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胃苓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燥濕:白朮性溫味甘,具有健脾燥濕的功效,能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改善因濕邪困脾導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胃苓湯中常因濕熱內蘊,白朮可利水滲濕,消除濕邪,有助於脾胃功能的恢復。
- 升清降濁:白朮能升清氣,將脾胃中的濁氣向下排出,有助於清除濕熱,恢復脾胃的正常運化。胃苓湯中常伴有脾虛下陷,白朮可升提中氣,使脾胃氣機升降有序,利於濕濁之氣的排除。
胃苓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利濕: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之效。胃苓湯用於治療濕熱蘊脾所致的胃脘脹滿、嘔吐泄瀉等症,茯苓能健脾利濕,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緩解濕熱所致的胃腸不適。
- 滲濕利水:茯苓還具有滲濕利水之效,能將體內多餘的水分排出體外。胃苓湯中常伴隨有水濕停滯的症狀,茯苓可以促進水液代謝,利水消腫,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療效。
胃苓湯中加入澤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滲濕: 澤瀉性寒味甘,入膀胱、腎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瀉火之效。胃苓湯用於治療濕熱內蘊、脾胃失調所致的腹脹、泄瀉、口渴等症,澤瀉可以利水滲濕,將體內積聚的濕熱排出,達到改善症狀的目的。
- 健脾利濕: 澤瀉兼具健脾利濕之效,能促進脾胃運化水濕,有助於改善濕熱導致的消化不良和腹瀉。胃苓湯中加入澤瀉,不僅能利水滲濕,還能兼顧健脾利濕,進一步提升療效。
胃苓湯中加入厚朴,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 燥濕化痰:厚朴性辛溫,入脾、肺經,能燥濕化痰、行氣止痛。胃苓湯用於治療濕熱蘊脾,脾胃不和之證,厚朴有助於祛除濕熱,使脾胃氣機通暢,緩解胃痛、腹脹等症狀。
- 降逆止嘔:厚朴可降逆氣,止嘔吐。濕熱蘊脾,上逆犯胃,可導致嘔吐。厚朴能降逆氣,使胃氣下降,配合其他藥物,有助於止嘔。
胃苓湯中加入豬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滲濕:豬苓味甘淡,性平,具有利水滲濕之效。胃苓湯用於治療濕熱蘊脾、脾虛濕阻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大便溏泄等症。豬苓能幫助利水滲濕,去除脾胃濕邪,促進脾胃運化,緩解上述症狀。
- 健脾益氣:豬苓還具有一定的健脾益氣作用。脾胃虛弱,容易導致濕邪困阻,影響脾胃運化功能。豬苓能補益脾胃,增強其運化功能,進一步促進濕邪的排出。
因此,胃苓湯中加入豬苓,有利於利水滲濕、健脾益氣,從而達到治療濕熱蘊脾、脾虛濕阻的目的。
胃苓湯中加入陳皮,主要有兩大原因:
- 理氣健脾,降逆止嘔:陳皮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理氣化痰、健脾和胃的作用。胃苓湯中多用於治療脾胃氣虛、痰濕阻滯所致的脘腹脹滿、嘔吐泄瀉等症,陳皮可助脾胃運化,降逆止嘔,緩解症狀。
- 燥濕化痰,消食除脹:陳皮具有燥濕化痰的功效,可協助藥物去除脾胃濕痰,減少痰液對胃腸的阻礙。同時,陳皮還有消食除脹的作用,可幫助消化積滯,緩解腹部脹滿不適。
胃苓湯中包含甘草,其原因如下: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之性,能緩解其他藥材的烈性,使藥性更平和,避免對胃腸造成過度刺激。
- 增強療效: 甘草本身具健脾益氣、和中緩急、解毒生津之效,與其他藥材配合,能增強整體療效,使胃苓湯更有效地治療脾胃濕熱引起的症狀。
- 保護脾胃: 甘草能保護胃黏膜,減輕其他藥材對胃腸的刺激,避免藥物對胃腸造成損傷,有助於恢復脾胃功能。
