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苓湯

Wei Li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世醫得效方》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3.5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8%
胃經 14%
肺經 14%
腎經 14%
心經 10%
膀胱經 7%
肝經 7%
大腸經 3%
脾經
胃經
肺經
腎經
心經
膀胱經
肝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4-27

主治功效(症狀或疾病)


舌象舌苔白膩

疼痛腹痛,上腹胃脘痛,下腹部痛,大腿內側疼痛

症狀消化不良,嘔吐,手腳容易出汗,大便膿血,腹瀉,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味覺減退,下腹脹氣,喝水之後吐水,排尿困難,指縫濕爛,全身性水腫,氣喘,胃腸脹氣,皮膚表面起水疱

現代疾病感冒,大腸激擾綜合症,帶狀疱疹,腸炎,腹水,腎盂腎炎,汗皰疹,濕疹,牛皮癬,慢性肝炎,痤瘡,梅尼爾氏病,熱中暑,麻疹,細菌性食物中毒

方劑組成解釋

胃苓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燥濕:白朮性溫味甘,具有健脾燥濕的功效,能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改善因濕邪困脾導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胃苓湯中常因濕熱內蘊,白朮可利水滲濕,消除濕邪,有助於脾胃功能的恢復。
  2. 升清降濁:白朮能升清氣,將脾胃中的濁氣向下排出,有助於清除濕熱,恢復脾胃的正常運化。胃苓湯中常伴有脾虛下陷,白朮可升提中氣,使脾胃氣機升降有序,利於濕濁之氣的排除。

胃苓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之效。胃苓湯用於治療濕熱蘊脾所致的胃脘脹滿、嘔吐泄瀉等症,茯苓能健脾利濕,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緩解濕熱所致的胃腸不適。
  2. 滲濕利水:茯苓還具有滲濕利水之效,能將體內多餘的水分排出體外。胃苓湯中常伴隨有水濕停滯的症狀,茯苓可以促進水液代謝,利水消腫,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療效。

胃苓湯中加入澤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滲濕: 澤瀉性寒味甘,入膀胱、腎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瀉火之效。胃苓湯用於治療濕熱內蘊、脾胃失調所致的腹脹、泄瀉、口渴等症,澤瀉可以利水滲濕,將體內積聚的濕熱排出,達到改善症狀的目的。
  2. 健脾利濕: 澤瀉兼具健脾利濕之效,能促進脾胃運化水濕,有助於改善濕熱導致的消化不良和腹瀉。胃苓湯中加入澤瀉,不僅能利水滲濕,還能兼顧健脾利濕,進一步提升療效。

胃苓湯中加入厚朴,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1. 燥濕化痰:厚朴性辛溫,入脾、肺經,能燥濕化痰、行氣止痛。胃苓湯用於治療濕熱蘊脾,脾胃不和之證,厚朴有助於祛除濕熱,使脾胃氣機通暢,緩解胃痛、腹脹等症狀。
  2. 降逆止嘔:厚朴可降逆氣,止嘔吐。濕熱蘊脾,上逆犯胃,可導致嘔吐。厚朴能降逆氣,使胃氣下降,配合其他藥物,有助於止嘔。

胃苓湯中加入豬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滲濕:豬苓味甘淡,性平,具有利水滲濕之效。胃苓湯用於治療濕熱蘊脾、脾虛濕阻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大便溏泄等症。豬苓能幫助利水滲濕,去除脾胃濕邪,促進脾胃運化,緩解上述症狀。
  2. 健脾益氣:豬苓還具有一定的健脾益氣作用。脾胃虛弱,容易導致濕邪困阻,影響脾胃運化功能。豬苓能補益脾胃,增強其運化功能,進一步促進濕邪的排出。

因此,胃苓湯中加入豬苓,有利於利水滲濕、健脾益氣,從而達到治療濕熱蘊脾、脾虛濕阻的目的。

胃苓湯中加入陳皮,主要有兩大原因:

