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苓湯

Wei Li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8%
腎經 14%
肺經 14%
胃經 14%
心經 10%
膀胱經 7%
肝經 7%
大腸經 3%
脾經
腎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膀胱經
肝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3-09-09

主治功效


功用:祛濕和胃行氣利水。主治夏秋之間,脾胃傷冷,腸胃受濕,嘔吐泄瀉。水谷不分,泄瀉不止。近代有醫家用來解酒,效果顯著。

現代用於: 急性胃腸炎、大腸炎、急性腎炎水腫腹痛水瀉及腸胃炎下痢、食物中毒腹脹、水腫、小便不利等。臨床實務上,它曾經被用來治療肝硬化腹水、慢性濕疹、脂溢性皮炎、嗜睡、各種胃炎、原發性腎病綜合症,都有一定比例的效果。

傳統服藥法


五苓散與平胃散(各3g) 上合方,薑、棗煎湯,空心服。

方劑組成解釋


胃苓湯為「五苓散」與「平胃散」合方,取五芩散利水滲濕,平胃散燥濕運脾,行氣和胃,共奏祛濕和胃,行氣利水之功。

相關證候


脾虛濕困

脾虛濕困

太陰寒濕鬱結,寒濕困脾,脾為濕困,濕困脾陽,水濕困脾,,寒濕發黃,濕痰中阻,中焦寒濕,濕阻中焦,脾經濕熱,寒濕內阻,寒濕內聚,寒濕阻滯

脾胃濕熱

脾胃濕熱

陽明濕熱,暑濕夾滯,暑濕困阻中焦,濕熱鬱於經絡,濕熱蘊積,陽明濕熱裡實

相關疾病


排尿困難大便膿血手腳容易出汗口唇濕爛皮膚糜爛眼瞼丹毒上吐下瀉面色發黃腹部皮膚青筋暴露四肢筋肉筋攣僵硬皮膚表面起水疱嗜眠症(嗜睡症)癱瘓肌膚甲錯胃腸脹氣帶狀疱疹大腿內側疼痛氣喘全身性水腫指縫濕爛

相同名稱方劑


胃苓湯, 出處:《得效》卷五。 組成:五苓散、平胃散。 主治:傷暑煩渴引飲,所下如水。

胃苓湯, 出處:《保嬰撮要》卷七。 組成:白朮、茯苓、澤瀉、厚朴、豬苓、陳皮、甘草(炒)各等分,桂少許。 主治:腸胃受濕,嘔吐泄瀉。

胃苓湯, 出處:《麻症集成》卷三。 組成:赤苓、豬苓、厚朴、甘草、陳皮、澤瀉、薑、棗。 主治:白痢水濕,小便短澀,虛熱瀉利,煩躁不眠。

胃苓湯, 出處:《痘疹會通》卷四。 組成:澤瀉、白朮、陳皮、雲茯苓、蒼朮(制)、川朴、甘草、肉桂、三棱、莪朮。 主治:痘疹吐瀉,灰白陷伏不起者。

胃苓湯, 出處:《鎬京直指》。 組成:制茅朮2錢,川朴1錢,赤苓3錢,豬苓3錢,澤瀉2錢,廣木香1錢,白豆蔻8分(研,衝),陳皮1錢,浙藿香2錢。 主治:暑濕傷中,腹痛泄瀉,或氣悶胸滿,舌白而滑,脈細而滯。

胃苓湯, 出處:《增補內經拾遺》卷三引《局方》。 組成:蒼朮(泔浸)8錢,陳皮5錢,厚朴(薑制)5錢,甘草(蜜炙)3錢,澤瀉2錢5分,豬苓1錢半,赤茯苓(去皮)1錢半,白朮1錢半,肉桂1錢。 主治:安胃利水止瀉。祛濕和胃。主治:脾濕過盛,浮腫泄瀉,嘔吐黃疸,小便不利。小便癃閒,大便飧泄,濡瀉。夏秋之間,脾胃傷冷,水谷不分,泄瀉不止。沉冷證小便不利,及胃虛不和,早晨心腹痛。陰囊腫,狀如水晶,時痛時癢出水,小腹按之作聲,小便頻數,脈遲緩。脾胃受濕,嘔吐泄瀉。黃疸。陰水。中暑挾食不消,吐瀉腹痛。飲食停積,浮腫泄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補中行濕湯

相似度 94%

平胃四苓散

相似度 94%

香砂胃苓湯

相似度 90%

一苓散

相似度 88%

藿朴胃苓湯

相似度 87%

白朮附子湯

相似度 84%

加味胃苓丸

相似度 84%

助胃固腸丸

相似度 84%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