證:與脾胃功能障礙有關,症狀包括腹瀉、浮腫、乏力,但主要影響脾胃。

造成寒濕的主要原因

了解1種常見致病因素

1

環境寒濕

環境寒濕

外在的寒濕之氣,如果因為寒流、大雪、大雨、涉水淋雨...等等,會造成濕氣內侵體內,而造成體內寒氣、濕氣過重。

舌相與脈相

中醫診斷的重要指標

1

舌相

Tongue Characteristics

舌苔白膩
1

脈相

Pulse Characteristics

濡脈

臨床症狀或疾病

常見的相關症狀表現

身體沉重腰部冷涼頭重全身性水腫腹中有鳴叫聲手腳冰冷不易流汗胃腸脹氣怕冷嘴中感到黏膩感腹中有鳴叫聲怕冷顫抖噁心反胃四肢筋肉筋攣僵硬腰膝軟弱無力四肢筋肉筋攣僵硬尿道炎

常用穴道

針灸治療此證候的重要穴位

經絡型態分析

從經絡測量數據分析證候表現

相關典籍

古代醫學典籍中的相關記載

點擊按鈕查看詳細典籍內容

  • 《證治匯補‧濕證》:「傷濕又兼寒,名曰寒濕。因先受濕氣,又傷生冷,其症頭汗身痛,遍身拘急,不能轉側,近之則痛劇,遍身無汗,小便不利。症與風濕相似,但大便轉泄耳,宜滲濕湯主之。」
  • 《症因脈治‧寒濕腰痛》:「寒濕腰痛之症,頭痛身痛,無汗拘緊腰痛,不能轉側,此寒濕腰痛之症也。寒濕腰痛之因,或寒濕之年,陰寒司令,民病身重腰痛,此因歲氣而成病者。或沖寒目雨,陰寒雨濕之邪致痛,此人自感冒而成病者。」
  • 《症因脈治‧寒濕身腫》:「寒濕身腫之症,身重身痛。足經冷,胸滿悶,遍身腫,此寒濕腫之症也。寒濕腫之因,或時令陰雨,天氣寒冷,或居處陰濕,陰寒之氣,襲於肌表,或因汗出遇水,水寒所傷,則寒濕腫之症成矣。」

討論留言

與其他用戶分享經驗與見解

載入討論區...

證候搜尋

輸入證候名稱或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