  1. 理氣健脾,降逆止嘔:陳皮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理氣化痰、健脾和胃的作用。胃苓湯中多用於治療脾胃氣虛、痰濕阻滯所致的脘腹脹滿、嘔吐泄瀉等症,陳皮可助脾胃運化,降逆止嘔,緩解症狀。
  2. 燥濕化痰,消食除脹:陳皮具有燥濕化痰的功效,可協助藥物去除脾胃濕痰,減少痰液對胃腸的阻礙。同時,陳皮還有消食除脹的作用,可幫助消化積滯,緩解腹部脹滿不適。

胃苓湯中包含甘草,其原因如下: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之性,能緩解其他藥材的烈性,使藥性更平和,避免對胃腸造成過度刺激。
  2. 增強療效: 甘草本身具健脾益氣、和中緩急、解毒生津之效,與其他藥材配合,能增強整體療效,使胃苓湯更有效地治療脾胃濕熱引起的症狀。
  3. 保護脾胃: 甘草能保護胃黏膜,減輕其他藥材對胃腸的刺激,避免藥物對胃腸造成損傷,有助於恢復脾胃功能。

甘草在胃苓湯中起着重要的調和、增效和保護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藥材之一。

胃苓湯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脾暖胃: 肉桂性溫,味辛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溫陽散寒、溫脾暖胃之效。對於脾胃虛寒、寒邪內侵所致的脘腹冷痛、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能起到溫中散寒、促進消化吸收的作用。
  2. 補氣固脫: 肉桂還有補氣固脫之效,能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改善因脾胃虛弱導致的氣虛乏力、面色蒼白等症狀。

因此,胃苓湯中加入肉桂,不僅能溫暖脾胃,更能提高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達到治療脾胃虛寒、消化不良的目的。

胃苓湯中加入蒼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健脾: 蒼朮味辛、苦,性溫,具有燥濕健脾的功效。胃苓湯主治濕熱內蘊,脾胃不和之證,蒼朮可燥濕化痰,健脾開胃,有助於改善濕熱導致的消化不良、腹脹、便溏等症狀。
  2. 祛風止痛: 蒼朮還具有一定的祛風止痛作用。胃苓湯中常加入蒼朮,可輔助治療濕熱引起的胃脘疼痛、腹痛等症狀,起到緩解疼痛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方劑介紹


胃苓湯

胃苓湯主要功效是祛濕和胃、行氣利水,主治體內水濕,脾胃運化障礙所產生的相關症狀,非常適合現代人的體質。

胃苓湯是由兩個方劑所組成,是「五苓散」與「平胃散」的合方,分述功能如下:

1.五苓散(茯苓、豬苓、澤瀉、白朮、桂枝)

  • 利水滲濕:茯苓、豬苓、澤瀉直接促進小便排出,導引水濕下行。
  • 通陽化氣:桂枝溫通陽氣,白朮健脾,恢復膀胱氣化功能,解決「氣不化水」問題。
  • 方中桂枝改成肉桂:側重於「溫補脾腎之陽」,適用於下焦虛寒、中焦虛冷與上熱下寒證,肉桂可引火歸元。

2.平胃散(蒼朮、厚朴、陳皮、甘草)

  • 燥濕運脾:蒼朮燥濕健脾,厚朴、陳皮行氣寬中,破除中焦濕阻。
  • 行氣和胃:甘草調和諸藥,生薑、大棗溫中和胃,促進脾胃升降。傳統製劑不加生薑、大棗。

上焦水濕,從小便排出(五苓散主導)。中焦濕滯,通過行氣燥濕化解(平胃散主導)

兩方合用,從「滲利水濕」與「燥濕行氣」雙向切入,形成「上下分消」的治濕模式,適用於濕邪瀰漫三焦之證。

主要可以改善水濕內盛之腹瀉、水腫、下肢浮腫、脘腹脹滿、小便不利、嘔吐、消化不良、舌苔白膩。

胃苓湯非常適合現代人的體質,具備「祛濕不傷正、行氣不耗陰」特質,精準對應現代人「脾虛濕盛、氣滯熱鬱」的複合體質

既能處理急性水濕停滯(如急性腹瀉),也適合長期調理亞健康狀態(如代謝症候群),體現中醫「異病同治」的智慧,正是其歷久彌新的關鍵。主要有以下5個原因:

