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水後吐水如何解?從中醫證候,經絡與中藥理解!

- 最後更新:2025-08-21

從現代醫學觀點看喝水之後吐水


喝水之後吐水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喝水之後嘔吐的常見原因,通常是較為嚴重疾病的症狀,例如:胃腸炎、幽門或腸道阻塞、胃炎、胰臟炎、胃潰瘍、賁門失弛緩症、尿毒症、肝功能異常、甲狀腺亢進、妊娠反應...等等。

有些人喝水太快,或一次喝太多,短時間水量過多會使胃過度擴張。水太冷或太熱,溫度刺激引起胃部不適。空腹飲水也可能加劇胃酸分泌,導致不適。

心理因素如焦慮、壓力,可增加嘔吐反射敏感度。有些人對於水中礦物質或污染物成分敏感,也會出現吐水。

如果不是以上原因所造成的,通常也可以從中醫經絡、臟腑的角度來理解,提供不同的思考方向。

從中醫的觀點看喝水之後吐水


相關疼痛:

喝水之後吐水,這個症狀絕對是困擾中國人千年以上的症狀。遠在漢朝的《傷寒論》就提出「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張仲景將「渴欲飲水,水入則吐」的現象命名為「水逆」。所以並不是一定要罹患嚴重的疾病,才會出現這種症狀,感冒傷寒也可能會出現這種症狀。

中醫的「水」,指體內代謝失常的水液,即「水飲」或「停水」。「逆」:指氣機向上衝逆,與胃氣本應下降的功能相反。

「水逆」的核心病機是:膀胱氣化不利,水蓄下焦,津液不得上承,進而導致水邪上逆犯胃。

從漢朝時代,古人就發現水逆的現象
從漢朝時代,古人就發現水逆的現象

簡單來說就是身體排水功能不好,導致下腹部積水,該送上去的水分送不上,反而倒灌到胃裡,進而造成嘔吐。

可以用一個比喻來理解:想象一下城市的排水系統(相當於人體的三焦膀胱水路)。因為水泵(膀胱的氣化功能)失靈,導致下游堵塞(小便不利),水排不出去。

於是,低窪地帶(下焦)就蓄滿了水(水蓄下焦)。此時,水庫管理員(大腦)發現自來水廠(津液輸布)沒水了,感到非常口渴(渴欲飲水),於是打開水龍頭調水。

但新調來的水因為下游堵塞無處可去,反而從低窪地帶反湧上來,淹沒了上游的房屋(胃)(水入則吐)。

會造成這種現象,通常是體內的脾虛,連帶膀胱氣化不利,因為水液代謝障礙,正常的津液無法被蒸騰上輸至口舌,所以身體會感到異常口渴,想要大量喝水。

以上的抽象理論,可不可以運用經絡檢測來印證呢?某會員觀察自己身上這種「水逆」現象,長達10幾年以上。

他發現,只要吃飯的時候很容易口渴,一直想喝水,然而喝完水之後,沒過多久以後就會吐水。所以到後來,他只能進行「飯水分離」,吃飯的時候完全不能喝湯。

他的執行方法,並不是嚴格的飯水分離,大約就是吃飯時間不喝湯,半小時之後才喝湯水,就不會出現這種吐水的現象。他分享自己的常見的經絡圖如下:

用餐後容易吐水的經絡體質現象
用餐後容易吐水的經絡體質現象

他發現,這種吐水的現象,還會伴隨其他的症狀,最常見的就是氣喘與心悸,那是非常難受的。而每次他只要在路邊找個地方把水吐光光,這種不舒服的感覺就會消失了。

《傷寒論》提到解決方法「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乾,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也就是說,古人認為喝水的時候慢慢喝,就可以讓這個症狀消失。不然服用「五苓散」也可以。

果然,這位會員過去10幾年來的救命仙丹就是「五苓散」,每次只要服用之後就會快速改善。

如果從中醫的病理來分析,會出現這種「水逆」的症狀,根本原因是「脾胃虛寒」為主。

因為傳統中醫認為,飲食入胃後,需要依靠「脾陽」的溫煦和運化力量,才能將水液轉化為可以被身體利用的「津液」和需要排出的「廢水」。這個過程就像煮飯一樣,胃是鍋,脾陽是鍋下面的火。

「鍋」下面的「火」不足了(中陽虛弱),沒有足夠的陽氣來溫化喝進來的冷水。

「鍋」本身也冷了(胃寒),冰冷的鍋無法容納和腐熟水液。當胃受寒或動力不足時,氣機逆亂,不降反升,就會導致嘔吐。

反過來觀察這位會員,他確實就是屬於「寒性陽虛經絡體質」,體內長期是偏寒的,而他的脾經一年四季幾乎都是虛證

所以這種體質的人,長期陽虛導致水液停聚在體內,形成病理性的「水飲」,這些水飲又會進一步阻礙氣機。

飲邪停留在胃脘部(心下發)。新喝進去的水會觸動、激蕩這些原有的水飲,導致水飲上逆而吐。吐後反而會覺得舒服一些,因為停滯的水飲暫時被排出了一部分。

所以,這種體質的人,平常一定要特別注意養生的飲食行為,就可以預防這種現象。

這也足以解釋,為什麼「飯水分離」養生法,可以改善各種疾病,因為許多疾病的根源都是脾胃虛寒所造成的。

然而,有一定比例的人,長期肝氣犯胃,體內寒熱錯雜,也會出現這種症狀。是在脾胃虛寒的基礎上,合併了肝氣不舒。

這也足以解釋鐵三角經絡體質的人,也有機會出現「水逆」的現象,而他們也是長期脾經虛證。

這類人本身脾胃虛弱,又有情緒壓力(如鬱悶、惱怒)導致肝氣鬱結。肝氣橫逆侵犯脾胃(木克土),導致胃氣上逆。有時會郁而化熱,形成寒熱錯雜的局面。

基於上述,會出現這種症狀的人,體內通常是脾經虛證,已經成為一種體質現象,如果不注意養生,吃飯的時候喝太多水,就容易出現這種症狀。

基本的改善中藥就是「五苓散」,再配合其他的辯證,依照狀況加減「理中湯」、「小建中湯」、「苓桂朮甘湯」、「半夏瀉心湯」...等等。

出現這種症狀的時候,絕對禁止冰鎮飲料、生冷瓜果(如西瓜、梨)、涼拌菜、油膩厚味。這些食物會直接損傷脾陽,多喝喝溫水、熱飲,但是注意也只能少量的喝,不能大口大口喝。

平時細嚼慢嚥,少量多餐,減輕脾胃一次性的負擔,配合「飯水分離」飲食法效果更加。

飯後可以慢走,俗話說「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有助於脾胃氣機的運化,但切忌劇烈運動。

腹部保暖,隨時注意不要讓腹部受涼,可以用熱敷袋溫熨腹部。關鍵是情緒保持舒暢平和,有助於肝氣疏洩正常,不侵犯脾胃。

最後就是保持規律作息,不熬夜,因為熬夜傷陽氣,尤其耗傷脾陽。

平常可以經常經絡拍打脾經與胃經,按摩相關的穴道如中脘穴、足三里穴、內關穴,這對預防或改善這種症狀很有幫助。

相關的4個中醫證候與中藥方劑


載入中...

可能經絡型態或現象


載入中...

改善喝水之後吐水的15個中藥方劑清單


改善喝水之後吐水的12個食物清單


丁香甘草生薑白朮白扁豆砂仁香蕉烏梅茯苓陳皮薄荷蘋果

與喝水之後吐水的相關症狀或疾病


討論留言


載入中...