甘草在胃苓湯中起着重要的調和、增效和保護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藥材之一。
胃苓湯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脾暖胃: 肉桂性溫,味辛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溫陽散寒、溫脾暖胃之效。對於脾胃虛寒、寒邪內侵所致的脘腹冷痛、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能起到溫中散寒、促進消化吸收的作用。
- 補氣固脫: 肉桂還有補氣固脫之效,能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改善因脾胃虛弱導致的氣虛乏力、面色蒼白等症狀。
因此,胃苓湯中加入肉桂,不僅能溫暖脾胃,更能提高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達到治療脾胃虛寒、消化不良的目的。
胃苓湯中加入蒼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燥濕健脾: 蒼朮味辛、苦,性溫,具有燥濕健脾的功效。胃苓湯主治濕熱內蘊,脾胃不和之證,蒼朮可燥濕化痰,健脾開胃,有助於改善濕熱導致的消化不良、腹脹、便溏等症狀。
- 祛風止痛: 蒼朮還具有一定的祛風止痛作用。胃苓湯中常加入蒼朮,可輔助治療濕熱引起的胃脘疼痛、腹痛等症狀,起到緩解疼痛的作用。
主治功效
我們來看看一種古老的中藥方——胃苓湯。這個方子出自一本古書叫做《世醫得效方》的第五卷。它的配方其實是由兩種藥方結合起來的,一種叫五苓散,另一種叫平胃散,這兩種藥方各取3克。
服用方法是這樣的:先拿薑和棗來煎成湯,然後在空腹的時候,把五苓散和平胃散混合後放入薑棗湯中一起服用。
這種胃苓湯主要用於治療因身體受濕氣影響而導致的腸胃問題,比如說嘔吐或是拉肚子的情況,也有人用來解酒效果很好。
胃苓湯主要用於治療脾胃功能失調導致的水濕內停、消化不良等症狀。
組成成分
胃苓湯的組成包括:
- 白朮:補脾健胃。
- 茯苓:利水消腫,健脾和胃。
- 陳皮:理氣化痰,健脾開胃。
- 厚樸:燥濕化痰,理氣寬中。
- 生薑:溫中散寒,止吐止瀉。
- 大棗:補脾和胃,調和營衛。
- 炙甘草:調和諸藥,補中益氣。
這些藥材相互配合,共同發揮健脾利濕、調和脾胃的作用。
功效與應用
胃苓湯的主要功效包括健脾利濕、調和脾胃。適用于脾胃虛弱、運化功能減退所引起的症狀,包括:
- 腹脹、消化不良。
- 泄瀉、水腫。
- 食欲不振、體力疲乏。
- 腰膝酸軟、四肢無力。
- 小便不利、舌苔膩滑。
傳統服藥法
五苓散與平胃散(各3g) 上合方,薑、棗煎湯,空心服。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胃苓湯, 出處:《得效》卷五。 組成:五苓散、平胃散。 主治:傷暑煩渴引飲,所下如水。
胃苓湯, 出處:《保嬰撮要》卷七。 組成:白朮、茯苓、澤瀉、厚朴、豬苓、陳皮、甘草(炒)各等分,桂少許。 主治:腸胃受濕,嘔吐泄瀉。
胃苓湯, 出處:《麻症集成》卷三。 組成:赤苓、豬苓、厚朴、甘草、陳皮、澤瀉、薑、棗。 主治:白痢水濕,小便短澀,虛熱瀉利,煩躁不眠。
胃苓湯, 出處:《痘疹會通》卷四。 組成:澤瀉、白朮、陳皮、雲茯苓、蒼朮(制)、川朴、甘草、肉桂、三棱、莪朮。 主治:痘疹吐瀉,灰白陷伏不起者。
胃苓湯, 出處:《鎬京直指》。 組成:制茅朮2錢,川朴1錢,赤苓3錢,豬苓3錢,澤瀉2錢,廣木香1錢,白豆蔻8分(研,衝),陳皮1錢,浙藿香2錢。 主治:暑濕傷中,腹痛泄瀉,或氣悶胸滿,舌白而滑,脈細而滯。
胃苓湯, 出處:《增補內經拾遺》卷三引《局方》。 組成:蒼朮(泔浸)8錢,陳皮5錢,厚朴(薑制)5錢,甘草(蜜炙)3錢,澤瀉2錢5分,豬苓1錢半,赤茯苓(去皮)1錢半,白朮1錢半,肉桂1錢。 主治:安胃利水止瀉。祛濕和胃。主治:脾濕過盛,浮腫泄瀉,嘔吐黃疸,小便不利。小便癃閒,大便飧泄,濡瀉。夏秋之間,脾胃傷冷,水谷不分,泄瀉不止。沉冷證小便不利,及胃虛不和,早晨心腹痛。陰囊腫,狀如水晶,時痛時癢出水,小腹按之作聲,小便頻數,脈遲緩。脾胃受濕,嘔吐泄瀉。黃疸。陰水。中暑挾食不消,吐瀉腹痛。飲食停積,浮腫泄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