1.飲食結構失衡,濕熱內生

現代人普遍飲食高油、高糖、高鹽,且嗜食生冷(如冰飲、生魚片),加上三餐不定時,易損傷脾胃運化功能。脾胃虛弱則「濕濁內停」,形成「痰濕體質」,常見腹脹、大便黏滯、倦怠等症狀。

運用五苓散「利水滲濕」直接清除代謝廢水,平胃散「燥濕運脾」修復脾胃運化機能。雙向解決「濕邪生成」與「代謝停滯」問題,符合現代人「濕熱夾雜」的體質特質。

喝酒會增加體內的濕熱,水濕運化障礙
喝酒會增加體內的濕熱,水濕運化障礙

尤其是不論古今,運用中藥解酒的主要方劑就是胃苓湯,坐實了喝酒會增加體內的濕熱這個理論(註1)。

2.久坐少動,氣滯水停

現代人辦公室久坐、缺乏運動,導致氣機不暢,影響水液代謝,形成「氣滯濕阻」的惡性循環,易引發水腫(如下肢浮腫)、代謝症候群。

胃苓湯中厚朴、陳皮「行氣寬中」疏通中焦氣滯。桂枝「溫陽化氣」促進全身氣血循環。茯苓、澤瀉「利尿排濕」改善局部水腫。

現代人久坐少動,體內氣滯水停
現代人久坐少動,體內氣滯水停

此「行氣+利水」的配伍,正可破解現代人「氣滯→濕停→氣血瘀阻」的病理鏈。

3.壓力型腸胃失調

現代人的高壓生活,容易導致肝鬱脾虛,引發功能性消化不良(如腸躁症),症狀多見腹瀉與便秘交替、腹脹腸鳴,這種現象甚至可以長期困擾幾十年以上(註2)。

中醫期刊中曾提到一位患者,長期腹瀉超過30年,後期甚至連心臟也出現不適。他遍訪中醫,卻始終效果不彰。至於西醫方面,這位患者接受了腸鏡等多項檢查,結果「大致正常」,其他相關檢查也未見明顯異常,最終被診斷為「腸道功能紊亂」。

後來,這位患者服用了胃苓湯後,症狀才獲得明顯改善。治療的關鍵,在於徹底去除體內的水濕,單靠中藥溫陽健脾是不夠的。

平胃散調節腸道蠕動(厚朴促進腸胃動力,蒼朮抑制異常分泌)。五苓散調節腸道滲透壓(改善水瀉)。生薑、大棗調和營衛,緩解壓力相關的腸胃敏感,對「壓力-腸腦軸失調」有整合療效。

4.空調環境與代謝低下

長期處於空調環境,體表毛孔閉塞,汗液排泄減少,濕熱內鬱;加上基礎代謝率下降,易形成「外寒內濕」體質。

現代人體表毛孔閉塞,汗液排泄不足,孳生皮膚病
現代人體表毛孔閉塞,汗液排泄不足,孳生皮膚病

桂枝外通陽氣,促進體表微循環。蒼朮、白朮內健脾胃,提升代謝效率。豬苓、澤瀉增加小便排泄,替代汗液排濕功能。此方兼顧「開表」與「利尿」,彌補現代人「少汗多濕」的代謝缺口。

也因為這樣,此方在近代被大量用來治療各種皮膚病(濕疹、牛皮癬、慢性蕁麻疹、脂溢性皮炎)註3。

5.慢性發炎、免疫力低下

現代人普遍肥胖、熬夜、飲食不節易致低度慢性發炎,濕熱鬱久化毒,表現為皮膚濕疹、關節腫痛...等

中醫認為「濕性黏滯」易阻遏氣機,形成「濕熱鬱毒」體質,此環境會抑制免疫細胞活性(如巨噬細胞吞噬功能)。

現代人體內普遍慢性發炎,免疫力低下
現代人體內普遍慢性發炎,免疫力低下

人體中的疱疹病毒長期潛伏感染,常因「濕熱內蘊+免疫力下降」誘發,臨床上運用胃苓湯改善帶狀疱疹的案例非常多(註4)。

胃苓湯中的茯苓含多糖體調節免疫(抑制過度發炎),澤瀉三萜類成分抗氧化(減輕氧化壓力),桂枝(桂皮醛)對HSV-1有抑制複製作用。

胃苓湯通過「祛濕→調免疫→控病毒」的連鎖作用,體現中醫「治未病」思維,對濕熱體質相關的免疫疾病防治具潛在優勢。

現代中醫臨床對於胃苓湯的研究非常多,若分析超過350篇期刊論文後發現,可以改善以下疾病:濕疹、脂溢性皮炎、胃脘痛、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炎後肝硬化、潰瘍性結腸炎、帶狀疱疹、慢性蕁麻疹、紅皮病、肝硬化腹水、膽汁反流性胃炎、蛇串瘡、鼓脹、掌跖膿疱病、脂溢性脫髮、痤瘡、慢性腹瀉、肛周濕疹、兒童特應性皮炎、糖尿病相關疾病、胃下垂、功能性消化不良、腎病綜合征、高脂血症、小兒腹瀉、慢性胃炎、內耳眩暈症、急性黃疸型肝炎、急性腸炎、急性腎炎、卵巢囊腫、幽門梗阻、抗生素相關性腹瀉、尿路感染、藥物中毒、膽囊摘除術後腹瀉、病毒性腹瀉、帶狀疱疹後遺神經痛、肝纖維化、肝膽濕熱證、下肢濕疹、過敏性紫癜、梅埃氏病、流行性腮腺炎...等等


註1:[1]劉健、嚴敏.酒與解酒[J].陝西中醫函授、2000、(03):14-16.
註2:王帥.腸鳴腹瀉30年,竟是“水飲”作祟[J].家庭中醫藥,2018,25(11):46-47.
註3:譚凌玲.除濕胃苓湯治療慢性濕疹200例[J].西部中醫藥,2018,31(12)
註4:[1]鄒碧清、顧煒.帶狀皰疹中醫診療源流考[J].實用中醫內科雜誌、2024

傳統服藥法


五苓散、平胃散(各3g),加生薑、大棗煎湯,空腹服用

相關證候


相同名稱方劑


胃苓湯, 出處:《得效》卷五。 組成:五苓散、平胃散。 主治:傷暑煩渴引飲,所下如水。

胃苓湯, 出處:《保嬰撮要》卷七。 組成:白朮、茯苓、澤瀉、厚朴、豬苓、陳皮、甘草(炒)各等分,桂少許。 主治:腸胃受濕,嘔吐泄瀉。

胃苓湯, 出處:《麻症集成》卷三。 組成:赤苓、豬苓、厚朴、甘草、陳皮、澤瀉、薑、棗。 主治:白痢水濕,小便短澀,虛熱瀉利,煩躁不眠。

胃苓湯, 出處:《痘疹會通》卷四。 組成:澤瀉、白朮、陳皮、雲茯苓、蒼朮(制)、川朴、甘草、肉桂、三棱、莪朮。 主治:痘疹吐瀉,灰白陷伏不起者。

胃苓湯, 出處:《鎬京直指》。 組成:制茅朮2錢,川朴1錢,赤苓3錢,豬苓3錢,澤瀉2錢,廣木香1錢,白豆蔻8分(研,衝),陳皮1錢,浙藿香2錢。 主治:暑濕傷中,腹痛泄瀉,或氣悶胸滿,舌白而滑,脈細而滯。

胃苓湯, 出處:《增補內經拾遺》卷三引《局方》。 組成:蒼朮(泔浸)8錢,陳皮5錢,厚朴(薑制)5錢,甘草(蜜炙)3錢,澤瀉2錢5分,豬苓1錢半,赤茯苓(去皮)1錢半,白朮1錢半,肉桂1錢。 主治:安胃利水止瀉。祛濕和胃。主治:脾濕過盛,浮腫泄瀉,嘔吐黃疸,小便不利。小便癃閒,大便飧泄,濡瀉。夏秋之間,脾胃傷冷,水谷不分,泄瀉不止。沉冷證小便不利,及胃虛不和,早晨心腹痛。陰囊腫,狀如水晶,時痛時癢出水,小腹按之作聲,小便頻數,脈遲緩。脾胃受濕,嘔吐泄瀉。黃疸。陰水。中暑挾食不消,吐瀉腹痛。飲食停積,浮腫泄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